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4847900000055

第55章 关于建设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强国的思考(2)

作为教育大国和教育研究大国,我们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遗产、理论成果和优秀的人才队伍,人们期盼中国在世界高等教育理论领域有更大的话语权,期盼中国学派的教育理论和以中国人为代表的教育理论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努力构建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同时,注重对中国的教育理论与流派的培育、扶持和关心,我们的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就一定会更加繁荣。可以这样期待:教育科研和教育理论大繁荣之日,就是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强国建成之时。

(三)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的涌现

双百方针的第二句话是“百家争鸣”。教育科研和教育理论的“家”就是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程俊英先生以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对20位中国大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程斯辉从渊博的人文知识、崇高的人文精神、博大的人道情怀、睿智的人和意识、强大的人格魅力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十几位成为近代当之无愧的教育家的著名大学校长,这里当数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陈垣、竺可桢等最为著名。[10]这里不能忘记的还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及“最后的大师”叶企孙。

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的是,现在满大街都是“家”,唯独没有教育家。但仔细想来,个中原因有三:其一并非没有,而是缘于种种原因,自身还不够强势;其二并非没有,而是社会关注度较低;其三是由于教育效果和人们认同的滞后,当代教育家还有待时间检验。一个教育家,尤其是大教育家,一要有自己科学的理论,二要有长期艰苦的实践,三要有传世的成果。

我们相信,随着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教育科研、教育理论的大繁荣,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一定会相继涌现;相反,如果没有自己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的不断涌现,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教育科研、教育理论的大繁荣也将很难出现。

(四)科学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广泛学习、普及和应用

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事业,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涉及几十万所中小学、几千所大学和一千多万教职员工。校长、教师、管理者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学观念与能力、教育管理水平与效率,直接影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所以亟须学习、普及和应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使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仅存在于书本,活跃在书斋,而且在大学校长、教师、管理者中得到广泛的传播,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得到优质培训和不断提高。

一个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强国,必然有千千万万教育理论素养高的校长、教师、管理者;而教育理论素养的养成和提高需要接受科学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熏陶。广泛学习、普及和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真正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的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校长、教师、管理者能够熟识和理解科学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且自觉地运用其指导自己的教育和研究实践。

2.科学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融会在教学改革、教育实验、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成长中,譬如质量工程、教改立项、教学评估以及作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中。

3.在我们的大学、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机构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研究气质的教育实践者和有实践精神的教育理论研究者。

三、关于建设教育理论强国的建议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高教育科学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探索出许多宝贵经验。主要经验是:以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以开放姿态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的繁荣和以服务实践引领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向。专家们也从范式变革、制度建设、道路选择对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进行了展望,[1]很是鼓舞人心。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理论建设,我们要回归教育本身,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启动“中国学派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工程”和“教育基本理论学习、研究与普及工程”。启动这两个工程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理论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有意识培养、造就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家队伍和教育理论体系。二是学习、研究与普及工程的实施有利于用科学教育理论武装大学的校长、教师、管理者,使教育实践者的教育理论素养得到优质培训和不断提高,也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2.提倡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想问题,从事艰苦的理论研究。这里的读书,指认真读教育理论的书,认真想教育实践的问题,不仅是教育教学外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本身的问题;不仅是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问题。这一点对于在位、在职、在教、在研的校长、教师、管理者和教育科学研究者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实在难得能够把心静下来。

顾明远先生坦言,“近20年来出版的《教育学》大约不下200部。但有新意的却不多,都没有摆脱旧的体系和模式。虽然有的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体系仍然是旧的”[8]。所以教育理论研究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总结感想、体会认识、意见建议、见解推断;也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文集汇编、教材教程、浅析初探,要著书立说。

著书立说,首先重在“立说”,立学说,出理论,要形成体系和学派流派。其次著的绝非工具之书。

非工具之书就要有自己的“论”、自己的“说”,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理论创见、价值取向、哲学主张和哲学基础。不仅要跳出旧的体系、模式、述而不作的转述和泛泛评介的窠臼,而且要在新内容上下功夫。

所谓新内容即指自己的学说和理论,无论是问题研究、理论研究,还是学科研究,都可以先在体系的某些理论与方法上提出新的学说以为突破。实际上,“知易行难”首先是要知深、知真、知根本,否则行就更难了。

3.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进行细致的教育实验。强调教育实践意指要回归真实的教育生活本身,同样需要耐得住寂寞,进行艰苦细致的教育实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关注大学内部问题的院校研究也应运而生,这也是回归教育本身的要求日益迫切使然。大学内部问题、教育教学本身皆头绪繁多,从何抓起?无论从为人、为学讲,还是从多出拔尖创新人才讲,课堂教学也许都是一个有力的抓手和理想的平台。

首先,这里的课堂不仅指传统意义上作为教育主体空间的教室,还应包括实验室和实践场所。其次,关乎教育本身的问题几乎都发生在课堂里。课堂教学几乎涉及了教育理论中关于教育本身的所有基本问题: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学校德育、教育评价、学校管理等,也可以说,课堂教学融各种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于一炉。“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等以大学为对象的相关研究可以归入院校哲学的范围”[11],而教育哲学则关注的正是诸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以及课程等问题。所以,课堂里发生的一切,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坚持为人、为学和多出拔尖创新人才,即高等教育质量这样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也是建设教育理论体系和学习、研究与普及教育基本理论的最好途径,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相结合的最佳场所。第三,在搞好各项工程和建设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课堂里的教育实验。艰苦细致的实验室研究把李政道送上了物理科学的顶峰,但实验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利。“雷夫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克拉克在教室里发现了55个细节,杜郎口在教室里完成了课堂的革命,山东金茵小学的新教育实验老师常丽华在教室里引领学生学习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课程。’”[7]还有作为本土最成功的、历经30年的上海市青浦县教改实验。通过课堂里的教育实验让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做到下能够着地,实实在在地着地,孕育出自己的学说和理论,以贡献于中国学派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让学习、研究与普及教育基本理论不走过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科学教育理论武装的、教育理论素养高的教育领导者与实践者。大学作为学术性很强的教育机构的特性,使得教学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许多人对在大学中狠抓课堂教学和课堂中的教育实验甚至不屑一顾。“高校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他们是以学者的身份、而不是教师的身份进入高校。不但他们职前没有学习过专门的教育理论,入职的岗前培训也因为重形式、走过场而质量低下,而且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主要指向的也是学历提升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真正以提高教师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的职后培训在高校里恐怕少之又少。”[12]这些正是大学教育质量的危机所在。所以,艰苦细致地进行课堂中的教育实验对大学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许多事情要做,有许多问题要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理论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强国建设的关键是教育科研的进步和教育理论附加值的提升。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实践者,深感自己教育基本理论的贫乏,期盼教育科学研究的更大繁荣。

愿以上思考对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与实现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13,795813,813820.

[2]体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意志——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系列访谈之四[N].中国教育报,2009-01-12(3).

[3]胡瑞文.从核心指标看教育现代化——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展望[N].中国教育报20090117(1).

[4]胡鞍钢.教育领域要率先实现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09-1-16(3).

[5]辞源修订组.辞源(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2240.2062.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9:1636.1213.

[7]朱永新.教育科研应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N].科学时报2009-6-10(A1).

[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5.3.1.

[9]顾明远.中国教育的崛起是个奇迹[N].中国教育报,2008-10-30(7).

[10]程斯辉.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精神风骨[N].中国教育报2009-03-15(4).

[11]李盛兵.从高等教育哲学到院校哲学——寻找面向院校实践的哲学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47.

[12]刘小强陈明伟.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要深入到课堂教学[N].科学时报,2009-05-19(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