书城历史敦煌轶事
14158200000057

第57章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3)

童言无欺,句句真情。侯俊清、侯俊秀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姐妹俩。她们的父亲几年前干活时摔坏了腰椎,是个残疾人,母亲患精神病多年。韭菜沟生产条件不好,父母患病,一家生活就更难了。因此,侯俊清仅上了两年学就辍学了。妹妹侯俊秀9岁了,还没进过学校的门。2001年春天,杨利民同志到韭菜沟调研工作时,了解到侯俊秀姐妹俩的情况,当即从刚发的工资中拿出几百元交给姐妹俩,让她们到校学习。从那时起,杨利民同志先后4次给姐妹俩交了学杂费,终于使她们姐妹俩拥有一片属于她们的蓝天。

杨利民同志不仅心系那些辍学的儿童,而且也关注着那些遇到这样那样困难的农民。2004年11月,他收到一封农民的来信——

尊敬的杨利民书记:您好!

11月的一天,市区组织部的两位部长来到我家,代表您慰问了我,并送来1000元的慰问金。当时,我们全家心情非常激动,这一天将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也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疾病缠身,是人生中的不幸。我遭此一难,几乎毁了我和我的家庭,就在我因缺钱治疗,近乎绝望的时候,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党政领导同志来慰问了我。东胜区区委书记杨红岩同志亲自带领林业局、镇村主要领导给我送来了治病救命的钱,送来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接着您又给我送来了温暖,使我那不情愿跳动的心,又恢复了正常的节奏;几乎凝滞的血又沸腾了,一双双援助的手,颗颗爱民的心,温暖了我一家几乎冷却的心。

可敬的杨利民书记,您在百忙之中,心里还能惦记着一个远方的普通农民,并责成有关部门帮助我。您亲民爱民的形象,热心助人的精神,将永存于我的心中,永存于我家乡父老的心中。

唯一遗憾的是我不能去面见答谢您。在此请接受您用爱民之心挽救的人的深深谢意,愿您亲民爱民的春风暖遍内蒙。

为了不辜负您的一片爱心和良好祝愿,我将用我有限的生命继续我的生态治理事业,并激励我周围的人保护生态环境,再造我们的秀美山川,献给您,献给每位关心我的人。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一普通农民

王维柱

2004年11月19日

杨利民同志在此信上批示:“继续关注,努力给予帮助。”

读着那些小学生、农民、退休干部饱含泪水写给杨利民同志的一封封来信,我知道了杨利民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关注老百姓的疾苦,他已高度地超越了自我,达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

世界真怪。有的人爱钱,巧取豪夺,终于把自己送到了断头台。杨利民同志不爱钱,把自己的俸禄除了留下一点饭钱,其余的都给了需要他帮助的老百姓。他认为,救助那些困苦的人是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责无旁贷的义务。

杨利民走到哪里就把同情、温暖、爱心献给那里的人民。他使老百姓对党对人民政权的向心力、凝聚力与日俱增。

(四)

杨利民是个孝子。

杨利民的父亲杨希隆先生是个老知识分子。他1923年生于酒泉清水。他于1943年在国立肃州师范学校毕业后,曾辗转在敦煌、安西任小学教员。杨希隆先生在国文方面曾受到学者杨进春先生提携,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杨希隆先生曾任酒泉县政府督学。

杨希隆先生潜心治学,服务社会,但对政治迟钝,在国民党反动政权即将倒台之际,竟糊里糊涂地加入了国民党。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小学教员时曾去乡下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后又去酒泉师范学校任教员。1956年,杨希隆先生参与酒泉第一中学筹建。他少言,诚直,对社会对学校的不平事,往往多有微言。

1957年夏,杨希隆先生应中共酒泉县统战部邀请,参加帮助党整风的座谈会。在会上,他说中央十二个副总理中为啥没一个民主人士?他还说“肃反”是应该的,但打人是不对的。同年夏,酒泉第一中学因为完不成上级分下来的打右派的任务指标,即把杨希隆先生列入右派分子之列。此后几年,杨希隆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的政治上的歧视,生活上的穷困,使他心灰意冷。1960年春,干部精简下放运动来临时,某些人欲将杨希隆先生扫地出门的心思呼之欲出。此时,杨希隆先生为了保住自己做人的最后一点尊严,提出退职。他退职后,一家人生活陷于绝境。万般无奈,杨希隆先生只得到新疆求助亲戚杜永丰,杜即介绍杨希隆先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第二师位于艾丁湖的七泉湖化工厂当工人。他在艾丁湖挖芒硝、挖盐,一干就是18年。他的年华、学识最终消磨在艾丁湖边的旷野之中。

杨希隆先生远走新疆,把在化工厂当工人挣的一点微薄的工资尽数寄回家中。在那个非常的年代,妻子与杨利民兄弟二人凄风苦雨,饱赏了生活的艰辛。1979年秋,杨希隆先生的右派分子问题得到改正,恢复公职,仍去酒泉第一中学任教。1983年,他退休后与几位同事撰写了《酒泉一中校史》。他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从来不向亲人提起,他总认为自己不工作了,国家还每月给自己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资,够厚道的了。

在杨希隆先生的客厅里挂着王万宏先生赠他的一幅楹联,上写:“高情凌霜月,嘉操播清风。”

杨利民同志常说,如果一个人不懂亲情,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谈得上爱党爱国?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那又怎么能做到尊重别人呢?他周围的同事都说杨利民同志既是一位严肃的领导干部,又是一个极富情感,极富人情味,重情重义的人。他为人子、为人夫人父,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对亲人的尊重和关爱。他那一股股来自心底的亲情,常常会令周围的同志感动。

杨利民同志是1999年7月调来内蒙古工作的。平时,他满负荷运转,担子很重。长时间的疲惫,使他少有笑容。他的秘书孙福龙说,每到五一、十一和春节“黄金周”的前几天,杨利民同志都心花怒放,喜形于色。此时,大家都知道杨书记要回家看望父母了。他回家看望父母坐火车次数多了,43/44次列车的乘务员们都认识他,他和这次车的乘务员成了老朋友。

杨利民同志的秘书孙福龙回忆说:“2002年春节,他一如往常地要回酒泉老家看望父母,临行前委托我帮助买火车票,并特别嘱咐买硬卧票。我说您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况且路这么远,春运期间人又多,坐软卧更方便些。他说,我们都是工薪阶层,收入有限,能抠就抠点吧,节省出来的钱还能多给父母补贴生活呢。我说探亲旅费按规定是可以报销的,杨书记意味深长地说,人生在世最亲的是父母,自己花钱回去看望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这样心里更踏实,更能体现对父母的孝道。是的,这些年,杨书记回家探亲的费用从来没有让单位报销过一次。”

2003年春节,杨利民同志的父亲得了重病。此时,杨利民同志正在北京学习。他的妻子韩雅芳为了把公公接到呼和浩特治病时不使老人家寂寞,特意买了一台电视机放在老人住的房间里。妻子韩雅芳知书达理,心地善良。她把公婆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公公病重期间,她为公公端屎端尿,揉肩搓背,做了有些女儿都做不到的事。为了让病人多吃些饭,她变着样儿调理伙食。听说病人喝牛骨头汤好,她就多方打听,终于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店买到了牛骨头。

据杨利民同志的秘书孙福龙同志回忆,杨利民曾婉言谢绝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去医院帮他侍候病人。他说,我多年在外工作,侍奉父母的机会少,尽的孝道少,这些事还是让我来吧,这样病人心里好受,我心里也好受。杨利民同志的父亲住院期间,他白天照常工作,下班后立即到医院陪伴病人。每天下班,他匆匆吃上一口饭,然后拿上饭盒就往医院跑。怕饭凉了,就用两层毛巾包住。每次到了医院,他都先跟老人说说话,问问感觉怎么样,哪里不舒服。然后他就一口一口给父亲喂饭。早晨起来,他给父亲洗脸,晚上他给父亲洗脚。随着病情加重,他的父亲已不能下床大小便。孙福龙同志去医院,若正赶上病人大小便就总想帮一把,杨利民同志坚决不让。

张平江同志回忆说:“杨书记的父亲在内蒙古住院治疗时,病情已经很重了。那段时间,只要杨书记在呼和浩特,他每天都要到医院侍候老人。有几次我到医院时,老人正在安睡,杨书记独自一人坐在走廊的长椅上抽烟。我知道他在1997年就已不抽烟了。可那段时间,他抽烟很多。有一天晚上,他叫我到医院,要向我交代在培训班讲的关于坚持干部纯洁性讲话稿的思路。我到医院时,已是晚上9点。我推开病房的门,只见屋内只有他们父子二人。老人熟睡着,杨书记坐在病床边,握着父亲的手,眼中含满了泪水。老人离开呼和浩特返回甘肃的那天,杨书记为父亲理了在呼和浩特的最后一次头发。当理发完成时,杨书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杨利民同志的父亲在呼和浩特住院治疗期间,对儿子讲的最多的是通过他亲身经历的新旧社会的对比,感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对自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到的苦难和走过的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只字不提。他一生淡于仕途,淡泊名利,他常谆谆告诫儿子:做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他不想沾做官的儿子的光。他不认为儿子做了官他应该得到什么。有其父必有其子。杨书记的父母几次来呼和浩特小住,他都不让人知道他的父母来到了呼和浩特。他的父母沾到儿子最大的“光”,是在一个双休日由儿子陪着去乌盟一个县的淡水湖转了一圈,一次到包头看了看市容。

1986年秋,当杨希隆先生知道儿子将赴敦煌任县委书记时,即写出“清慎清约,推诚秉信,遏恶扬善,亲贤远佞”十六字,赠给儿子。2002年夏天,杨利民的父亲给儿题了两幅字,一幅是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总在能坚而不烦,劳而不避,乃能期有成”,一幅是“廉洁爱民,秉公勤政”。这是老人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嘱托。

杨利民同志的父亲弥留之际和去世时,他正在巴彦淖尔盟指挥、监督、协调抗击“非典”。此时,在良知的天平上,一头放着巴盟的170万人民,一头放着病危的父亲。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含义,杨利民同志应该感觉到了。

(五)

林木森森,芳草萋萋,游人肃穆,鲜花争艳。2003年秋,应葡萄牙共产党邀请,杨利民同志随中共代表团前往里斯本访问。路过巴黎时,他去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公社社员墙,凭吊了1871年为保卫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而牺牲在该墙前的公社社员。在此公社社员墙壁前,杨利民同志可能想起了巴黎公社为之流血牺牲的公正、公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阶级剥削的理想社会。

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伟大人物对社会的贡献,也许主要的并不在于学识和才智方面,而在品德和人格方面。”按照中国的标准,杨利民同志不是“伟大人物”。但是他厚德载物,光前励后,真诚地对待一切,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的事业的品德和关心人民疾苦,同情弱者,在人民的困苦面前不闭上自己眼睛的品格,为人们做出了榜样。实际上这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品德和人格是一种思想。

敦煌中学的李文强同志说得好:“永远闪现着人类情感和理性光芒的,是那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人的思想。思想是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阐释,是用血肉融会而成的另一种无形的生命,是闪耀着光芒,照彻时间隧道,将社会引向进步、和谐的火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另一种水分和阳光。”

作于2005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