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4847900000056

第56章 优质资源共享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路径选择(1)

姚俭 罗尧成

摘要: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现已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论文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探讨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从研究生生源、导师群体、培养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因素。阐述并归纳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指出我国在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背景下,要较好地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应注重确立起相应的资源共享理念,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引导政策,探索具有实质意义的多样化合作方式,同时应开展资源共享品牌的建设,以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的效益和影响。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强国;优质资源共享;改革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而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2]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率等在内的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3]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国际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在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4]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中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5]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6]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却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7]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8]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9]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11]。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回顾自己的学习历史,从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同学间的互相学习、竞争、启发、挑战,要占到知识获取量的一半以上,其他的才是从上课、导师、看书等方面得来的。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比较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12]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13]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14]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15]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另一种是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2)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3)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的、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