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香港上空升起五星红旗(主)
查尔斯王子:我们将最密切地关注这个新的时代
彭定康:应当记住过去而不是把它忘掉
江****:中国将实行“一国两制”
《每日邮报》
向王冠上的最后一颗宝石含泪敬礼(主)
法国
《费加罗报》香港改变历史
《人道报》香港回到了家
《解放报》香港——中国:早上好
《回声报》香港回归时气氛凝重
3.新闻标题的写作要求
《全能记者必备》的作者们写道:“精彩的标题堪称艺术。
它求技巧和语言的表现能力。但最重要的是想象。”
他们同样提到标题写作的一般规则:
标题要说出报道的核心内容,而且要准确。它应以导语为基础,必要时要包括新闻五要素。每个标题应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没有多余的词。
②标题各行之间长短要对称……
③如果标题由不同部分(主题、肩题、副题)组成的,每一部分应能独立成立。
一个意思不要重复。肩题、副题应该提供主题以外更多的信息。
⑤避免含混不清、冗长累赘的标题。
⑥特写的标题应自有其特点。
⑦每个标题应包含一个动词以免标题看上去仅仅像一个标签。如:
夏令营(差)夏令营开放(好)
⑧标题一般应用主动语态,不用被动语态。如:
罢工者被州长警告(差)
州长警告罢工者(好)
⑨标题一般要用现在时态(或将来时)。
⑩标题应用生动的新鲜的语言,避免贫乏之语。如:
国会再次研究枪支管制问题(差)
国会目标对准枪支控制(好)
⑩一个词不要在标题中重复。如:
有关罢工的会议决定结束罢工(差)
调停会议决定结束罢工(好)
⑥标题应当精确。要努力找出最恰当的词来表达意思:
青年在刀战中受伤(差)
青年在刀战中被砍伤(好)
⑩不流行的行语、俚语应避免使用。
⑩标题中不要用简写。
⑩引语要加引号。
⑩两行之间要连贯。
⑥带观点、意见的标题应标明出处。
⑩冠词和其他多余的词勿用,除非是涉及名称。
⑩注意勿使人产生歧义或被人指为诽谤。
此中除“每个标题应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值得商量外,其余几点应是成立的。标题不是标语,标题可以是完整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这点我们已经交代过了。
自然,我们必须知道,制作标题的要求还很多。例如:题文一致,简明生动,每标题字数在7~12字间。詹姆斯·亚历山大《新闻编辑教程》一书在制作标题“六条禁忌”的最后一点还写道:“标题是告诉事实,不是发表议论。标题更不应该流于浮夸、庸俗、低级趣味。”②它们都应该被反复提炼,引人注意。至于最后一点,我想应该是艺术化了,只有使标题具有相当的感染力,才可使其引动“视觉兴奋”的能力增殖,达到事半功倍之传通效果。
第三节 导语写作
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以凝练的文句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全文的新闻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但也有例外,当新闻开头部分的段落简短单薄时,导语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落合成,这是导语的变种,亦即我们常说的复合导语。它包括导语(第一段)、次导语等。如斯看来,这里的世界也是丰富复杂的。
一、导语的历史
导语的产生与1861年至1865年间美国南北战争关系密切。
那时,虽然电报已经被利用来支持新闻传播业,但这种新出现的技术手段并未精确到目今程度。因此,失误、拖延影响着交往。
通讯社的一个应急措施是:尽可能把重要的内容放在第一部分,细节放在以后再说。它果然被证明是完全有效的。1865年4月14日晚,美联社驻华盛顿的一名记者正式促成了导语的产生。
在林肯总统遇刺的同时,他拍发了一条只有十二个英文单词的消息:“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象征着人类第一次拥有了导语这一先觉形式。
1882年创办《纽约太阳报》的美国著名报人查尔斯·戴纳鼓励记者如法炮制,为导语的发展作出贡献。
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写作了他引人注目的导语:
萨莫亚·阿庇亚三月三十日电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三月十六日、十七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六条战舰和十条其他船只要末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一百四十三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处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它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时间、地点、人物、何事、为何、如何六要素式导语的先驱与楷模。
到了十九世纪末叶,美联社总经理梅尔维尔·E·斯通明确提出这一写法必须成为导语写作的“金科玉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代导语。
历史的发展使一些人不再感兴趣于此。这些人清醒地认识到,它具体、完整,有整体意识,但主次不分,字数多,段落长,有如“晒衣绳”。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记者能再次努力地从六个要素中挑选一两个最重要的、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要素写成导语,这种导语被称为第二代导语。这种归纳式导语要求将事实加以浓缩,从中提炼更为突出者,历史进一步走向简练。
它只要求部分要素,我们可以进行比较。
今晚大约9时半,在福特剧场,当总统正同林肯夫人、哈里斯夫人和罗斯本少校在私人包厢中看戏的时候,有个凶手突然闯进包厢,向总统开了一枪。(1865年4月15曰《纽约先驱报》)
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1963年¨月22日《纽约时报》)
这两条报道内容极其接近的新闻在导语世界里就这样悬殊地建立起差异,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日,受众显然更侧重于后者。
第三代导语为“一句话导语”,它以非一律化为特征。
第四代导语目今已颇为流行,这就是“流线型导语”。它强调的是自由和吸引力,它不是对全部事实加以概括,而是找出富于吸引力的一点,将读者注意力集中与缩小,用几个轻松的段落组织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例如:
乡村显得一片宁静,这是在丰收大忙之后,冷酷、刺骨的严寒到来之前的农闲时节。
农家用手捆起来的玉米秆,一捆捆直指天空,大堆灰暗的云不停地从西方涌来。棕色的树叶顽强地挂在瘦削、****的树木上,树木昂然挺立,准备着严冬的到来。冻僵了的褐色小草在寒风中摇动。
大地显得毫无生气。但是在田野里,越冬小麦似乎还有点新意,它那初生的绿叶表明,下一个春天早晚会到来。空中,没有任何煞风景的电线或电话线。沿着碎石小路,骑马或坐在轻便马车上的人们悠闲地闲逛着。有不少农民在出售自家制作的糖果、高梁饴和花生糖。
这是艾米西人居住的农村。如果说土地正准备休息的话,但依靠土地为生的艾米西人却没有休息。在每一个农场,无论是在谷仓附近的空地上还是在田地,人们都在劳动。辛勤劳动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所有的农活都是靠马或人力来做的。“这样的劳动方式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是上帝的意志叫我们这样做的,我们认为应该保持这种方式。”
一个农民解释说。
这是《哥伦比亚每日论坛报》的记者关于艾米西人准备过冬的报道的开头,典型体现了以写景为导语的现代导语特点。
再如《纽约时报》的理查德·塞弗罗采写的有关去纽约市后失踪的几千名妇女中的一名妇女的故事的报道,他以小故事作为导语开始他杰出的报道:
这毕竟是乔安妮·巴肖德不快活的半生中最快乐的一天;在她二十四年的生活里,她的家人从未见她这样高兴过。
九月二日,乔安妮在纽约市的贝勒弗尔医院的某个地方的公共电话亭打电话时宣布说:“昨天我生了个女孩。”她的妹妹巴巴拉在俄亥俄州柯特兰的巴肖德住处接到这个电话时大吃一惊。全家人谁也不知道乔安妮已怀孕,甚至连她住在哪儿都不知道。
“近来好吗?”巴巴拉问道。但是乔安妮只想谈论她的女婴卡拉。“孩子长着满头的黑发,个子小,十分逗人喜欢。”
打电话的四天后,这个婴儿就死了。婴儿是在乔安妮称之为家的东哈莱姆贫民窟里被乔安妮宠爱的、唯一的伴侣、一条饥饿的德国牧羊狗咬死吃了。
它如磁石般地吸引受者注意。而后,展开全部。
当我们一一展示这历史的“歧途”时,绝无线性否定的企图。换言之,就具体展开而言,我们认为唯需要是从,不必严格拘于什么框架。
二、导语的分类
关于新闻导语分类的价值,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是这样认识的:
研究导语的分类,只是为了帮助记者编辑掌握导语写作的各种形式和一般规律,而不是制定导语写作的某种固定的公式。导语分类研究决不能妨碍记者在遵循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条件下创造新颖独特的导语。导语分类只是一张导语写作的导游图,是一把启开新闻导语宝库的钥。匙,而决不是束缚记者的框框……导语往往产生于记者对新闻的深入了解和对于语言的直感。
它能给我们的忠告是:分类亦是权宜之计,不必为之束缚,但它能助我们快捷地上路。
关于这个世界具体的研究分类是十分繁琐的。例如智生曾收集概括了三十九种导语:概要式、因果式、嘲讽式、隐喻式、述评式、揭露式、启示式、对比式、推测式、描述式、反证式、烘托式、类比式、诠释式、借代式、场景式、背景式、用典式、间奏式、警句式、引语式、反衬式、叙述式、点时式、设想式、悬念式、设问式、借喻式、数据式、诗词式、粘连式、惊叹式、暗示式、综述式、幽默式、特写式、象征式、履历式、结论式。
而表现形式分类法则有更复杂的概述:③
第三种分类法是新闻六要素分类法。它根据六要素中突出最重要因素而分为:何事导语、何人导语、何时导语、何地导语、如何导语、为何导语。
第四种分类是时间远近点分类法。它分导语为直接导语和延缓导语两类。
第五种分类是美国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中提出的。具体为:摘要式、直接式(称读者为你)、注意背景的方式(强调事实的背景)、对话式、描述式、引人人胜式(第一段仅供给一点以激发读者兴趣的报道,随后才是一连串的事实)、列表式、令人吃惊式等八大类。
第六种分类是中国学者刘文怡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提出的,他在此将导语分为:指导性导语、综合性导语、鼓动性导语、提示性导语、教育性导语和描绘性导语六类。
诸如此类的探询可以继续罗列下去,但显然这样已无多大意义,我们要具体去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艺术地进行探索。
硬导语。它适用于动态新闻,一般概括介绍稿件中最为重要的事实。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