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
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
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
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
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止食一雉,望得愈病?”
一切外道,亦复如是。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犹食一雉,是故不能疗其愚惑烦恼之病。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如彼世医,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诸众生,令得解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即得划除常见之病。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得了重病,一位高明的医生为他诊断后,说必须要坚持吃一种山鸡肉才能治愈。
但是此患者买了一只山鸡吃完后就不再吃了。
医生后来看到他便问“你的病好了吗?”
病人回答说:“您先前让我坚持吃山鸡肉,我现在吃了一只后,就不敢再吃了。”
医生又问:“如果你已经吃了一只山鸡,为什么不继续吃呢?你怎么能只吃一只就指望把病治妫?”
佛教以外的其他教派的修行者也是这样,他们听到佛和菩萨医治人心的教导:“应当了解人的意识。”其他教派执着于事物是真实、永恒的,就认为过去、未来和现在都是永存的,是没有变化和兴衰的演变。这就像那个病人只吃了一只山鸡不能治病的道理一样,不能治疗他们那愚昧疑惑和烦恼的病症。具有大智慧的诸佛教导那些外教徒要除去他们那种认为永恒不变的错误认识,一切事物在心中都是不断地生生灭灭。哪里有一认识是永恒不变的呢?就像那位医生教导病人再吃山鸡才能病愈的道理一样。佛也是这样,教导人们,让他们认识到一切事物总是变化着,有灭有生连绵不断,这样才能破除常见之病。
智慧锦囊:
这则故事比喻:凡事不可以片面地以点概面,个体永远不能代替整体。考虑问题要有长远目光,并且贵在坚持。
以喻引事:
一位老师在一块黑板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白色的点,之后她问学生:“你们在黑板上能看到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看到了一个白色的点儿。”但是老师却并未抬头同意,她缓缓地说:“不对。你们就只看到了一个白点儿,难道没有看到这里还有一片更大的黑色呢?这就是这节课我想告诉你们的,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全面而具体,不能只将注意力放在一个点上……”
莎士比亚说过:“斧头虽小,但多次砍劈,终能将一棵最坚硬的橡树伐倒。”
曾经有一位65岁的老人就是这样,她准备从纽约市步行走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因难,她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那儿,有位记者问她:“这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我就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