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4847900000115

第115章 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1)

王爱萍

摘要:当代中国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必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要科学判定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然后厘清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进而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路径。具体而言,需要创新发展模式,从“路径依赖”走向“文化自觉”;需要合理界划政府、大学和市场的边界,从“相互博弈”走向“良性互动”;需要提升中国经验,从“拿来主义”走向“理念创新”。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创新;高等教育强国

在21世纪,经济社会变革将进一步深化,全球化程度将进一步推进,国际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公平,对提升综合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这一问题绝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甚至忽视的小问题,而是攸关中国高等教育战略走向的重大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构建,也有助于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迈进。

一、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出的历史方位

研究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必须科学判定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只有准确判定中国的历史方位,才能揭示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症结所在,才能解构落后的文化阻滞力,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先进教育理念,进而以先进教育理念引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就是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过程,也是追求理想,践行理念的过程。

关于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总体上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在由前现代走向现代的征途中。因此,我们只能在这种现实国情去发现和捕捉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而去分析、研究和破解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国家的总体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前现代文化价值观念依然十分明显。可以说,当代中国很多人虽然生活在现代,但一些人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依然是前现代的,这进一步加大了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难度。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既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在此境遇下,高等教育强国诉求应运而生。不可否认,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也步入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在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中审时度势地作出前瞻性的战略决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第一次跃升,需要从追赶型战略发展模式转入追踪与自主发展并重的新发展阶段。”[1]可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在强国之路上的重要一步,教育兴国、教育立国和教育强国自然成为当下中国的战略诉求。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既要注重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既要合理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更要适时总结中国经验,从而开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因为自进入“世界历史”以来,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更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此时中国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更好地激发了高校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潜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适逢其时,而且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2]。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通过学习取长补短,但是这种学习必须是立足本国问题和具体国情。当前,中国由前现代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中,一些人试图用所谓“后现代”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这显然是一种历史方位的错位和越位。实际上,每一种特定的经济社会形态都只能解决它自己所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试图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所面临的问题,那是一种空想。中国有句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形象地说明,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当代中国“后现代”理论研究的全部意义,如果是从“预警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后现代”问题,仍然是有一定意义的。

总之,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这迫使我们理性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历史新起点上由“大”变“强”等深层次问题。当代中国,不仅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从未来的视角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强国问题,更要立足当代中国历史方位,从现实的视角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最有可能在国际高等教育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也许是面向“中国问题”的、有中国特色的、注重自主创新的高等教育。

二、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

对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二者关系的研究,既要考察历史,又要立足现状,既要面向国际,又要立足国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

关于当代中国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有人认为“重在制度建设”,其实,当代中国发展最需要也最缺乏的是“确立先进的核心理念”,并用先进理念引领实践发展,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历程。这一历程通过“思想解放”带动“政治解放”和“人性解放”,反过来,“政治解放”和“人性解放”又对“思想解放”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以思想解放为前提。”[3]实际上,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了蕴藏在国人中巨大的能量,也因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做出积极反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理念创新,国家、社会和民众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期待非常高,希望中国高等教育走“高水平、有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无疑需要在高等教育理念创新基础上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因为创新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寻求富民强国的征途中,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了它所造就的社会兴衰和国家强弱。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那么,既无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生存、图发展,也无法切实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可见,高等教育理念创新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

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呼唤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反过来,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又推动和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既是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理念的提出,既使中国高等教育站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同时也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鉴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标志着中国的发展理念开始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战略转变,它内在要求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必须首先立足中国现实国情,直面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有一个通盘的考量。首先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些都必须有高等教育强国来支撑。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在传统的‘大国意识’和‘强国精神’的背景下展开的,处理‘本国传统’和‘西方经验’一直是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首要问题。”[4]这启示我们,高等教育强国首先是一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高等教育,它不仅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而且也要为世界高等教育创造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才能听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