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19

第19章 内科病证(11)

原方去猪苓片、全瓜蒌、泽兰、柴胡、北沙参、茵陈,减广郁金为9g,半枝莲为9g,白花蛇舌草为9g,加茯苓9g,炒杏仁9g,连翘7g,丹参15g,嫩桑枝12g,炒苍术9g。6剂,水煎温服。

8月19日五诊:上药服12剂,赴外地出差,往来6天。脉症均佳。

原方去猪苓片、全瓜蒌、泽兰、柴胡、北沙参、茵陈,减广郁金为9g,半枝莲为9g,白花蛇舌草为9g,加茯苓9g,炒杏仁9g,连翘9g,嫩桑枝12g,丹参15g,炒苍术9g。7剂,水煎温服。

10月16日六诊:上药服37剂,自感尚好。脉细濡,左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猪苓片、全瓜蒌、泽兰、白蔻仁、北沙参、茵陈,减广郁金为9g,半枝莲为9g,白花蛇舌草为9g,加茯苓9g,炒杏仁9g,丹参15g,砂仁9g,炒苍术15g,炒干姜5g。6剂,水煎温服。

11月6日七诊:上药服18剂,自感尚好。脉细濡,左滞,左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猪苓片、全瓜蒌、泽兰、白蔻仁、北沙参、茵陈,减广郁金为9g,半枝莲为9g,白花蛇舌草为9g,加茯苓9g,炒杏仁9g,丹参20g,砂仁6g,炒苍术15g,炒干姜5g。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屈某,女,68岁。1988年4月7日初诊。自诉:两年前患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半年前因肠梗阻,二次手术。近来右胁下及后背疼痛,“B超”

示肝脏内有一鸡蛋大包块。经治疗,疼痛不减。脉细濡、稍浑,关寸较大,舌光无苔。

辨证:中气虚败,肝胃不调,气血瘀结。

诊断:肝癌。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消积。

处方:猪苓片9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半枝莲9g,白蔻仁5g,柴胡7g,炙米壳3g,广木香2g,白花蛇舌草12g。3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二诊:药后脉证有所好转,肝区仍痛,头痛,颈右侧淋巴结疼痛,肩背困痛,大便三日未解。脉细濡,稍浑,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粉丹皮、炙米壳、广木香,增炒杭芍为12g,半枝莲为12g,柴胡为9g,加黄芩炭9g,丹参15g,姜厚朴12g,番泻叶1g。5剂,水煎温服。

4月5日三诊:药后胁痛减轻,大便已利,睡眠好转,已能走动。脉濡、滞、左稍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粉丹皮、柴胡、炙米壳、广木香,增炒杭芍为12g,加黄芩炭7g,泽兰15g,丹参15g,柴胡9g。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系脾湿肝郁、瘀久化热结于大腹所致。

【脉证机理】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平人水土温暖,生长之令畅,所以木气不郁,肝木温升,故腹痛不作。

素患痨虫所致腹部其他疾之人,脾家湿旺,致使肝木郁而不升,脾主大腹,瘀积日久,积温成热,盘瘀大腹,而作大腹疼痛,是病腹膜结核。肝主疏泄,脾湿肝郁,疏泄不利,湿无去路,瘀积大腹,故症见大腹胀满,甚则腹大如鼓。

瘀而化热,陷于膀胱,膀胱热涩,故小便黄赤不利。肝郁疏泄不畅,故大便初干后溏。或因肝郁,而生下热,结于大肠,而见大便干结难下。或因肝脾郁陷,而见大便稀溏。脾湿肝郁,碍肺胃降路,肺胃上逆,胆火不藏,故症见发热口苦,咽干口燥,脘闷纳差,胸胁胀满。脾主肌肉,脾湿不运,化源不开,水谷精微乏竭,气血虚弱,不能温养肌肤,故见头面、四肢消瘦,疲乏无力,面色白。湿热熏蒸,可见口舌糜烂,口气腥臭。脾湿肝郁,湿热瘀积,故脉现细濡,较弦,关寸稍大,两尺涩,舌苔白满腻,或黄厚腻。

【治则】健脾利湿,疏肝止痛,化瘀消胀,清利湿热。

【方药】猪苓片15g泽泻12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25g广橘红12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12g泽兰60g车前子9—12g冬葵子9—12g木防己12g草蔻仁9g

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止痛;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利气,宽胸降逆;泽兰疏肝化瘀,利水消胀;车前子清利湿热;冬葵子滑窍利尿;木防己疏肝利水;草蔻仁暖脾行瘀。

【加减】肝脾郁陷较重、脉现关尺大、大便不干者,去制首乌,加桂枝9g,疏肝升陷。腹痛重者,加延胡索9g,疏肝止痛。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g,润肠利便。腹胀不消者,加滑石粉15g,利尿消胀。口鼻干燥、胸膈胀满者,去炒杏仁,加生瓜蒌仁9—12g,清肺利气宽胸。腹水消退后,腹部肿块不消、脐腹彻痛者,加石菖蒲12g,行瘀消痞止痛。腹水消退后,中气未复、肠鸣者,加葳蕤30g,润肠固正止肠鸣。

【忌宜】忌食鸡、鸭、鱼、肉和一切腥荤酒醪等物及宿根菜,以清淡饮食为宜,宜多食植物蛋白;忌房事,勿劳累。

【按语】结核性腹膜炎多因腹腔器官结核病变,或因肺结核通过血行播散而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属中医学的腹痛、鼓胀范畴。病机为脾湿肝郁,以腹痛、腹胀、发热、消瘦为主症。治疗重在健脾利湿,疏肝止痛,使腹水消而胀满除,肝气畅而腹痛止,病可渐而向愈。总之,以疏利为本,切忌固涩。腹水消退后,腹部肿块不消者,虽无明显症状,亦较难去根。

治疗本病之主药泽兰、草蔻仁健脾行瘀,利水消胀,俾使中气运转,瘀积消除,则腹胀、腹水随之减轻,以至消除,病自向愈。

三、心脑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因脾湿胃逆、气血瘀滞、宗气不固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升胃降,心肾交泰,中下温暖,上焦清肃,肝血温暖而升发,肺气清凉而降敛,精血充盈而下温,神气虚灵而上清,神宇泰定,故胸痹心痛不作。

由于过食肥甘,嗜好烟酒,或因七情所伤,致使脾胃不和,肝胆失调。脾湿肝郁,则清阳不升,魂神俱虚,心阳不振,故症见心慌气怯。胃土不降,胆木逆冲,上克肺金,浊阴升填,宗气不固,故症见胸盈气短,心悸不安。气血瘀滞,故症见胸背痹痛,窒闷难忍,或真心作痛,绞痛欲死,是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阴阳濒于离决,则症见大汗淋漓,气促息微,口唇青紫,四肢厥逆,危笃欲脱。若素有痰饮留滞于中,阻隔阴阳升降之路,肝气郁陷,可见当脐硬痛,脐左跳动鼓指。气血瘀滞,故脉现细濡、滞涩,关寸大,甚者正气欲脱,阴阳濒于离决,故细濡之象全无,虚浮微弱,参伍不齐,缥缈欲脱,经谓如“羹上肥者”,为死期不远之诊。舌苔白满腻,或见舌质暗紫。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化瘀止痛。

【方药】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生地炭9g制首乌15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6g柏子仁9g北沙参12g白蔻仁6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缓中;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平胆疏肝,活血润燥;北沙参、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延胡索、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止痛;柏子仁润燥养心;白蔻仁调胃顺气。

【加减】上热重者,加黄芩炭6—9g,平胆火之上逆。胸闷重者,去广橘红、炒杏仁,加鹅枳实6—9g,薤白9g,全瓜蒌9—12g,或加韭菜根9—12g,或加韭菜籽9—15g,破气开滞,以去胸闷。胸痛剧者,增延胡索为9g,疏肝理气,化瘀止痛。背痛、关节痛者,加丹参12g,广木香5g,顺气通经,以止疼痛。脉缓而虚者,加红参6—9g,益气强心以复脉。脉缓而涩者,去制首乌,加粉丹皮9g,行瘀阻而通经。脉紧、舌苔白薄、四肢逆冷者,加制附片6—9g,温肾回阳,以救厥逆。胃逆作呕、汗出、大便稀者,加炙米壳3—5g,暖中止泄,固表潜阳。胃寒呕逆者,加煨生姜6g,和胃降冲以止呕。干姜性温燥,慎用。咽中梗塞如草芥者,加苦桔梗9g,以清利咽喉。

血压高、头晕目眩者,去甘草,加泽泻9g,夏枯草12g,决明子15g,利湿疏肝,平胆降压。茺蔚子功能降压,但其气味怪异,对本病不宜,不用或酌情少用。血压低、头目昏晕、恶心者,加藿香梗3—6g,升压醒脑,和胃止呕。脾肾阳虚、肝木不升、供血不良、脑缺血、头昏眼花、脉现关尺大者,加柴胡6g,嫩桑枝9—12g,或酌加桂枝4g,疏肝升陷,以继心阳;重症配服苏合香丸。血脉瘀阻、心肌梗死、真心痛者,加丹参15g,化瘀通经,以止心痛。脾湿生痰、瘀阻中焦、当脐悸动者,加石菖蒲9g,化瘀以通心窍。丹皮疏利破血,如刮骨之钢刀,此证慎用!冰片、樟脑性辛散,用之过量,则汗出立毙,慎之!

【忌宜】忌烟酒,忌食肥甘厚味,以清淡饮食为宜;避免情志刺激,保持情志舒畅;平素宜做轻微活动,勿劳累,犯病时必须卧床休息。

【按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病机属中下湿寒,阴凝气结,盘瘀脐间,致使清阳不能上升,心阳不振,浊阴不能下降,上焦虚热,气滞血瘀,窒塞胸膺,上实下虚,脾胃不和,肝胆失调,心肾不交,宗气不固,阴阳相乘,升降反作。而重在肺胃之浊阴不降,气滞不通,故而胸背痹痛,气短胸盈,甚则真心作痛,危症迭见,可死于旋踵。治当溯本求源,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复其升降之常,痹痛可止。阳潜于下,阴济于上,心肾交泰,病自向愈。不可因其病位在心,而唯知治心。此系忽弃其本、追逐其末之法,用之症状或有所减轻,其后仍然复发。

中下湿寒之源多因素有痰饮。若有痰饮,当重用健脾渗湿之品,杜绝痰饮化生之源。待中气健运,升降恢复,痛痹自能渐减,以至痊愈。

纵观“冠心病”成因多与内脏功能失调有关,故治当详察脏腑之虚实,气机之顺逆,凭脉辨证,酌情遣方用药而慎调之。用药孟浪,非但不能奏效,甚至祸及患者生命,医者不可不慎。若病重或卒发真心痛(心绞痛)、四逆者,应配合西药急救,以免患者死于反掌之间。

虚者方能补,心阳虚弱、脉缓而虚、参伍不齐者方可用补。否则愈补气愈滞,痹痛有增而无减。

【临床医案】

例1:罗某,女,60岁。1988年2月25日初诊。自诉:近几年来经常头晕,心慌,胸痛,咽喉不利,小腹胀满,当脐跳动,大便初干后溏,有时音哑。

曾做胸透、“B超”,提示:心、肺、肝、胆、脾、胰均未见明显改变。多方调治,效不显。脉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气逆,气滞不降。

诊断:胸痹。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泽兰15g,北沙参15g,牡蛎粉15g,白蔻仁5g,炙米壳2g,补骨脂9g,炙五味子9g。6剂,水煎温服。

3月3日二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胸痛明显减轻。然仍感头晕,喜用凉水洗头,左目患白内障。脉细濡,左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炒杭芍、泽兰、炙五味子,减牡蛎粉为12g,加黄芩炭9g,苦桔梗9g,柏子仁9g。6剂,水煎温服。

3月14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头目也好转。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炒杭芍、泽兰、炙五味子,增北沙参为20g,炙米壳为3g,减牡蛎粉为12g,加甘草6g,黄芩炭9g,浙贝母9g,柏子仁9g。6剂,水煎温服。

3月26日四诊:药后胸痛基本消失,咽喉好转。仍头晕,眼干涩不适。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炒杭芍、广郁金、泽兰、补骨脂、炙五味子,增北沙参为20g,炙米壳为3g,加甘草6g。6剂,水煎温服。

5月14日五诊:药后诸症均减轻,唯咽喉仍不利,有时咽下不利。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满腻。

原方去泽泻、粉丹皮、炒杏仁、延胡索、煨生姜,减白蔻仁为3g,加炒白术9g,黄芩炭9g,全瓜蒌12g,昆布12g,半枝莲12g,苦桔梗9g。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王某:女,55岁。1988年5月20日初诊。自诉:胃脘嘈杂不适,嗳气打呃,胸闷痛,不思食,右胁下胀痛,大便干结,1年余。在当地做胸透、“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经治疗,效不显。脉细濡,两关、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不降,大肠干燥。

诊断:胸痹。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宽胸,润肠通便。

处方: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30g,炒枳壳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北沙参20g,姜厚朴12g,白蔻仁5g,肉苁蓉15g,番泻叶1g。5剂,水煎温服。

5月26日二诊:药后胸痛减轻,大便已利。脉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心腻。

上方去炒枳壳、肉苁蓉,减姜厚朴为9g,加广橘红9g,柴胡7g。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孙某,女,70岁。1987年5月7日初诊。自诉:患“冠心病”6年,患胆结石3年。去年行胆囊切除术,现仍胸闷气短,心悸,血压偏高。脉濡,促动,结代,右大于左,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冠心病。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茯苓9g,炙甘草9g,炒杭芍12g,生地炭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北沙参15g,柏子仁9g,白蔻仁4g,炙米壳3g,夏枯草12g,决明子12g。6剂,水煎温服。

5月15日二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胸痛明显减轻,腹胀也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生地炭、决明子,增白蔻仁为5g,加粉丹皮9g,白茅根9g。6剂,水煎温服。

5月24日三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脉濡,右关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炙甘草、生地炭、夏枯草、决明子,增白蔻仁为5g,加泽泻9g,粉丹皮9g,白茅根9g,牡蛎粉12g。6剂,水煎温服。

6月2日四诊:脉证均佳。

5月24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8月2日来函称:上方服20剂,血压正常,其他无明显不适。

例4:白某,男,72岁。1986年6月11日初诊。自诉:患“冠心病”十余年,患胆结石5年余,经治疗好转。现仍胸闷气短,右胁下连及背部作痛。脉细濡,滞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冠心病,胆结石。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化瘀止痛。

处方:茯苓12g,泽泻12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延胡索9g,川楝子6g,广木香3g,砂仁6g,柴胡9g。6剂,水煎温服。

6月18日二诊:药后平稳。脉舌同前。

上方去炒杏仁、川楝子、广木香,加瓜蒌仁9g,北沙参12g,柏子仁9g,丹参12g。6剂,水煎温服。

7月2日三诊:药后平稳。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炒杏仁、川楝子、广木香,减茯苓为9g,泽泻为9g,加瓜蒌仁9g,北沙参12g,丹参15g。10剂,水煎温服。

7月11日四诊:药后自感尚佳。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川楝子、广木香、柴胡,减茯苓为9g,泽泻为9g,加北沙参12g,柏子仁9g,炙米壳3g,夏枯草9g。10剂,水煎温服。

7月21日五诊:药后脉证均佳。

上方去炒杏仁、川楝子、广木香,减茯苓为9g,泽泻为9g,加瓜蒌仁9g,北沙参12g,柏子仁9g,丹参12g。10剂,水煎温服。

8月15日六诊:近来心慌、汗出明显。脉濡,关寸大,舌苔白满腻。

原方去延胡索、川楝子、广木香、柴胡,减茯苓为9g,泽泻为9g,制首乌为20g,砂仁为5g,加红参(另煎)4g,北沙参12g,柏子仁9g,炙米壳3g,天花粉9g。5剂,水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