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青岛
14341700000007

第7章 即墨起义(6)

于成志指挥部队坚决阻击,因情况紧急跟本来不及修筑工事,双方于仓促之中交火,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追兵依仗着武器精良,向二营阵地发起轮番进攻,双方枪弹像炒豆般爆响,劈劈啪啪,震耳欲聋。

追兵是敌军中的精锐,来势汹汹,二营虽顽强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在形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被迫撤出了战斗。

三营夺下山口阵地后,方本壮立即率领团直属队和一营迅速翻越山口挺进解放区。

战斗中,二营大部分官兵被打散,于成志带领十几个人撤到一个村子里,隐蔽在一所农宅的屋顶上,严密地观察着敌人追兵的行踪。这次阻击战,尽管二营伤亡较大,却给全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特务营追到山口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方本壮率领大队人马进入了解放区,气得干瞪眼却没办法。前面是人家共产党的地盘,谁也不敢进解放区去自讨没趣。只得悻悻而返。

当敌人追兵的汽车返驶即墨方向,远远地留下一路飞扬的尘土去远后,于成志等人才从房顶上下来,飞奔解放区追赶大部队。

太阳升起来了,沉积在大地上的那层银霜开始渐渐地消融。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天气出奇地好,似乎也在为这支国民党部队投奔解放区过年特别表示欢迎似的。起伏的山峦披满霞光,给行进中的队伍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

方本壮和张德义并肩走在崎岖的路上,他俩为起义的成功所激动,早已忘了整整一夜行军征战的疲劳,脚步迈得是那样的轻松洒脱。登临峰顶时,他俩不约而同地停住步,回首俯尚未散尽硝烟的战场,不禁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胜利喜悦,沾满烟尘的脸颊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

他俩没有让队伍停下来休整,士兵们排着不太整齐的队列从他俩身旁接踵而过,经过一夜的行军和战斗,仍都显得精神饱满。

方本壮对行走中的部队,正式宣布了起义的决定。士兵们都十分敬重和信任自己的团长,他们愿跟随团长一同走向光明。他们走过团长身旁时,投向方本壮的是含有真切情感的目光。

几个士兵从军帽上摘下了“青天白日”的帽徽愤愤地扔到了地上后,还狠狠地踏了一脚说:“我早就不想干这国民党兵了,今天终于摘下它来干八路了。”

队伍铁流一般地向前涌去,“青天白日”徽被后边的人接连不断地踩踏着,渐渐陷埋进脚下的土里。

人心所向,这是历史的必然,被陷埋掉的将不仅仅是一枚国民党军队的帽徽,随之将被埋葬掉的是那座代表腐朽没落阶级利益的蒋家王朝。

“到家了!”队伍中不知谁喊了一句。

随之,便是一片“到家了”的欢呼声。

“是的,到家了!”方本壮对张德义也这样深情地说了一句。

青岛的历史上,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

1949年1月27日8时30分。

起义部队一千一百余人(全团一千七百人,行军和战斗中走失或打散约六百人),由方本壮率领抵达即东店集镇。

由于衣吉民同志事先向胶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王少庸汇报过七五四团准备起义投诚的情况,对此,解放区领导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当起义部队到达店集后,便顺利地同当地解放军部队取得了联系,并受到了解放军即东指挥部指挥贾邦元、政委丁坚毅和解放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

衣吉民得知起义成功的消息后,即派青岛市委社会组干部高湘由南村专程赶往店集祝贺。

第二天是春节,方本壮团在解放区与解放区的军民过了一个十分祥和愉快的新年。解放区的老百姓纷纷前来拥军,令七五四团官兵深受感动,这在敌占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事情,官兵们都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新春正月,店集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一片欢声笑语,民心所向,即可看出一个政权的兴衰。与敌占区那种死气沉沉,人们像躲瘟疫一样躲避国民党军队的情景,恰好形成鲜明对照。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来到这新的生存环境,听着这清脆悦耳的歌声,方本壮由衷地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感慨。那就是他来迟了,他早就应该投入人民的阵营。

不久,起义部队移驻莱西县水集镇进行休整。

2月17日。方本壮团正式改编为人民解放军胶东军区独立团。方本壮、张德义仍任正副团长。

5月3日,青即战役打响后,这支部队与其他兄弟部队一道,参加了解放青岛的战斗。

同是这支部队,但战斗的性质却迥然不同,过去是为蒋家王朝卖命当炮灰,今天却是为人民夺取江山打天下,历史性的转折,其实就取决于关键时刻中的关键一步。

当年,国民党七五四团起义的成功,确实给青岛的国民党所布置的所谓三道防线撕破了一条难以缝合的口子。据说,身兼国民党十一绥靖区司令长官和青岛警备司令及青岛市长于一身的刘安祺,在办公室里连声骂娘道:“他娘的,没想到方本壮这小子这样不仗义,真是墙倒众人推啊,关键时刻给我来了这么一手。”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咆哮与发泄,刘安祺已感觉到人心叛离朝不保夕的难处,也隐隐感觉到:青岛难保了。

2月24日,当时的《胶东日报》一版上载有一条这样的消息,“(新华社华东21日电)迟到消息:青岛外围国民党三十二军二五二师七五四团,在团长方本壮、副团长张德义率领下,于1月27日在即墨城南二十里许的纸房一带举行起义,该团已到达解放区。”

这条迟到的消息,飞出青岛,飞出山东,飞向全国。

于是,新的神话从纸房村里传出。

腊月二十九日清早,当纸房村的老百姓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七五四团早已不知去向,人们便绘声绘色地将自己的联想也加进去了:方本壮本来就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国民党这池浅水里哪能留得下他,这一回到了共产党那里可就有了用武之地了。听说长江以北都是共产党的天下了,方本壮领兵这一走,很快就随共产党打回来收拾青岛的国民党了。

有的传说则更神,几乎就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神话故事呢:

腊月二十八日晚上,方本壮正在团部的马灯下翻书,朦朦胧胧的灯影下走进一个人来,方本壮脑海里闪过一丝念头,来者为何不喊“报告”呢?急忙放下书正待询问,来人却疾步来到身边,方本壮定睛一看,来人竟是一身古装打扮,不由得一怔。

来人开口道:“方团长不必惊疑,我乃造纸业的祖师爷蔡伦,见贵军驻此军纪严明,对百姓不像其他部敲诈勒索烧杀抢掠,老蒋离垮台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特来给你指一条生路,今夜你速带兵奔东北方向,若错过今夜,将后悔莫及也。”言罢,便隐身而去。

待方本壮定下神来准备细问何故时,寻找遍房间,哪里还有蔡伦的踪迹。

方本壮未敢犹豫,马上集合了队伍,率领奔东北方向而去。

到达四舍山、莲花山口时,前有守敌,后有追兵,那才叫千钧一发呢,全团官兵大眼瞪小眼,望着方本壮拿主意。只见方本壮不慌不忙从腰里掏出一个红绸包,抖开往前面一扬手,红绸包撒开后挡住了守敌的双眼,队伍马不停蹄地安全穿过了山口,山上的守敌只觉眼前一片霞光,待霞光散尽,方本壮率部队已去远。

至于摆脱迫兵则传说得更神,说敌三十二军特务营乘汽车追来时,眼看就要追上七五四团了,方本壮临阵不乱命令部队停下来,发给每人两个纸写的“快”字,让大家都分别绑在自己的腿上,绑上这两个“快”字后,每个人都如同《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一样,马上就行走如飞,而追兵的汽车轮子却在原地干转圈圈行走不得,眼睁睁地看着方本壮领兵走进共产党的地盘,气得干跺脚却没有办法。

传说的产生,代表着一种民心民意。

历代兴亡,总是伴随着许多民间传说。

传说是兴衰成败的这一历史真实的预言与观照。

没有任何人去考证过它存在的真实性。

但纸房村的百姓们相信这是真的。传说一旦与历史现实联系在一起,它就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以至五十年后的今天,又将它如实地写进了书中。

春天来了,这是本世纪上半叶最后的一个春天,这是一个残缺的春天,缺了花红柳绿,少了莺歌燕舞。青岛的山河依旧破碎遍地狼烟,国民党反动派苟延残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人们已从七五四团起义的枪声中看到了曙光,这黎明的枪声,是青岛解放前炸响的第一声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