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53

第53章 卡特里娜冲击波 (2)

第二十九章 卡特里娜冲击波 (2)

事实上,布朗等3名FEMA的高级主管,只是因其在2000年布什竞选总统中“有功”才得以“封官晋爵”的。这种投桃报李的做法,也恰恰说明了布什对FEMA并不重视。不仅如此,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的协调关系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布兰科就曾拒绝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当地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要求,而一些州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也暴露出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相比之下,得克萨斯州长瑞克?佩里却以其快速反应受到了好评。他的考虑不仅周全和人性化,而且与其他州的合作也非常积极和默契。

美国需要反思的,还有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它所扮演的世界角色。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发生之际,时逢“9.11”四周年纪念,而人们对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反思则因为飓风袭击而深化,正像一些国内外媒体所质疑的那样:如果不是相关加固资金遭到削减以加强在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的投入,新奥尔良防波堤就不会溃裂;如果受灾地区的部分国民警卫队没有被派遣到巴格达和喀布尔去,抢救工作就会更有成效……而这一切会同着此前的“反战母亲”的质疑,促使美国社会在关注伊拉克战争的成本、伤亡和经济影响的同时,也越发关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多项挑战: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疾病防治、贫富差距和种族歧视等。

伴随着这些反思,《京都议定书》问题也在美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尽管还不能说此次飓风直接来源于全球气候变暖,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人类的发展与环境出现严重失衡,臭氧层日益变薄,气象学家对最近数年地球的气候反常早已感到担忧,并警告说,类似的“大自然的报复”将不会最后一次。这也使得奥巴马上台后将很大一部分经历放在了气候问题上,尽管效果不佳,但态度要比布什诚恳许多。

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同样值得反思。耐人寻味的是,在美国发生飓风灾难后,一度被美国列上“黑名单”的委内瑞拉、古巴、伊朗等国却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表现出对美国人民的同情与关切。这种对国家恩怨的超脱,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令人肃然起敬。

正确的归因是必要的。美国人应该意识到,真正削弱美国实力的,不是所谓的“黑名单上的人”,也不是那些所谓潜在的“竞争对手”,更不是不会说话的汇率,而是五角大楼过高估计了自己,华尔街有着太惊人的贪婪,白宫主人总是太过执著于错误的方向,美国外交又太少国际情商。

问题的关键是:别总是忙错地方,找错敌人,跑错方向。

2011年3月11日,是日本人永远难忘的日子。一场堪称日本史上最大的危机发生了:9.0级地震、海啸袭击了日本东北地区,更有福岛核危机让日本陷入极大的国家困境。

危机关头,日本人民表现出友爱和淡定,让世人难忘。但东京电力公司所表现出的不负责任,政府在处理核危机中所表现出的软弱和官僚化,却让人意识到日本所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政治家的责任不可推卸。自从“广场协议”签订及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经过了20多年的停滞,外加10年的通缩,此间,小泉执政的5年,是日本可能彻底改革并改善与邻国关系的最佳机会,而恰恰是他,变本加厉地伤害邻国感情,与腐朽势力打成一片,使日本错过了一个大好时机。

一言以蔽之,日本人民是非常值得敬重的,但日本政客却大多不值得信任。高大的人民和矮小的政客,外加像东电这样一些丧尽天良的奸商,构成了日本独特的社会画卷。

日本历史上最大的9.0级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万个广岛原子弹,随后接踵而至的海啸更是摧毁了数个城镇,冰冷的海水毁灭了海岸线数英里以内的土地,吞噬了来不及爬到高处的人的生命。成群的人,被海水卷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但令人感叹的是,在大灾难面前,日本人民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没有抢劫,少有抱怨,在东京,人们仍井然有序地在纳税点排队,各处的日本人民都在尽力保持着良好的秩序,大量的志愿者赶来协助灾民,妇女和儿童被围护在最安全的地段,而水和食品,都是妇女、儿童、老人先用。

日本人的淡定令人敬畏。

那边在救援,这边则是以常态的生活和对国家坚定的信心表达着支持:出租车司机依然向客人鞠躬致敬,车内依然装饰着白色花边;店主们也仍然一路小跑到顾客面前为他们服务。每个人都在用努力工作和更勤勉的态度,支援着受灾的同胞。

有两个画面很说明问题。

一是东京正在发生地震,东西从柜子掉下来了,电视台主播一边说新闻,一边说“演播室正在摇,大家冷静出行”。在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随着摇晃洒落一地,一位女服务员冲向红酒货架前,一边用手把住即将掉下的红酒,一边大声喊:“不要靠近有酒瓶的地方!”

二是地震发生时,日本广播协会(NHK)的记者正在采访当地一位老人,随着房间剧烈摇晃,空中物品正在掉下,此时记者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一面把老人捂在自己的怀抱中,一面用手顶住墙上的物品怕掉下来砸中老人。

此情此景,使人想起“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用自己的身躯舍命保护学生的老师们,令人难忘和由衷佩服。

大爱无国界。

令中国人感动的是,一位日本员工帮助20名中国研修生避难后被海啸吞没的场景。

地震发生时,佐藤水产株式会社的20名中国研修生逃到宿舍附近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不一会儿,公司专务佐藤充跑过来,喊着“海啸来了”,随后带着她们跑到更高处的神社避难。

安顿好研修生后,佐藤充又冲回宿舍楼,试图找寻妻女。但宿舍楼很快被海啸淹没,而佐藤充再也没有跑出来。一位研修生用相机拍摄下了整个过程,视频里,女孩们尖叫着、哭喊着“快跑啊”,却只能看着救命恩人佐藤充被海啸无情吞噬。“我们看到他被逼得无路,在房顶上左跑右跑,最后还是被卷到水里。一开始还扑腾了两下,很快人就不见了”。

同样令人感佩的是,灾难发生当晚,大雪严寒,研修生们无处可去。佐藤充的哥哥、佐藤水产社长佐藤仁不顾自己家被冲走的悲伤,一晚上都在找山上的朋友借房子,暂时将研修生们安置进去。那一晚,人性的光辉照亮了凄冷的夜空。

关爱的背后,是对生死的淡定。

这种淡定,有着历史的渊源。还是在18世纪,武士山本常朝在一本著名的武士道经典中写道:“应该每日默想自己遭遇不可避免的死亡。”在他看来,“每天身心平静之时,人应该默想自己被弓箭、刀枪和长矛撕成碎片,被汹涌的海浪卷走……被大地震震死。”事实证明,这种对镇定的培养,有助于人们应对突然的灾难或死亡,同时使人们更加珍惜活着的宝贵日子。

这种对命运的淡定也植入了日本的语言中。自然灾害,被视作日本“命运”的一部分,而命运,如日本人所言,就是“生命+运动”的意思。人们常说“这是宿命”,但在另一方面,“不要放弃”也成为日本人的信念。

这也使得日本多次从灾难中崛起。在16世纪一场强震中,村庄被摧毁后,没过几小时,村民就开始了重建家园。这种坚忍与淡定也流动在《阿信》等影视作品中。

在17世纪日本著名诗人芭蕉的俳句中,有这样的话作为结尾:

人有悲欢离合

忧伤散去

新笋已然发芽

无怪乎有西方媒体感慨地说,日本是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拿得出手的就是它的人民。正是这些人民创造了日本奇迹;也正是这些人民在世界对日本停滞的经济逐渐感到厌倦和不抱幻想之时,支撑着另一种日本奇迹。

在日语中,这种全民的淡定,更像是说:“低头接受不幸,然后把它转变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