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至今仍在议论于1973年春来到此地的楚克·雷苗,并在寻找他的下落。
事情是在他购买了维纳包装公司开始的。他大模大样地来到此地,向银行家们献了殷勤,搞到了少许现款就买下了这家公司。在他购买这家公司的时候,他却早已欠下了十年未还的债务,在康涅狄格州他的田纳克斯乒乓球公司正濒临破产,在纽约他的两家广播电台正面临破产即将被债权人接管,勃里奇波特兰市国家银行正要取消他的抵押品赎回权,从全世界各地还不断寄来催债的信件。
他在北方欠下了成千上万的美元都并没有妨碍他在南方像一个洛克菲勒那样行事。
而中国《公共关系导报》报道过《孔乙己字字值千金》:
在浙江绍兴市鲁迅路有一家绍兴土产商行,毗邻鲁迅纪念馆,紧挨成亨酒店,是一家面向游客经营梅干菜、茴香豆、绍兴老酒等当地土特产的个体小店。创办于1985年,当时注册资金仅有三千元,月营业额在五千元左右。这家小店制作茴香豆味道颇好,在当地较有名气,但由
于鲁迅路上类似小店众多,竞争激烈,极难取得优势。后来他们决定以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孔乙己”为注册商标,很快得到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
商标批准注册后,店主就动手制作了专门的包装袋,在袋上印上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的名言,并在店内外醒目处布置了多幅孔乙己肖像。游客到此,倍感亲切。自从正式打出“孔乙己”商标后,生意更加红火。
在1994年绍兴市首届商标评选中,“孔乙己”商标名列其中,这是30个著名商标中唯一的个体户商标。
在大好形势下,绍兴土产商行抓住机遇,斥资30万元,成立了孔乙已土特产有限公司,并于当年向绍兴市资产评估事务所申请“孔乙己”商标价值评估,经评估为262744元。
真可谓是“孔乙己”——一字千金。
《粤港信息日报》1995年9月5日则有一报道报告国际商贸中的新动态,题为《美国不再接受锡焊食品罐头》:
最近,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就锡焊的食品罐头发布了一项新法规,规定从今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起,锡焊的食品罐头不准再进入美国。据悉,此举的原因是锡焊的食品罐头中所含的铅对胎儿、婴幼儿及儿童有害。
它们能说明经济报道题材的丰富多彩,而且又关系实际,并不虚空。
中国学人、记者徐人仲在其《经济新闻学初探》一书中,指出经济新闻的报道范围广阔,内容丰富,他用十二大类来规范这
一报道形式。
一、报道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新闻;
二、报道商品储存、运输、交换这一物质流通领域活动的新闻;
三、报道资金流通的金融活动的新闻,把金钱作为“商品”的股票新闻;
四、报道与经济生产紧密相关的信息流通活动的新闻;
五、报道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活动的新闻;
六、报道消费活动,包括消费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的新闻;
七、报道有关经济活动管理的新闻,包括企业管理、行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立法管理,从微观到宏观、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管理新闻;
八、报道作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新闻;
九、报道经济政策、重大决策的新闻;
十、报道经济观念的新闻,如新的经济思路、经济设计、经济理论等;
十一、报道与人的关系密切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新闻。如发生自然灾害,发现新的矿床和原始物种等;
十二、报道经济活动渗透到其他活动中发生新变化的新闻。
这种探索有利于我们一一实行,实用价值极高。当然,我们仍然可以继续划分下去,但务必要理解的是,社会在发展,经济活动在人类的追寻中也会与时更新,新的现象会层出不穷的。规划只是一种方向性指示,它并不大包大揽一切,尤其不做傻事。
自由运用心灵去寻找题材的工作随处都在。
二、几种重要的经济新闻样式及特色
1.“树”的分类思想
在同一本书里,徐人仲先生提出他著名的关于经济新闻大树的分类思想,我们由此受益匪浅。
其中三大类尤为突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风姿与骨髓。
第一类,“社会经济新闻”占主要比例,并由各自生存的文化背景而带有不同社会制度的烙印。它是“关于人类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事实报道,主要反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问的经济关系”。例如经济改革、开放搞活方面的新闻即如此。
第二类,“自然经济新闻”则以报道自然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例如某地受地震灾害,某地喜降瑞雪,某地发现了新的旅游资源。
第三类,“边缘经济新闻”以报道经济内容为主,同时又报道非经济内容的新闻,是一种交叉社会现象所具有的经济新闻。
例如《日本健脑生意兴隆》、《英语成为世界商品》、《也谈“曹雪芹纳税”》等。
这种研究得来的知识使经济新闻报道成为切实可行咱勺事,但实际的存在当然要复杂得多。面向现实与未来的人们应当体验这一点,如同体验经济本身的瞬息变化一样。斯坦福研究所远景规划服务部的一份报告声称,未来经济的实质是侧重个人和集体的精神和物质需要。②一如于此,经济新闻亦要拥有改革的姿态,“我们正从‘肠子’经济前进到‘精神’经济”⑧,我们的经济新闻也要与时更生。分类的工作还在进行,例如《怎样写好经济新闻》一书干脆由纷繁的分类世界中挑选出“典型”予以例示:政策性经济新闻;②分析性经济新闻;③述评性经济新闻;解释性经济新闻;⑤预测性经济新闻;⑥信息性经济新经济新闻树闻;⑦观点性经济新闻。它同样类于大树之论,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想法与思想的普遍性、可行性。
也因此,我们有必要一一检索其万千的姿态与写作表现。
2.常见经济新闻样式及其写作
重大的政治经济新闻此类经济新闻能折射、体现、阐明重大的政治问题,对时代、社会作用力冲击力强大。
它包括如下方面内容的不同文体反映:
国际经济大趋势。它抓取国际经济中的焦点问题、敏感问题进行开掘、反映,由国际经济之变化折射国际政治之变革。例如《日本经济新闻》1994年5月21日报道:欧洲联盟决定向美国提议,把研究开发新一代高速通信网的国际标准(即技术标准),作为日美欧的共同事业。而1994年7月5日《经济参考报》发表的刘国强的文章《拉美国家吸引外资见成效》,则反映了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
②中外经济交往中的重大问题与情况。例如新华社1993年2月1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否认人民币近期会大幅度贬值》的报道,1993年1月新华社播发的我国上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600亿美元的新闻,1995年9月3日《环球文萃》刊登了屈伟等所写的有关“新疆啤酒”在阿拉木图遭遇陷阱的文章(以大量篇幅说出这一原本畅销的饮品如何在低价格高质量等方面遭人嫉妒,终酿成一种贸易障碍),均属此类报道。
③国内建设中重大的经济问题、经验等。例如新华社1993年2月7日所发《北京西单商场职工无心第二职业》,报道这家商场深化改革,实行多劳多得,调动了职工积极性,职工收入颇丰,因而无心第二职业的情况,在中国政治运作方向、方法上,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而新华社1993年2月7口所发《“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出现交融渗透新趋势》,则报道了以乡村集体企业为主体发展经济的苏南地区正在向容许个体、私营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同时,素以个体、私营企业为支柱发展经济的温州地区的数十万计的这类厂商却在组合成有相当规模的股份合作企业。这两个地区突破各自原有模式的演变发展,导致一种与市场经济合拍、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多元化、混合型的经济新框架的出现,使两地经济都得到迅猛发展。这种”总体性”报道,为经济的发展展示了一种方向,它虽然没有谈任何政治问题,但具有重大的政治性。
这种类型经济新闻.可以南不同文体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巧妙地由经济映衬与折射政治问题:
第二,反映要深入;
第三,实事求是,生动可读,反对说教。
政策经济新闻
这类经济新闻主要反映与关注一定时期内普遍实行的行动准则方面的动态。它包括关于经济建设政策分析研究的报道,制定、实施政策及其反馈的报道,局部修订政策、完善政策、甚至废除某一过时政策的报道。
这类新闻的写作,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形象说明。例如1979年夏,新华社记者所写的《“砍尾巴”的教训——北京开始恢复发展集中商业服务网点》一稿是报道刚“冒头”的政策的一篇经济新闻。它以北京市政府反思过去二十年来将集体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来砍,造成商业网点锐减、群众生活不便的教训和新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的事实,深刻而形象地阐释了党的经济政策的变化。
这类经济新闻的写作,囚与实际运作关系密切,故而要尽可能地研究受众心理需求,从而使“传”与“受”具有良好的“通道”。例如在第二职业几成时尚的时候,上面所举的文章即以具体例证交代了一种受众渴望了解的政策灵活性与自由度。19r/9年111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张营业证解决了十三口人的生活》则形象地解释了发展个体经济对缓解城市就业困难的意义。
政策性经济新闻由其广泛的内容方面又可以细分为一系列的方向点:
发布性的经济政策新闻。例如1990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关于南水北调的消息即是一例。此稿的导语写道:从长江调水到北方缺水地区,这一酝酿多年的南水北调方案,已经被列入《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最近批准了这一报告。
解释性政策新闻。这种新闻往往具有对具体政策的事实化说明,或加以理论化分析的特点。我们上述所举示的《“砍尾巴”的教训》即是一例。它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兑现性经济政策新闻。此类新闻由具体的“故事”来说明与支持经济政策的严肃性、坚决性及可信性。例如,1982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报道了黑龙江省尚志县电子仪器厂发生的本厂一位工程师完成两项新产品设计后,是否要按合同发给奖金2200元的事情。一种意见认为应按合同发给其奖金,一种意见认为这种研究应属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不当另行发奖。县委负责人斩钉截铁地回答:遵守合同,该奖多少就多少,一分钱也不能少。它典型地反映了政策兑现的严肃性,并由本身:支持了党的政策的稳定性。
经验性新闻。此类新闻以行之有效的“故事”来供给一种种“榜样”,进一步推进政策的执行。例如,新华社1993年1月7日《留学回国人员在广东大有作为》一文,正是借广东地区妥善解决留学生回国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问题的做法,来推广如何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经验。
引导性政策新闻。此类新闻由典型新闻故事,正面引导受众思考、行动。例如,当我国市场出现了暂时性的结构性疲软,许多地方乘机制订了一些条条框框,编织起一道道“篱笆墙”,把本来尚未发育成熟的全国性市场又推入了肢解分离的地步,1990年4月《经济参考报》适机地推出了一个专栏《再见吧,篱笆墙》,与受众共同批判地方主义的狭隘姿态及其危害社会正当发展的弊端。正确的心态、正确的认知,在并不复杂的程序中被打通。显然,这有助于我们形成某种时代需要的共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