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22

第22章 内科病证(14)

【加减】血压高、大便初干或干结者,加决明子15—20g,平胆滋肝,通便降压。舌质红、舌苔黄腻者,加麦门冬9—12g,川黄连3g,清肺降浊,泻火清心。肺不降敛、肝郁胃酸缺乏者,加炒五味子9g,敛肺疏肝降压。脾湿重者,加泽泻9g,健脾利湿。血压不稳者,去茺蔚子,加补骨脂6—9g,温肾潜阳稳压。血压不高、大便干结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肉苁蓉15g,炒麻仁9g,润肠通便。血压不高、头目昏闷不清、恶心呕吐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粉葛根9g,广藿香6g,煨生姜9g,和胃降冲,醒脑止呕。血压不高、失眠遗精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生龙骨12g,牡蛎粉15g,敛精藏神止遗。血压不高、心慌心悸不宁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柏子仁9g,北沙参12g,润肺养心止悸。

【忌宜】忌食辛辣燥烈及高脂饮食,以清淡饮食及植物油为宜;避免情志刺激及劳累,保持情志舒畅。

2.肝脾下陷型

脾主升清阳,脾土左旋,则肝木条达,清阳左升而神旺。脾湿肾寒,则肝木郁陷,清阳不升,魂神俱虚,故症见头目晕眩,精神不振,动则心慌气短,喜独居静坐,恶闻人声,闭口不语,甚则欲穴地而安,多见血压偏低。肝脾不升,胆胃虚逆,故症见恶心呕吐,畏光羞明,可因光亮而致呕吐。吐出者极酸苦,头脑空虚晕动,重则晕仆。肾虚不藏,阳不归根,故症见耳内轰鸣,失眠多梦。脾肾虚寒,阴凝气结,故症见当脐硬痛,脐左跳动。脾肾虚寒,虚阳不潜,故脉细翕濡,关寸略大,或现弱象,舌苔白薄腻或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醒脑安神。

【方药】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9g生地炭9g全当归9g广陈皮9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牡蛎粉12g柏子仁9g北沙参12g砂仁6g广藿香6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全当归、生地炭疏肝润燥;北沙参、广郁金、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清肺和胃降逆;广藿香和胃醒脑止呕;柏子仁养心安神;牡蛎粉敛精藏神;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脾湿重者,去甘草,加泽泻9g,健脾利湿。上热者,加黄芩炭6—9g,以清相火。中气虚弱者,加红参6—9g,补中益气。中下虚寒者,加炒干姜3—6g,温暖中下。痰涎黏稠、咳唾难出者,加淡竹茹9g,或加白芥子3—6g,清肺利痰。痰涎多者,加炒葶苈子6—9g,豁痰利窍。咳嗽剧者,加川贝母6—9g,清肺止咳。当脐硬、压痛、跳动者,加石菖蒲9—12g,以交通心肾。舌质红、胃酸缺乏者,加乌梅肉6—9g,川黄连3—6g,疏肝清心。舌苔黏腻、小便黄者,加焦山栀6—9g,清心降浊。

【忌宜】忌食生冷、大辛、大热之品,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之食品为宜;居处宜安静。

【按语】眩晕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一个中医病名。眩晕包括现代医学的数种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脑供血不足、美尼尔综合征、白细胞减少症等。临床所见,因浊阴上逆所致之眩晕,多见血压偏高,系因脾肾两虚、肝胆燥热所致,本虚而标实;因清阳不升所致之眩晕,多见血压偏低,系脾肾俱虚、肝郁不升、清阳不展所致,标本俱虚者多;既因清阳不升,又因浊阴不降所致者也有之,但为数不多,可因情志不遂、劳逸不均、饮食不节、寒温不适等因素而发病,头晕时剧时差,血压不稳,忽高忽低。各型兼症也不尽相同,当据其脉症,详审病机,而施治之,且不可一见“眩晕”二字,即统谓“肝阳上亢”,肆用寒凉伐泄镇慑之品。徒伤中气,必致升降紊乱,中下愈湿寒,浊阴愈上逆,眩晕不唯不减,反而愈加。

浊阴上逆者,当降浊阴。浊阴者,既指肺胃之痰涎湿浊,亦指胆胃心肺之郁热;降浊阴者,既指化痰去浊利窍,亦指清降胆胃心肺之郁热。浊阴降则君相二火下潜于肾,肾脏温暖而下实,上焦清肃而虚灵,眩晕自止。但不可过降,过降则碍清阳之上升。清阳不升者,当升清阳。清阳升则心肾交泰,魂神畅旺,眩晕自止。但不可过升,过升则碍浊阴之下降。

清升浊降之机在于中气之健旺。脾土左旋,则清阳左升。胃土右转,则浊阴右降。执中央而驭四旁,则清升浊降,眩晕焉能不廖。所以健运中州,以复其升降,调和肝胆,以去其郁滞,交济水火,以复其既济,实为治疗眩晕之大法。脑为髓之海,清阳不升而致眩晕、耳鸣者多系肾虚而脑髓减,以上方而酌加温肾补脑之品,则疗效更佳。

【临床医案】

例1:邹某,男,40岁。1986年8月9日初诊。自诉:头昏、目眩1月余,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头昏闷不清,心烦,纳食尚可,睡眠差,梦多,耳鸣。

血压:132/98mmHg。脉细濡,右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眩晕。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茯苓9g,甘草9g,黄芩炭9g,炒杭芍12g,制首乌30g,广橘红12g,炒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双钩藤9g,牡蛎粉15g,北沙参12g,砂仁4g,炙米壳3g,夏枯草12g,决明子12g。5剂,水煎温服。

8月26日二诊:服药期间自感尚可,停药后又感头闷,左耳鸣,睡眠差,眼困。血压:110/90mmHg。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钩藤,加辛夷花10g。6剂,水煎温服。

9月2日三诊:药后仍耳鸣,头闷,胸胀。血压:130/90mmHg。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牡蛎粉,加生龙骨9g。6剂,水煎温服。

9月9日四诊:头痛,头闷,全身不适,耳鸣减轻。血压:130/90mmHg。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郁金,加辛夷花4g。6剂,水煎温服。

10月14日五诊:药后诸症好转,时而心慌,食后腹胀,睡眠差。血压:

110/90mmHg。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广郁金,加辛夷花6g。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孙某,男,60岁。1978年11月7日初诊。自诉:头痛、头晕4年,面浮,腹胀,右侧腹痛,五心烦热,气短,纳可,二便调。血压:180/110mmHg。脉细濡、右革累,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眩晕。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茯苓12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9g,制首乌15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钩藤12g,夏枯草12g,茺蔚子12g,草果仁6g,煨生姜6g,鸡血藤15g。3剂,水煎温服。

11月10日二诊:药后精神好转,仍头痛,头晕,头麻紧,左手困,自觉发抖,视物模糊,眼困,口干,不欲饮水,有时耳鸣,手足心发热,睡眠不实,梦多,纳可,二便稠。血压:166/100mmHg。脉细濡,稍沉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加决明子12g。3剂,水煎温服。

11月13日三诊:药后头晕、腹胀均减轻。血压:160/100mmHg。

10月10日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11月16日四诊:药后诸症均减轻,手足心仍热,梦仍多。脉细濡沉,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泽泻,加炒白术9g。3剂,水煎温服。

11月20日五诊:头昏减轻,有时腹胀,余无明显不适。血压:150/100mmHg。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决明子12g。3剂,水煎温服。

11月23日六诊:又感头痛,头昏,右胁下痛,腹胀减轻。血压:160/100mmHg。脉细濡、稍涩,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决明子15g。3剂,水煎温服。

11月25日七诊:头稍昏,手指麻,右胁下痛。血压:140/90mmHg。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加丹参15g。3剂,水煎温服。

11月28日八诊:头昏已愈,手麻,夜间明显,胁下痛。血压:150/95mmHg。脉细濡、稍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煨生姜,加丹参15g,决明子15g。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王某,女,34岁。1988年3月25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5年,头晕失眠。虽经多方治疗,效不显。血压:160/120mmHg,白带多。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上热下寒。

诊断:眩晕,带下。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上温下。

处方:茯苓9g,泽泻9g,黄芩炭9g,炒杭芍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炒芡实12g,牡蛎粉15g,夏枯草9g,白蔻仁5g,煨生姜5g,广木香3g,决明子12g。5剂,水煎温服。

3月20日二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血压:150/100mmHg。脉舌同前。

上方去广木香,增决明子为15g,加茺蔚子12g。5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三诊:自感尚好,白带已愈。血压:130/90mmHg。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去广木香,增制首乌为30g,决明子为15g,加茺蔚子12g。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中风

中风系中土阳衰,不能行气于四肢,四肢失秉,七情所伤,外感风邪所致。

【脉证机理】四肢秉气于脾胃,为诸阳之本,经络之起止。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血藏于肝,气统于肺,在经在络名曰营卫,在脏在腑名曰气血。

平人中气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沛,营卫调和,经脉通畅,故四肢轻健柔和,而不病中风。

劳倦内伤,致使中虚阳衰,脾湿不运,气血虚弱,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通。一旦因七情所伤,八风感袭,而致口眼斜,半身不遂,手足不用,甚则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舌强语謇者,是病中风。

中风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分。浅在经络者,因卫气阻梗,肌肤痹着,故症见肌肤麻木不仁。经脉痹阻,气血凝瘀,故症见肢体重滞,步履沉重,口眼斜,半身不遂,手足不用。左盛则病于右,右盛则病于左,故《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深入脏腑者,因胃气上逆,浊气熏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窍,气血上壅,扰及神明,故症见突然昏仆,痰声辘辘,不省人事。《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即系指此。肝脾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症见言语謇涩不利。

土败不能摄涎,故症见涎水自流,不能自制,即《金匮要略》所谓“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久则不能煦濡皮毛,故症见皮肤枯槁,痿废无觉。肝主筋,筋会于诸节,土湿木郁,郁久化热,风动血耗,筋脉失养,而致挛急,故症见肢节挛缩,痹阻枯硬,而成偏枯。病久脏腑湿盛,化生败浊,弥漫于上,蒙闭心神,故症见神迷言拙,顽昧不灵。

1.气虚型

气分偏虚,则右半身不遂。因胆胃上逆,肺热不敛,浊阴冲填于上,故多见血压升高。脉现细濡、滞涩,关寸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或紫。

【治则】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

【方药】茯苓9g生白术9g黄芩炭9g炒杭芍9—12g制首乌15—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夏枯草15g茺蔚子12g北沙参15g鲜生姜9g决明子15—20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生白术健脾和胃;黄芩炭、炒杭芍、制首乌平胆疏肝;北沙参、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炒杜仲、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温肾潜阳,平胆疏肝,利湿降压;鲜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头目昏晕、疼痛者,去北沙参,加双钩藤12g,明天麻12g,通经化瘀,潜阳降压。言语不清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蒌12g,炒葶苈子9g,清肺利气,化痰行瘀,宽胸降逆。发热者,加炒黄柏9g,清泄经络郁热以退烧。血压不高者,去黄芩炭、决明子、茺蔚子,加生黄芪30—90g,丹参12—18g,益气通经,行血化瘀。久病气虚者,去黄芩炭、决明子,加生黄芪30—90g,全当归9g,益气补血,行瘀通络。纳差者,加白蔻仁6g,开胃以增食纳。血压不高、气喘者,酌减降压之品,加麻黄绒3—6g,利肺平喘。

2.血虚型

血分偏虚则左半身不遂。因脾肾湿寒,肝郁化热,血燥筋急,故多见血压偏高。脉现细濡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渗湿,疏肝润燥,理气和胃,行瘀通络。

【方药】茯苓9g泽泻9g炒杭芍9g川芎9g制首乌3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炒杜仲12g夏枯草9g鸡血藤15g路路通12g丹参15g鲜生姜6g

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制首乌、川芎疏肝润燥;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鸡血藤、路路通、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炒杜仲、夏枯草温肾潜阳,平胆降压;鲜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血压过高者,加茺蔚子12g,决明子15g,平胆疏肝,利湿降压,增鲜生姜为9g,以降冲逆。血压高、舌强语謇者,去丹参,加决明子30g,北沙参12g,平胆疏肝,清肺降逆。言语謇涩不利、痰涎壅塞胸膈者,加全瓜蒌12g,石菖蒲9—12g,理气化痰,行瘀宽胸。内脏燥盛、筋脉挛缩者,加炒地龙9—15g,滋肝润燥以展筋。左半身抽痛者,加白僵蚕9g,炒乳香9g,活血息风,化瘀止痛。大便结涩难下者,加肉苁蓉30g,或加炒麻仁9g,润燥滑肠利便。脉现关尺大、血压偏低者,去法半夏,加桂枝9g,增鲜生姜为9g,温升肝脾升压。

【忌宜】忌烟、酒、辣椒,忌房劳;宜食营养丰富之食品;宜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按语】中风包括脑血管意外等疾患,半身不遂为中风主要后遗症之一,严重者谓之偏枯,系因邪留经络、营卫不调、气血瘀滞使然。

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脾土左升,则肝木畅荣而不郁,甲木生于壬水而降于戊土,胃土右降,则胆火下潜而不逆,故水温土燥,木气调荣,而不病中风。水土湿寒,木郁风动,摇摆厥逆,则病中风。

肝胆燥热为中风之标,脾肾湿寒为中风之本。脏腑为肢节之根本,肢节为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枝叶必瘁,所以外中风邪,并非中风之本源者也。诚如黄元御所云: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

肝胆燥热,故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一切燥湿祛风之品,均不宜用,用则伤津耗血,于病无益。全蝎、蜈蚣性燥有毒,亦当慎用。脾肾湿寒,木郁化热,风动耗血伤津,可致大便燥结,当用肉苁蓉、阿胶清风润燥,以滑大肠,便结自开。不可用滋湿伐阳之龟板、地黄、天冬之类,以免寒凉败胃;更不可用大黄荡涤脏腑,攻逐结滞,用则徒伤正气,致使中气败竭。

《金匮要略》所谓“邪入”非指风邪内入于脏腑,实指因风邪乘袭,脏腑气机逆乱而为病者。

半身不遂及偏枯可用外熨法;右半身不遂用黄芪、云苓、附子、生姜;左半身不遂用首乌、云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患侧肢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柔和,肢节自利。或用布巾将药包裹,置于患侧肢节,外用暖壶熨之。三四次后,药之气味渐尽,另换新药。久而经络温畅,全身汗出,气息非常,胶黏如饴,则肢节柔和,屈伸如意矣。

【临床医案】

例1:刘某,男,45岁。1985年10月8日初诊。其妻代诉:患高血压数年,经常头晕失眠,未做正规治疗。1月前突然不会说话,口流涎水,左半身不能活动。急赴某医院求治,诊断为脑干出血,住院治疗1月余,稍有好转。现血压:136/80mmHg。言语不清,大便干。脉细濡、弱,关尺较大,左脉弱甚,舌苔白满腻。

辨证:中气不运,内脏失调,肝气下陷,经络瘀阻。

诊断:中风,左半身不遂。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