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轶事
14158200000066

第66章 敦煌的几则掌故

1.“填统泼辉”与“真充发军”。

上世纪40年代,鸣沙山人魏清源经营土地有方,务作勤劳,家道兴盛。后,魏清源不甘寂寞乡里,又在敦煌城开起一座日用杂货铺子,他的铺子5间门面,前铺面后宅院,石条台阶,位于现在沙洲市场西口南角上。

魏清源颇具商业头脑,为人厚道。年关节下,有农民过不去的,他的杂货铺可以给赊账。过年后,敦煌农民处于“空月”,有谁过不去,魏清源不但准其赊账还予以周济。所以,在敦煌无论城乡,魏清源的口碑都甚好。

魏清源不识字。但他庄稼加买卖,家道兴盛之后,总想干个光宗耀祖、露头露脸的事。思来想去,他打算请当时的敦煌绅士、前清拔贡、民国时的劝学部长、人称吕拔贡的吕钟给题写一个匾。吕钟颇有绅士风度,为人古板,认为魏清源发了一点财就想挂匾,实在有辱斯文,不答应魏清源的请求。吕钟不写,魏清源认为是自己礼数不到。

在旧中国,请人写个对联、中堂,都是大事。题匾,更是焚香摆案的盛事。魏清源摆下几桌酒席,亲自上门去请求吕钟来家题匾。请了几次,吕钟都推三推四,不赴魏清源的宴席。写匾宴虚位已待几天,吕钟委实推诿不过,只得赴宴。吕钟吃饱喝足之后,即挥毫给魏清源写了“填统泼辉”几个字。

魏清源将吕钟的字请人镂刻成匾,挂红放炮,摆席庆贺,即将悬匾时,来贺喜的敦煌文化名流任子宜、窦景椿、王叔五等人看见匾上那几个字,即托人转告魏清源那匾不要挂了。魏清源问:“为啥?”那人答:“吕钟骂你呢。”魏清源又问:“骂的啥?”那人答:“匾上写的4个字取掉左边偏旁,就成了‘真充发军’4个字。”

从此后,魏清源的铺子门上始终没有匾。

“真充发军”是敦煌骂人的话,是说你或你的祖先在内地犯罪后充军或发配到敦煌守边或屯垦。其实,据老人说,魏清源的先人的确是因犯罪而发配来敦煌的。

2.羊头庙

现在从敦煌一些老人的口中还能听到“羊头庙”这个地名。据说“羊头庙”原是一个坊神庙,是狄道州移民敦煌的农民修的。此庙位于现在郭家堡乡前进村一组。一座坊神庙为何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又叫成“羊头庙”呢?笔者询问了许多当地的人,他们都说不知道。据张友仁先生说,在狄道坊原有一户张姓农民,家业兴旺,日子过得殷实。旧社会的富人,往往财大气粗。张姓农民好种树,他在自己的庄前屋后和渠边都种满了树,每年春天,他都要见缝插针地种许多树,并时时管护。但周围邻里却对自家的驴、羊疏于管理,致使张姓农民的树多被驴、羊啃食剥皮。

为了护树,张姓农民天天早早起来,即去驱赶驴、羊。但赶走李家的,王家的又来了,使张姓农民赶不胜赶,非常气愤。有一天,被张姓农民昨天赶跑的那几只羊又来了,他气不从一处来,抓住一只羊,把羊头割下挂在狄道庙的山门上。此后,驴、羊无人管束,随意啃食树木的事在那一方就少了。狄道坊神庙也因此而叫“羊头庙”了。

1957年冬,笔者背着行李、口粮去东沙门开荒时,曾在“羊头庙”山门歇脚。此庙很小,从一间的山门进去,只有一座前无拔廊的三间正屋。1958年,“羊头庙”曾做了小学校。后来,平田整地,“羊头庙”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羊头庙”的名字并未成为敦煌绝响,仍有人不时提起。

3.城隍爷的马

1946年前后,笔者六七岁时,常在敦煌街头玩耍。那时,总看见一匹没有笼头没有鞍的棕色马在大街小巷踟蹰。它悠然自得,旁若无人地每天在敦煌的大街小巷里转悠。谁都不惹它,人们都说那马是城隍爷的坐骑。那马似极有灵性,它每天早晨从城隍庙出来,就在大街小巷“嘀哒嘀哒”转悠。每当走到一户经营磨坊或商号的门前,它便头朝大门站着不动。此时,磨房或商号的主人见城隍爷的坐骑光临,惶恐之中又生惊喜,忙端出一筐草又加上麸皮料,递到马的嘴下。那马不慌不忙把草料吃完,就“嘀哒嘀哒”走了。黄昏时,那马就回到城隍庙里那个作为城隍爷寝宫的小院的一棵树下歇息。

每年清明,城隍爷出行,要去自己的“行宫”厉坛。此时,城隍爷的马即被人洗刷一新,备上鞍鞯,戴上笼头,头上扎上红绫,由人牵着,走在城隍爷轿子的前面。关于敦煌城里有匹城隍爷的马,李敬煊作的载于《敦煌文史材料》第三辑《一场军政之间的风波》一文中有详尽记载。此文说,1946年4月,李敬煊乘汽车来敦煌解决驻军191师571团与敦煌县政府的一场风波时,他在敦煌城里的大街上曾看见那匹“城隍爷的马”、他说:“车进东门,道旁左右商店栉比,行人熙攘。人们看见汽车上坐着全副武装的军人,都有惊异之色。车经过十余家铺面,一家商号门口有匹长鬃瘦骨的红色老马正在吃草,汽车接连按着喇叭,它也不动弹。我们初以为是部队的马,随见商店里出来一人把草筐取开,那马才把身躯挪动一下。司机问,你们的马为何在铺子门前喂草?那人笑着说,这是城隍爷的马,走到哪家吃哪家。这话把汽车上的人逗笑了。汽车从马身边徐徐开过,停到招待所里。我们洗了脸,饮了茶,想起了刚见到的‘城隍爷的马’,就问招待员是咋回事。他说,这马是前几任敦煌县长的坐骑,那县长干了两三年调到东边去了。临走时,地主士绅为他饯行,县长感到他的乘马不好带走,就留到敦煌作纪念。当时,士绅们谁也不好意思将县长的坐骑占为己有。有人建议说,县长在敦煌政绩斐然,坐骑也出了力,不如送到城隍爷庙里让它去养老吧,这也表示敦煌民众对县长的一点敬意。于是这马就被送到了城隍爷庙里。因为是县长的坐骑,城隍爷庙的庙官也不敢随便使用。因此那马就这样自由自在无拘束地活着。日子久了,这马走到哪家铺子门前停下,那家就赶忙喂上一把草。晚上,那马又回到城隍爷庙里。好事的人就把这匹城隍爷庙里的马说成是城隍爷的马。”

因为“城隍爷的马”。而在敦煌形成了一句歇后语:“城隍爷的马——没管家”。倘若指责某人是“城隍爷的马”,就是说那人自由自在,没人管束,吃穿不愁。

4.刘成旺摞麦草

旧社会,家居敦煌城小北街的刘成旺,是一小户人家,全家靠卖炸油棒(麻花)维持生计。后来刘成旺又做起打锅盔的营生,打锅盔烧鏊子需要大量的麦草。乡下农民把麦草打成捆,装上车,用杈子把麦草捆举到房沿,站在房上的人就把麦草捆接住,码整齐,摞好。麦草捆易散,挑起接住麦草捆要非常准确,连贯及时。刘成旺这一维持一家生计的活,形成了敦煌人的一句歇后语:“刘成旺摞麦草——旋(举)”。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说下的话要即刻兑现,不能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