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瑞亭治验集
14600900000005

第5章 脉象(1)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足太阴散其精华,化生气血,上归于肺,游溢经络,现于气口,是为脉。气口即手太阴肺经之动脉,在太渊之分。

气血周流,内而灌溉五脏六腑,外而煦濡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毛发。

所以五脏六腑之坚脆,五官九窍之通塞,四肢百骸之刚柔,皮肉毛发之荣枯,无不形之于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乃至理明言。”

天地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之脉象与四季相应,随四季寒热温凉而变化。阳气主生长,故脉现升浮,所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阴气主收藏,故脉现沉降,所以秋之脉降,冬之脉沉。升降浮沉随时令而变化,毫发不爽。故《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天地之变,阴阳相应……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仲景曰: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亦然。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遂沉;沉者,降之极。”概而言之,春脉沉而微浮,夏脉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脉全沉。

肺主气,而朝百脉,故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气口为脉之大会,十二经气血之盛衰悉现于此,所以独取气口,可察五脏六腑。

故《灵枢·经脉》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所以气口独为五脏主也。”

气口即寸口,分寸、关、尺三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为阴阳之中气。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与胆候于左关;脾与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三焦、心包均属相火,随水下蛰,所以亦候于两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五脏属阴在里,六腑属阳在表,属性不同,故脉象亦异。浮取而得之者,为腑脉,多现数象;沉取而得之者,为脏脉,多现迟象。所以然者,阳外而阴内也。仲景曰: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即是此意。

腑气内交,脏气外济,则阴平阳秘,脉象调匀,不浮不沉。寸脉本浮,一交秋冬,则现沉意;尺脉本沉,一交春夏,则现浮机。腑病则其气不内交,故脉但浮而不沉;脏病则其气不外济,故脉但沉而不浮。

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五脏之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附之于胃气乃能至。

有胃气之脉,曰常脉。常脉之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来去从容,细长和缓,有神有根,呼吸定息,脉来五至。肝脉弦,脉来软弱轻虚以滑,端直以长。心脉洪,脉来浮大,来盛去衰。肺脉涩,脉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肾脉沉,脉来沉细以搏。脾脉缓,脉来濡缓,不疾不徐,来去从容。如是者,均谓之常脉。

得常脉者,为平人。

若邪气盛而精气衰,胃气败竭,四维失养,脉无胃气,则真脏脉独现,或弦,或钩,或毛,或石,且均坚硬不柔。真脏脉现,病多危笃,难以救挽。所以然者,脾胃为后天之本,四维之母,母气亏败,子气必虚,故脉现真脏。脉以胃气为本,故前人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细脉为肾之本脉,濡脉为脾之本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后天之气旺,则脉现细濡。换言之,细濡脉为有胃气之脉,亦即常脉,所以平人之脉均现细濡之象。脉现细濡,虽病也较易治,预后亦佳。若先天之气衰,则脉之细象不显,若先天之气绝,则脉之细象不现。若后天之气衰,则脉之濡象不显,若后天之气绝,则脉之濡象不现。脉不现细濡即是无胃气之脉,真脏之脉,多属危候,或为不治之症。

五脏之脉,心肺均浮,肝肾均沉,脾胃居浮沉之间。所以然者,心肺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肾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胃居中,处阴阳之间,阳浮而阴沉,故其脉居浮沉之间。人身之阳主潜降,阴主上承,故阳脉虽浮,而内含降意,所以浮而微沉,阴脉虽沉,而内含升机,所以沉而微浮。沉而微浮,所以阴不下走,浮而微沉,所以阳不上越。若寸脉但浮而不沉,为阳气上逆,而不下交于阴,若尺脉但沉而不浮,为阴血下陷,而不上交于阳,则水火分离,上热而下寒,诸症丛生。升降阴阳之权在于中土,土气冲和,则脾土左升,肝肾亦随之温升,而化清阳,胃土右降,心肺亦随之清降,而化浊阴。阴阳交济,所以寸脉浮中而有沉意,尺脉沉中而含升机。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而胆随胃降,木气畅遂,而不郁滞。风为百病之长,肝为五脏之贼,内外感伤多因土虚不能达木,致使木气郁遏,疏泄不遂,乘其所胜,侮所不胜,变化乘除,百病丛生。

木邪横侵,克伐中土,则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两关之脉则现大象。肝脾郁而不升,则大脉现于左关,胆胃滞而不降,则大脉现于右关。戊土不降,碍甲木下行之路,胆木势必逆升,化生相火;火性炎上,而刑肺金,肺金被刑,清气郁蒸,而生上热,致使肺失清肃降敛之常,则右寸脉大。己土不升,碍肝木升发之路,生意抑遏,势必下陷,癸水澌寒而不温,则左尺脉大。

肺金上逆,而不降敛,致使君火失根而上炎,则左寸脉大。肝木下陷,而行疏泄,致使相火陷泄而不藏,则右尺脉大。

大为有余之象,有余则病,故《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大则病进。”黄元御曰:“大则病进,正虚而邪旺也。”《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进则正气必虚,虚则脉当现不足之象,故于大脉有余之中当现不足之意。若能知此,则脉理之精蕴可得之矣。

概而言之,两寸关大者,为浊阴上逆而上热作;两尺关大者,为清阳下陷而下寒生。两关寸大者,为气滞而不降;两关尺大者,为血瘀而不升。右关寸大而滞者,为肺胃气滞不降。右关寸大而弦短者,为甲木克伐戊土,胆胃气滞不降。左关尺大而涩者,为肝脾郁而不升。左关尺大而弦长者,为乙木克伐己土,肝脾郁陷不升。左关尺、右关寸大者,曰格,系脾陷而胃逆,上热而下寒之诊。右关尺、左关寸大者,曰关,系肺气虚弱,不能清肃降敛,致使心火无制而上炎;金弱不能制木,乙木旺而行其疏泄,下陷水中,冲动相火,致使三焦相火不密,而陷泄于膀胱;甲木过旺,化生相火,上逆而重刑肺金。仅现寸脉而关尺脉不现,为阳气上脱;仅现尺脉而关寸脉不现,为阴精下竭。上脱下竭均为阴阳离决之诊……更参脉之稍大、略大、略显等微细之别,以察邪正之消长,病势之浅深。

寸、关、尺三部脉之大小,以中取得之。

(一)浮脉、沉脉

浮取而得之者,谓之浮脉,属阳,主表。沉取而得之者,谓之沉脉,属阴,主里。

心肺居上,属阳,主表,所以心肺之脉俱浮。心脉浮而大散,肺脉浮而短涩。肝肾居下,属阴,主里,所以肝肾之脉俱沉。肾脉沉而濡实,肝脉沉而牢长。脾居阴阳表里之间,所以其脉不浮不沉。故仲景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难经》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阳盛则脉浮,阴盛则脉沉,因阳盛于表,阴盛于里也,所以浮沉可以察表里,不可以定阴阳也。《难经》云:“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脉当现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余为溢,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现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此阳乘之脉也。阴乘阳位,则浊气上逆,故上溢于鱼;阳乘阴位,则清阳下陷,故下覆于尺。溢者,浮之太过,而曰阴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阳乘,所以现浮脉不可以定为阳盛,现沉脉不可以定为阴盛,当以虚实别之。浮取损小,沉取实大,为阳虚于表而实于里;沉取损小,浮取实大,为阴虚于里而实于表。昼阳而夜阴,所以脉现浮大,其病昼重夜轻,甚则昼死,脉现沉小,其病夜重昼轻,甚则夜死。

(二)迟脉、数脉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者,谓之迟脉,属阴,主脏。一息脉来五至以上者,谓之数脉,属阳,主腑。

经脉之动,应乎漏刻。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之间,润以太息,而脉五动,谓之平脉。过则为数,不足为迟。脏阴而腑阳,故数则阳盛而为腑,迟则阴盛而为脏,所以仲景曰:“数为在腑,迟为在脏。”然迟数可以察脏腑,不能定寒热,因迟脉不尽为寒,数脉不尽为热,当参脉之虚实而定病之寒热也。

《伤寒论·辨脉篇》云:“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所以缓迟者,寸口之常脉,不可以为寒也。又云:“病人脉数,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所以脉虚数者,为阳明戊土之虚,未可以为热也。

数之极曰至,迟之极曰损,皆为危殆之脉。《难经》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而数者多。所以然者,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现疾数。概而言之,一息脉七八至以上,多不可救挽,若一息十至以上,为死期迫近之诊。虚劳之家,最忌数脉。

(三)滑脉、涩脉

脉来流利,如盘走珠者,谓之滑脉,属阳,主肝。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者,谓之涩脉,属阴,主肺。

肝主升发,升发为阳。肝藏血,血属阴而抱阳。滑者生长之象,故滑脉属阳,主肝,为血盛气虚之候。肺主收敛,收敛为阴。肺藏气,气属阳而含阴。

涩者收藏之象,故涩脉属阴,主肺,为气盛血虚之诊。故仲景曰:“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脉涩为气盛血虚,气盛则血病,脉滑为血盛气虚,血盛则气病,所以滑脉、涩脉非为常脉,而系病脉。故仲景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寸脉应滑,而尺脉应涩。肺脉之涩者,尺脉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脉之初气。尺脉应涩而反滑,则精遗而不藏;寸脉应滑而反涩,则气滞而不通。寸脉滑甚,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脉涩甚,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

但脉滑不尽为血盛,脉涩不尽为气盛,当参脉之虚实而定气血之盛衰也。

内伤杂病,脾湿重者,脉多现涩象。气盛之脉多现滞象。妊娠脉滑为平脉。脉现虚滑多系气虚血弱。

(四)大脉、小脉

脉形大于常脉者,谓之大脉,属阳。脉形小于常脉者,谓之小脉,属阴。

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寸为阳而尺为阴,故寸脉偏大而尺脉偏小,是为常脉。但不可过大,亦不可过小,寸脉过大则上热,尺脉过小则下寒。

然脉大不尽为阳盛,脉小不尽为阴盛。仲景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阳衰土湿,阻阴阳升降之道路,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砾,则脉现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肺金失敛,肝木疏泄,所以半产漏下,亡血失精。若以为阴虚,投以滋润,土败则命殒。所以此虽为脉大,非阳盛也,上虚热而下真寒也。仲景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邪退正复,则脉微小,所以小脉不尽为阴盛也。

概而言之,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阳泄则上热而下寒,阳藏则上清而下温。劳伤虚损最忌脉浮大,为阳根下断,浮越无归,将死之候。故黄元御曰:“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小脉未可以扶阳,大脉未可以助阴,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

(五)长脉、短脉

脉形首尾端直,超过本位者,谓之长脉,属阳。脉形首尾俱俯,不能满部者,谓之短脉,属阴。

木火为阳,肝属木而心属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金水为阴,肺属金而肾属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阳进则气治而脉长,阴进则气病而脉短,故细濡而长者高寿,粗促而短者夭亡。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故病多发于阴进而愈于阳进,不欲脉短,而欲脉长。

但脉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木为中气之贼,木愈郁而气愈盛,脉也但现肝脉之长,不现肺脉之短。所以然者,肝喜条达,而百病之起多因肝木郁滞,生意盘郁,而克脾土,是以肝气愈郁而脉愈长。木郁则夹水而贼土,合火而刑金,故但现肝脉之长,不现肺脉之短。金虽克木,然病则木反侮金者多而金能制木者少。水土温而根本暖,则肝木条达,水寒土湿,生意不遂,木郁而现肝脉之长。肝为五脏之贼,因于水寒土湿,木郁而克土刑金,变化乘除,而致五脏之病也。溯其源,多缘水寒土湿也,内伤杂病尤是。

(六)缓脉、紧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