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15000000000002

第2章 返身到人类传播的“阿莱夫”并使之更充实而光辉——写在“现代传媒文丛"前面的话(2)

当代法国现象学家、天主教哲学家让一吕克·马利昂(Jea"I。ucMarion)称之为“被给予的现象”,并希望通过它们将思想的疆界开拓到“在场的形而上学”之外的领域。因为“被给予性被描述为一个不可预知地降临的,因而本质上是偶然的事件,被给予这一完成的事实不依赖我们的概念”。从意指和直观的关系出发,马里昂将现象的构成做了细密的分解,我们于是拥有了依赖=F概念的直觉贫乏现象、常识现象和现象给予的直观远远超过了概念的意指范围的“饱和现象”。②这或许正是我们要向现象学等学科学习的地方,它们给予我们的将不仅仅是分类的方式、方法与经验,简约地说,是一种范式。分析家提醒我们注意“饱和现象”范式所能带给我们的突破,从此,现象不再拘泥于理性的认识能力之内,那样的现象只能是贫乏的现象和常识现象。可以说,现象的界限就是认识主体本身。按照理解,饱和现象不能够被意指,因为直观给予的量远远超出了概念所能把握的范围,人类很难像对待一般事物那样从其构成部分的综合来认识和把握其整体。就质的角度说,饱和现象给予的强度是无法承受的,因为它超越了概念的范围并使概念的测度失灵。这样一来,饱和现象的给予就不受因果律以及任何先验理性关系的限制,因而它的给予具有自发性和绝对性。这并不意味着饱和现象可以自由地脱离联系,相反,它只是从狭小的领域里走了出来并展开了它的“离心的定位”,因此,饱和现象需要的联系比谁都多。饱和现象拒绝成为一个客体,它要成为现象的真实含义的呈现体——“在自身中,并仅通过自身显现自身”。由此,接受者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先于对象而存在,接受者是以被给予的现象为基础定义自己的。接受者的作用是通过给予现象让现象显现自身,他更像是一个现象显现的场所。更进一步,马里昂说现象其实就是用来纯粹召唤的礼物,而礼物是不思回报的自由地给予,礼物构成了启示的方式和内容本身。

一旦沿着这样的路线看去,那么,这些替人类执行传播与沟通使命的分子——新闻、摄影——就是一种典型的“道成肉身”的证明,它们最深入的功用是显示真理的启示,并以一种专门系统的结构艺术显示真理性的无所不在与普世凡俗。那么,人类首先发问的就将只能是:新闻的新闻性何在?广告的广告性何在?摄影的摄影性何在?于是,向真理开放从而达成与社会人生最妥帖地对话辩证性认识的状态就是最基本的目标。我们坚持传播的人生采访的精神并愿意它们成为典型的“思想游牧”的代表。

我们拒绝将传播做成任何对象的注脚。所以,我们的使命就包含着通过努力在现象的牢笼之外撑起一片天地从而承担看护意义的责任。

我们承认新闻及各种传播形态的人类性,但顺着这样的思考,它们的精神就要乞求着肉身形态的支撑了。所以,我们还需要具体的工具,例如问题、文体与纹体——结构与脉络的痕迹。

同时,我们又需要语言的帮助了,因为神圣的帷幕要靠语言及其活动撩开。于是,我们等待着一个围绕新闻、摄影及其他传播形态的适宜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在那里,我们的思想与意识才能得到最基本的支持与发展。顺便地,我们还期盼着养殖与人类精神匹配、与专业品位一律的原型结构力、有张力的经验和适应性变形的自觉性。但是,我们还是主张,这种最伟大的传播生产力不是来自于人为的构结,而是出自于相遇或者碰撞。就像德里达说的那样:不是编造或编制,而是找到、遇到。德勒兹的建议是:在混茫的感知觉中获取感知觉的聚块,把世界攥到手心里,让世界沿着一条艺术的和延续的路线外逃。卡夫卡的方案是:“我只有散步一事可做,据说这应该足够了;反过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我不能散步。”

“现代传媒文丛”的主张就是如此!亦可以将该“文丛”称为“现代传播:精神与生产丛书”。它没有庞大的身躯,有的只是坚定的信念与意志——通过努力,让传播的精神在最广阔的视野里与人类相遇并自在地呈现。在那里,相邻关系的聚块一旦遇着传播性这道闪电的照亮,就将成为建设和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力量。为了避免陷入混沌,人类有必要花大力气展开充分的开掘与命名。正如德勒兹所说的那样,“要向混沌抛出各种平面”,甚至“撕破天穹,钻进混沌里去。这是战胜混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不跟敌人结成亲缘关系就无法对抗混沌”。

该套丛书充分期望在传播现实中传播精神的出场与在场,因而,框架建构及其生产性功用,显得十分重要。特别的是,我们看重具体制作背后存在的原型力量,希望在每一个感动人类的行动后面看到人性的复杂以及对于存在“关切”的深度投入。在我们看来,每一个成功或失败,都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作技术的荣辱,相反,它们应该在复杂却又单纯的语境下被称为“伦理事件”的样本,因此,它们具有启示性的价值。

丛书期望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现代专业行为特性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关于新闻传播书写的基本蓝图与“地方性知识”系统,完整地勾勒专业传播的人类愿景与现代图式。

天荒地老,传播无错!错在现实语境里的那些现实的考量及其势力的启动者的用心与手段败坏了传播的品质。而今迈步从头越!但是,任何积极的用心都不可僭越地期待了真实的状态,人类社会的灾难所重点依托的其实就是时间的延续,如果没有了折磨人的时间的周延,人类便不会被“人们”的折磨所触动,因为,历史的规律是:真理永远是一个延迟的胜利者!

但是,人类的意志让坚守成为了一种品质!从此出发,甚至探索,也成为了一种伦理的行动。佛书里有这样一个神话:有一只鹦鹉,飞过雪山,遇见雪山大火,便飞到水上,垂下翅膀,沾了两翅的水,飞回去滴在火焰上。滴完了,它又飞去取了水回来救火。雪山的大神看它往来滴水救火,对它说道:“你那翅膀上的几滴水怎么救得了这一山的大火呢?你歇歇吧!”鹦鹉回答道:“我曾住过这山,现在见火烧山,心里有点不忍,所以尽一点力。”山神听了,感它的诚意,便用神力灭了烧山的大火。我们的用心,虽然没有这样的玄虚,但是,却朝向同样的目标。或许下面一段更加直白的表述来得格外恰当:

我想把我所学到的一点点东西公之于众,为的是使某位比我高明的人能猜测真理,证明我现在工作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为此我将高兴不已,因为甚至我也是用以显示真理的一个因素。(阿尔伯特·丢勒)

虽然我们反复地证明了洞见在本质上的不可能,但是我们仍然衷心地期盼着一种胸怀天下、俯瞰万有从而穿透一切表象的神的力量。布赖斯谈到历史学家阿克顿的伟大与智慧穿透力的情形,仿佛对应着我们今天的话题似的:

他不过谈了六七分钟,但他那谈话确实像一个受了灵感的人的谈话;他仿佛是从高空的某个山巅之上望尽了脚下人类进步的辽远曲折的道路,从史前混沌的息米立亚人岸边的朦胧阴影一直到光焰较强但仍然闪烁不定的近代。他那滔滔的雄辩是壮丽的,但比这雄辩更为奇伟的则是他那洞悉一切的惊人想象;它通过一切事件并且就在一切时代之中窥见了那些道德力量的作用;这些力量时成时毁,但却始终不停地转化;它们曾经形成着人类的制度,并曾经将其瞬息万变的能量转化形式赋予了人类的精神。这情形恰似是人类历史的全部图景在一道阳光的照射之下骤然闪烁起来……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却非易事。但儒学的代表冯从吾的告诫值得反复吟咏并铭记于心:

人人能克去“私己”二字,便是青天白日心肠,便是海阔天空肚量,便是光风霁月襟怀,便是天清地宁世界。(《冯少墟集·善利图说附录》)

当然,我们清楚地知道,要使中国现代传播成为一门充分现代性的煌煌伟业,绝非一朝一夕所可完成。这项宏伟的集体事业的功成名就,全赖着人类是否自觉地走出“人们’’的壁垒建构共同的想象,并且通工易事、分工合作,在共同的人类意志的感召下默默奉献、辛勤耕耘。

但愿人类的魂灵在我们些微的枝头颤抖、奔蹦!

是为序!

王春泉

2007年10月写于“四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