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痛不一定是咽炎,除我们熟悉的扁桃体炎、用嗓过度、烟酒刺激外,最容易出现嗓子痛的就是急、慢性咽炎啦。由于咽部是我们呼吸、进食的必经通道,是人体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各种食物、水、空气中的粉尘、刺激性气体等等都要经过这个通道进入我们的消化和呼吸系统,因此这个部位受到外部的刺激最多。正因为这样,咽部成了炎症爆发的“重灾区”。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咽喉部(俗称“嗓子”)有疼痛的感觉,这些都是咽喉部发炎的表现吗?在这里我们要分清嗓子疼痛的病因和类型,比如急慢性咽炎、咽喉部疾病、用嗓过度、烟酒刺激等均会引起嗓子疼痛感。但它们的病因病机各不相同,治疗措施也大相径庭。
咽炎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咽炎为口咽部黏膜与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可波及整个咽部,或仅限于鼻咽、口咽、喉咽的一部分。急性咽炎可为咽部原发,也常常继发于鼻部或扁桃体的炎症之后,在冬、春季节高发。一般起病较急,开始觉得咽部干燥、灼热感,随病情发展疼痛渐加重,以致吞咽不畅。当口咽部侧索受累及,会发生放射性耳心疼痛及颈部疼痛。由于急性咽炎局部产生的致热原可使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常引起寒战、发热(体温甚至高达40℃),发热后就会出现头痛、食欲不振、便秘、口渴、恶心、呕吐、四肢酸痛等的一系列全身症状。西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多为病毒感染,如为细菌感染,则以链球菌多见,在幼儿常为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风疹等的前驱症状或伴发症状,如为时较久,局部抵抗力减弱,病毒与细菌会联合入侵,加重病情。西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或抗菌药物以及对症处理。同时可以局部用药,加快炎症的吸收和消退。急性咽炎属中医的“喉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初期多为风寒、风热,后多发展为实热或痰热,亦有风、热、痰三邪兼有者。从急性咽炎的性质和临床表现特点看,因其发病较快,有不同程度的表证,故又可统属于外感病的范围。在治疗上,属风寒型,宜疏风散寒,解表利咽;属风热型,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属肺胃积热型,宜清热解毒,通腑利热。
慢性咽炎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漫性咽部炎症,常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疾病,如咽淋巴样组织的增生等。慢性咽炎为耳鼻喉科中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咽部不适、异物感、痒感、吞咽微痛感等,主要由于分泌物附着或肥大的淋巴滤泡影响所致。由于咽部分泌物增多、稠厚的刺激,常引起频繁的咳嗽,晨起较剧。咽部异物堵塞感有的较重,随吞咽动作而上下,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此外,有时会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西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多因屡发急性咽炎转为慢性,慢性扁桃体炎及牙病也可引起。患有鼻中隔偏曲被迫长期张口呼吸者,亦可诱发此病。病变主要为咽部黏膜层慢性充血,小血管扩张,四周有淋巴细胞、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后黏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黏液腺内的炎性渗出物被封闭其中,在淋巴颗粒的顶部形成囊状白点,若破溃外溢,即见黄白色渗出物。本病诊断主要依据咽部不适,咽部稠厚分泌物的刺激,引起剧烈咳嗽,且易恶心,咽部检查黏膜呈水肿样肿胀,斑点状或片状慢性充血,有时可见小静脉曲张,咽后壁上常附有薄层黏液或含气泡的黏液块,悬壅垂可增粗,如蚯蚓状下垂,与舌根接触。西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局部封闭疗法和含漱治疗。也可用化学药品或电烙法,烧灼肥大的淋巴滤泡,直至灼完为止,但不可灼伤淋巴滤泡四周的黏膜。慢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反复发作,正气难复,阴液暗耗,虚火上炎,熏灼咽部,以致本病遂生,久久不愈;或冷热失宜,屡受风邪,肺阴受伤,阴虚肺燥,上灼咽喉而为本病;或饮食失调,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而使胃腑积热,上蒸咽喉而导致本病。中医辨证分阴虚型与阳虚型,属阴虚喉痹,治宜滋阴、清热、利咽为主;属阳虚喉痹,治宜温肾扶阳、引火归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