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18

第18章 俄罗斯被救赎 (1)

第十二章 俄罗斯被救赎 (1)

2007年4月23日,叶利钦,这位76岁的政治老人的离去,令人不自觉地想起前苏联解体后那十余年的风云变幻,而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慧眼识普京,以及他那出人意料却非常精彩的政权交接。

而普京,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厚望,在短短几年间便改变了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的尴尬处境,不再茫然四顾,而是步伐坚定地走在复兴的道路上。

普京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关于吸引力的故事。

在2002年出版的政治自传中,普京曾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童年时代的故事。

在圣彼得堡自家简陋的公寓里,他看到一只走投无路的老鼠,危险而疯狂地攻击任何靠得太近的人。这一场面铭刻在年幼的普京心中。

年幼的普京得到的一个教训是:绝对不要让自己陷于困境。

很多年后,当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日渐消瘦的俄罗斯时,他又一次想起了童年的故事。不同于“斯拉夫意识”强烈的叶利钦,年轻而又目睹前苏联(俄罗斯)衰变的普京深刻地了解俄罗斯的弱点——在前苏联体制下,该国经济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彼时的俄罗斯,就像一只茫然四顾的老鼠,绝望地寻找着出路:在8年里经济减少了一半,刚刚经历了最可怕的金融危机,国家的预算水平与美国的一个大城市差不多,半数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下,人们一连几个月领不到工资和养老金;地方上各自为政,寡头大肆掠夺财富;情报机关被各种改革搞得混乱不堪,军队纪律涣散,核潜艇在港口生锈,战略核力量有可能垮掉。

就在普京上台不久,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了。事件发生后,让全俄罗斯都感到悲凉。而西方媒体还讽刺说,俄罗斯人连保修核潜艇的费用都不足了。

与此同时,车臣又爆发骚乱。

对一个年轻的领导人来说,他需要重建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难道还有比这更繁重的工作吗?

普京当然不希望俄罗斯成为一只走投无路的老鼠,他希望俄罗斯成为一只富足、悠闲的老鼠,就像迪斯尼中的米老鼠一样,聪明、可爱、放松,并因此而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领导人,该如何力挽狂澜呢?

普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爱的新政治家模特,坚强、稳重、聪慧、优雅,充满男子汉气概,同时也灵活、坦诚、谦虚、务实,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这与垂垂老矣的叶利钦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俄罗斯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看看俄罗斯(前苏联)历史上受欢迎的领导人,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个性,有活力,果敢、坚强。从彼得大帝,到列宁、斯大林,以至普京,都有这个特点。

更重要的是,像列宁一样,普京也具有赢得社会认同感的非凡能力。如俄罗斯学者奥?克雷施塔诺夫斯卡娅所言,普京就像舞会上的灰姑娘,出生贫贱,只是偶尔进了克里姆林宫!人们对他的说话腔调有好感……他善于开玩笑,但行动起来却十分果断。并且,他的克格勃生涯被神化了。

民意测验时,人们说得最多的是,“他是一个正常的人,支持他错不了”。

一个人能让人感觉亲切,但又有几分神秘,是最容易抓住人心的。前者,使人萌生认同感,后者则激发了人的好奇心,而这些,都是话语权的重要来源。

对此,美国总统竞选顾问拉尔夫?里德曾感慨地说:“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个爱情故事,它的诱惑力在于神秘。没有神秘,就不会有魅力。”因此,一个强有力的总统往往要有神话伴随。

不仅如此,俄罗斯人还喜欢普京的强硬态度,他的办事果断和那有时刺耳的语言。

其实,在任期的最后几年,叶利钦一直都在四处寻找可能的继承人,总理一职简直就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直到普京出现。而普京能留下来,在很大程度要归结于他比其他人更强硬、更尖刻、更坚定。他在实现一个目的时非常准确和坚定。

叶利钦之所以发现普京并委以重任,还有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

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叶利钦讲过一段关于普京神奇的故事。那是在1994年10月,叶利钦接受了列宁格勒州州长的邀请,去参观郊外的狩猎场。随员不多,都身着迷彩服,拿着猎枪。

其间,叶利钦注意到一个迟到者,“迷彩服非常合体,一副军人仪态。他持猎枪的姿态非常自信,紧紧地抱着,就像拥抱一个心爱的女人”。圣彼得堡市长对叶利钦介绍说,那是市政府第一副主席,姓普京,叫弗拉基米尔,开会不太守时,但非常可靠。

就在聊天的过程中,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从灌木丛中,突然走出一个庞然大物,转动着眼睛,用蹄子扒拉着落叶,一步步地向叶利钦等人逼近。

危急时刻,叶利钦坦率地说,野猪的突然出现使大家都惊慌失措,当时由于他讲话时太激动,眼镜掉在了地上,结果10个随同人员都钻到了桌子底下找眼镜,唯独没人对野猪作出反应。

这时叶利钦侧目看到,普京没有往桌子下钻,不知什么时候,他已经端着猎枪在一旁站着,随后听到两声枪响,结果,这个“总是迟到的普京”击中了野猪的心脏,救了叶利钦。

比保镖还保镖。

普京给叶利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叶利钦看来,这是一个强硬、不妥协和思维敏捷的人,而莫斯科恰恰需要这样的人。后来的一切就像冥冥中安排好的那样,“命运终于使普京来到了首都”。

事实上,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将近20年时间里,俄罗斯人一直都活得很不踏实。叶利钦是想让俄罗斯人踏实,但还是没做到。这也使俄罗斯人在内心深处,都在渴盼着一个让人踏实的领导到来。

好领导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未必认得出来。

普京被叶利钦任命为总理时,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又来了位过客。因为此前总理换得实在太勤了,人们渐渐地都不抱希望了。

但这次,真的不一样了。普京刚刚上任,就遇到了车臣危机,与以往一些优柔寡断的政治家不同,他当机立断,重拳出击,很快就化解了危机,也迅速树立起他的强人形象。

在以后的日子里,俄罗斯人多次领略到普京的风采。

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中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曾令人们吓坏了,而这时却有一个保卫者站了出来:他表现出满怀信心,答应要严惩犯罪分子,开始严厉和无情地行动起来。他体现了不怕威胁的权力,他对问题不是害怕,而是着手去把它们解决,他不垂头丧气,不唉声叹气,见困难不抱怨,而是去干,把一切搞好。

在抱怨成风的世界,一个从不抱怨的领导人,真的与众不同。

以2002年人质危机为例。当时,看热闹的部分西方媒体和人权组织在质疑着俄罗斯政府的行动,但普京却没有理睬,而是采取了积极和果敢的应对措施。

10月26日晚,普京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为人质伤亡道歉。28日,在莫斯科市内各处的电视大屏幕上,都以黑底白字打出了普京发表电视讲话时的一段直接引语:“我们没能解救他们(人质)所有人的生命。请原谅我们。

让我们与对死者的怀念同在。”

普京的诚恳态度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誉。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看来,普京与那些逃避责任的政客截然不同,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责任感、有人情味的政治家。舆论调查显示,85%以上的俄罗斯公民赞同普京在莫斯科人质事件期间采取的行动。

让冷嘲热讽的西方人意外的是,“对死难者的怀念使我们更团结一致”——普京的这句话——开始在俄罗斯民间迅速流传,他本人也因此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信赖和支持,而民意也变得更加倾向于反对车臣独立。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也正式对人质危机中的种种疑虑作出解释,通过公开而不是掩饰化解了可能会对俄罗斯政府不利的传言和误解。

透明在这里战胜了躲藏。

普京的作为,让很多西方领导人都感到汗颜。研究过领导心理学的人都清楚,当成功和失败的机会各占一半时,人是最难下决心的,因为很少有人敢于对此或者说对失败负责。

而在议会体制培养出的政客中,敢于负责的人并不是很多,除了态度暧昧外,西方传统政治生活中的另一方面特色是妥协,政治家们不喜欢作决断,并总是推迟作决断,除非被逼无奈。

这一点,在日本和意大利等国体现得尤为明显。只要有可能,一个政治家就尽量作一个妥协的决断,一个不会冒犯任何人或有损任何利益的决断。

而且,政治家喜欢推卸决断的责任,以便出了问题时能尽量地减轻指责。

但普京却完全不同,他敢于作决断,也勇于负责任,这一方面与俄罗斯的政治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普京的个人经历特别是在克格勃时的经历有关。而正是这一点,深受俄罗斯人的喜爱,也得到了叶利钦的青睐。

从小看大,3岁看老。

普京曾经回忆说:“我的教育很大部分是在街头完成的。”那是靠拳头和胆气讲话的地方。

普京的同学和老师在形容孩童时代的他时,共同的印象是,他外表脆弱、情绪多变、从来不害怕挑战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普京学生时代的好朋友维克托?布里森科说:“他从来不害怕任何人。”布里森科形容普京打架时,从来都很认真、拼命。普京的一位老师更是形容他打架时像一只“小老虎”。

事实证明,普京受欢迎与年轻、英俊无关,而在于个性和活力,女人喜欢有个性的男人,男人也佩服有意志力的英雄人物。

一般来说,要在需要的场合和需要的时间出现才有魅力,而普京恰好是这样的人,如媒体与学者所评价的那样,“和俄罗斯政府一贯的做法不一样,他开始履行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