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20

第20章 内科病证(12)

8月30日七诊:药后自感尚可,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8月15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张某,男,66岁。1985年12月2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数年,时感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体胖,睡眠差。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一般。脉弦牢,滞涩,关寸大,舌白腻,质紫。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相火不藏。

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蛰藏相火。

处方: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广橘红12g,炒杏仁9g,法半夏12g,炒杜仲12g,前胡9g,夏枯草12g,决明子15g,草蔻仁4g,苦桔梗9g,北沙参15g。5剂,水煎温服。

12月8日二诊: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弦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前胡,减法半夏为9g,北沙参为12g,加川贝母6g。5剂,水煎温服。

12月20日三诊:药后自感尚可。脉濡、不柔,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前胡,减法半夏为9g,北沙参为12g,加柴胡9g,丹参15g。5剂,水煎温服。

1986年3月2日四诊:间断服上方,尚好,无明显不适。脉相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1985年12月20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6:葛某,男,79岁。1987年2月23日初诊。自诉:患“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十余年,去年中风,经治疗好转。现仍言语不清,大便不利,胸闷气短。脉右牢涩,关寸大,左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不藏。

诊断:冠心病,动脉硬化,脑梗死,高血压。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蛰火潜阳。

处方: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广橘红12g,炒杏仁9g,炒杜仲12g,法半夏9g,丹参15g,夏枯草12g,决明子15g,白蔻仁4g,川厚朴12g,番泻叶1.5g。3剂,水煎温服。

3月5日二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大便仍不利,言语仍不太清。脉细濡,右稍弦牢,右关寸、左关尺大,舌苔白腻。

上方增白蔻仁为5g,减炒杭芍为9g,川厚朴为9g,加茺蔚子12g。10剂,水煎温服。

3月16日三诊:药后尚好,言语已清,血压降低,大便稍干。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厚朴,增丹参为20g,白蔻仁为6g,减炒杭芍为9g,加煨生姜5g,茺蔚子12g。10剂,水煎温服。

3月29日四诊:基本痊愈。脉细濡、稍牢,关尺较大,舌苔白薄。

原方去厚朴,增丹参为20g,白蔻仁为6g,减炒杭芍为9g,加煨生姜6g,茺蔚子12g。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7:吴某,女,70岁。1987年1月14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病近20年,患“冠心病”近10年,患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4年余。经多方治疗,无明显好转,现仍胸闷胸痛,右胁下连及后背痛,头晕。脉细濡、稍牢,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川楝子6g,广木香3g,草蔻仁4g,柴胡7g,番泻叶1g。10剂,水煎温服。

2月5日二诊:药后诸症好转。脉细濡、右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川楝子、草蔻仁、番泻叶,加乌贼骨9g,砂仁6g,夏枯草9g。10剂,水煎温服。

2月24日三诊:药后诸症继续好转。脉细濡、右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粉丹皮、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黄芩炭9g,北沙参12g,夏枯草12g,白蔻仁6g,丹参15g,决明子15g。10剂,水煎温服。

3月19日四诊:药后好转,再未犯病。脉细濡、右弦,两寸大,舌苔白薄。

原方去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夏枯草12g,决明子12g,白蔻仁6g,丹参15g,补骨脂9g。10剂,水煎温服。

4月5日五诊:血压降至158/80mmHg,胸胁痛减轻。脉细濡,右寸大而弦,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夏枯草12g,决明子12g,白蔻仁6g,丹参15g,北沙参12g,补骨脂9g。10剂,水煎温服。

5月7日六诊:出差半月,未服药未犯病。脉细濡,右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炒杏仁、法半夏、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全瓜蒌9g,清半夏9g,夏枯草12g,决明子12g,白蔻仁6g,丹参15g,北沙参15g,柏子仁9g。10剂,水煎温服。

5月25日七诊:药后自感尚可,未犯病,唯心律稍不齐。脉细濡,关寸较大,右寸稍有革象,舌苔白腻。

原方去法半夏、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清半夏9g,夏枯草12g,柏子仁9g,白蔻仁6g,丹参15g,北沙参12g,炒枣仁12g。10剂,水煎服。

再未来诊。

例8:方某,男,42岁。1974年3月26日初诊。自诉:心慌气短,乏困5年。两年前某医院检查,发现心脏扩大。经治疗,效不显,仍经常心慌,气短,近期血压较高。血压:140/80mmHg。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清阳下陷,胆胃上逆,君相不潜。

诊断:冠心病。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蛰火潜阳。

处方:茯苓9g,炒白术9g,黄芩炭9g,炒杭芍9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红参须(另煎)6g,北沙参9g,柏子仁9g,煨生姜6g,白蔻仁6g。3剂,水煎温服。

3月28日二诊:药后心慌气短好转。脉细濡,关寸大、稍动,舌苔白腻。

上方改白蔻仁为草蔻仁6g。5剂,水煎温服。

4月4日三诊:今天又昏倒1次,气短,不能平卧,五心烦热。脉细濡,关寸大,稍不匀,舌苔白腻。

原方去白蔻仁,加熟地9g。3剂,水煎温服。

5月2日四诊:药后已能平卧睡眠,五心烦热减轻,时有头晕。脉细濡,左关、右寸较大,稍不齐,舌苔白满腻。

原方去白蔻仁,加熟地9g,石菖蒲6g,牡蛎粉9g。5剂,水煎温服。

5月14日五诊:有时头晕,心率仍较缓,睡眠尚可。脉细濡,右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去白蔻仁,加石菖蒲6g,熟地9g。5剂,水煎温服。

5月24日六诊:药后病情继续好转,心电图也有所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5月14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6月3日七诊:药后逐渐好转,胸透仍见左心室扩大,主动脉弓偏。脉细濡,关寸较大,右稍不匀,舌苔白薄。

5月14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6月15日八诊:脉证均佳。

5月14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9:陈某,男,50岁。1987年4月20日初诊。自诉:患主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数年,经治疗,好转。现仍胸痛,心律不齐。脉细濡,关寸大,不匀,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主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茯苓9g,炙甘草9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全当归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丹参15g,北沙参12g,柏子仁9g,白蔻仁4g,白茅根9g。6剂,水煎温服。

4月27日二诊:药后心律已齐,自感尚好。脉细濡,两关偏尺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全当归,减丹参为12g,加桂枝5g,红参(另煎)3g。6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三诊:间断服上方,自感尚好,现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10:黄某,男,58岁。1985年12月28日初诊。自诉:左胸疼痛时作1年余,心电图未发现明显改变。经治疗,效不显,仍发作,血压不稳定,有时血压偏高。脉细濡,牢涩,关寸较大,舌苔白满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心绞痛。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茯苓12g,泽泻12g,炒杭芍12g,制首乌20g,粉丹皮9g,广陈皮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丹参15g,北沙参12g,夏枯草12g,砂仁6g,炙米壳3g,柏子仁9g。5剂,水煎温服。

1986年1月3日二诊:药后有所好转。脉细濡,稍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泽泻、广陈皮、夏枯草、炙米壳,加猪苓片12g,广橘红9g,延胡索9g。5剂,水煎温服。

1月10日三诊:药后胸痛已愈,他症好转。脉细濡,关寸大,舌苔黄腻。

原方去广陈皮、夏枯草,加广橘红9g,天花粉12g。5剂,水煎温服。

1月17日四诊:药后诸症均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广陈皮、夏枯草、炙米壳,加猪苓片12g,广橘红9g,延胡索9g。5剂,水煎温服。

1月23日五诊:近来泛酸。脉细濡,关寸较大,左弦,舌苔白腻。

原方去茯苓、粉丹皮、广陈皮、丹参、夏枯草、柏子仁,减泽泻为9g,加猪苓片12g,肉桂5g,广橘红9g,延胡索9g,乌贼骨9g。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系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失降敛、心阳浮动、宗气不固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中气健旺,肝脾温升,肺胃清降,胆火蛰藏,心肾交泰,所以肺源性心脏病弗作。

脾家湿旺之人,肝脾郁陷,胆胃上逆,碍肺之降路,致使肺气上逆,而作咳嗽。肺为华盖,官居相傅,而主治节,与心君同居上焦,为心之宅。咳嗽日久不愈,致使肺虚,其气虚逆而不敛,心阳因而浮动,宗气不固,而作心悸,是病肺源性心脏病。

胆胃上逆,肺不降敛,故症见咳喘气短,胸闷痰多,咳逆倚息不得卧,胸胁支满,干呕纳少。心阳浮动,不能下交于肾,故症见心慌悸动不安,当脐跳动。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虚不能行血,故而面色苍白不泽;血瘀脉络,故症见口唇、两颧紫暗。久病脾湿肾寒,肝木郁陷,疏泄不利,致水湿泛溢,故症见肢体浮肿,颜面尤甚。水湿停聚,故而下肢肿胀,甚则腹水。肺为水之上源,久病肺虚,不能化气为水,故而小便不利。君相二火,不能下潜以温肾,肾家虚寒,不能纳气,故症见气虚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汗出,精神不振。

宗气不固,虚阳不敛,故脉现细濡,寸关大,出疾入迟,舌苔白黏腻。病久而作腹水者,阴凝气结,则脉现沉细,寸关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渗湿,平胆疏肝,清肺理气,降逆安神。

【方药】茯苓12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12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泽兰30g柏子仁9g北沙参12g砂仁6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疏肝;北沙参、广橘红、炒杏仁、广郁金、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泽兰通经化瘀,利水消胀;柏子仁养心安神;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胸盈喘剧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蒌9—12g,宽胸利痰止喘。胸闷胀者,去广橘红,加鹅枳实6—9g,利气宽胸。咳痰带血者,加白茅根15g,山萸肉12—15g,敛肺止血。胸胁作痛者,加延胡索9g,行瘀止痛。瘀血肝大者,加丹参15g,泽兰叶30g,化瘀利尿消胀。腹水鼓胀者,加汉防己9g,利水消胀。

实喘不得卧、大便不利者,酌加芒硝9g,通便以止喘。吐血量多者,加藕节60g,敛肺止血。腹胀不消者,增泽兰为30g,加汉防己12g,冬葵子9g,滑窍利尿消胀。咳嗽剧者,加川贝母9g,清肺理气止咳。心下悸动者,加石菖蒲9g,祛痰行瘀止悸。中下寒湿、腹水严重者,改砂仁为草蔻仁9g,温暖中下,行瘀消胀。

【忌宜】忌烟、酒、辛辣之品,以营养价值高之饮食为宜。

【按语】肺源性心脏病多由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患迁延不愈,久而累及心脏而成,属中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

本病病机主要为脾家湿旺,致使肝脾郁陷,胆胃上逆,心肺无路潜降,虚阳上浮,宗气不固,阴乘阳位,故治疗重在削阴潜阳,健脾渗湿,以复中土之运转,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湿去而气平,可渐而向愈。后期中气虚败,肝脏瘀血硬化,肝大平脐,腹水严重者,不易挽救。所以然者,中气虚败,致使清阳不升而神败,浊阴不降而精竭,阴阳不能顺接,濒于离决,故而难治。

麻黄辛散,本病禁用;用则肺气更逆,必衄血不止,致虚阳上飞,促其命期。咳喘剧者,用麻黄虽可使咳喘稍平,但后患无穷!

【临床医案】

例1:宋某,男,30岁。1988年4月17日初诊。自诉:患肺结核数年,已钙化。仍胸闷气短,咳嗽吐血,心慌心悸,某医院诊断为“肺心病”。经治疗,无明显好转,上症仍在,且多梦遗精,有时盗汗。脉牢长,滑动,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胃逆,肺失降敛,君相不藏。

诊断: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支气管扩张。

治则:健脾和胃,清肺降逆,潜敛浮阳。

处方:茯苓9g,炙甘草9g,炒杭芍12g,生地炭12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前胡9g,川贝母6g,北沙参20g,炙五味子9g,白蔻仁5g,白茅根9g,柏子仁9g。5剂,水煎温服。

4月30日二诊:上药服10剂,诸症均有所好转,吐血已止,咳嗽减轻,心慌心悸也明显好转。脉细濡,左关、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增制首乌为30g,川贝母为9g,加炙款冬花9g。10剂,水煎温服。

5月26日三诊:上方服20剂,自感甚佳,诸症均有所好转。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4月30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陈某,男,59岁。1988年5月4日初诊。自诉:患气管炎30余年,多方治疗,时好时差,一直未愈。10年前开始,自感心慌气短,某医院确诊为肺源性心脏病。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明显好转,纳差,便秘,消瘦。脉细濡,促动,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虚肝郁,肺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肺源性心脏病。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理气行瘀。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粉丹皮9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前胡9g,延胡索9g,北沙参20g,柏子仁9g,白蔻仁5g,川厚朴9g,番泻叶1g,焦山楂9g。5剂,水煎温服。

5月4日二诊:药后咳嗽减轻,仍纳差。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5月17日三诊:脉证均佳。

原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其后一直服上方加减,时服时停。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系风寒湿邪侵袭,内合于肝、脾、肾,致使脾湿肾寒、肝木郁陷、胆胃气逆、心阳浮动、宗气不固所致。

【脉证机理】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血藏于肝而气藏于肺,在经在络名曰营卫,在脏在腑名曰气血。平人中气健旺,脾运胃纳,清升浊降,心肾交泰,化源旺足,气血充沛,卫外密固,风寒湿邪无由侵入,所以不病风湿性心脏病。

素体脾胃不健,或因伤劳中气,致使脾胃虚弱,纳食少而运化迟,化源不足,气血虚弱,营卫亦虚,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天寒气冷,或梅雨湿盛之季,或汗出入水之时,风寒湿邪,乘机入侵,留于经络关节,则为痹痛;内侵于肝、脾、肾,则肾寒脾湿,肝气郁陷。脾胃属土,互为表里,脾湿运迟,则胃气必滞。胃气滞而不降,碍肺之降路,致使肺逆不敛,治节无权,则心阳浮动,宗气不固,而作心慌心悸,胸闷气短,是病风湿性心脏病。

肺主气,其性清肃降敛,胃气壅滞,肺无降路而上逆,故症见咳嗽气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