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时代及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新闻事业的感染最快,新闻也能最快地把这种感染传播出去。新闻是日记性档案,当它与当今社会的各种欲求、心态相碰撞时,它的灵魂里因而也波动不已,各种各样的探寻纷纷由自己的角度进入工作,全面的新闻体裁在原来的基础上突飞猛进,新枝繁增,古典时期的贫乏为当代的全面繁富所替代。
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
——将一些有价值、有广泛社会影响,并在读者心中潜伏着“悬念”的“旧闻”,在具有新的动向、新的变化或发展情况下,乘机“旧事新提”——复活为崭新的新闻的“复活新闻”;
——致力于以一般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围绕重大的新闻事件“侧重采用抽样检测、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社会现象进行精密的分析、加工,使公众从一般事件中看出潜在的意义”(美国迈耶语)的“开拓性新闻”与“精确性新闻”;
——促进新闻与社会实用欲求相联系的“服务性报道”;
——试图对新闻事件进行“怎样发生的”方面开掘的“解释性报道”;
——有使命感的记者在新闻中探索未来可能的“预测新闻”;
——具有“暴露”目的的“调查性报道”;
——把客观事实与记者主观感觉融为一体的“印象性报道”;
——仿如“拍着肩膀同读者谈话”的“拍肩膀新闻”;
—一趋向以艺术甚至魔幻神秘手法来写作的“戏剧式报道”;
—一还有追求文学效果的“新新闻主义”,它想在明显反对“肤浅”报道手法的目标下获得对社会伦理、心态、灵性等方面的深刻搜寻,并包揽广阔的社会场景。
上面一一提到的表现方式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并补充以边缘或渗透形式,由此可以看出这新闻与社会的变迁复合到了什么程度。
竞赛由此开始,并要一直进行下去。下文将仅限于描述这些新姿态形式的几种,它们的知名度、社会效果和新闻史上的意义都是出色的。
第一节 戏剧性报道的写作
这是一种有趣味的报道方式,它排斥平铺直叙,讲求妙趣横生与情绪浓郁。
它是传播方式中有力量的表现。但它也是危险的,因为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布局陈腐、主次不清、华而不实的弊病。
因为这种种的矛盾,它要求它的写作者具备超出一般写作要求以外的更多技能,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采访艺术,当然,还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我们将由一一例示来交代上述的特点及它们的迷人魅力。
一、“拍肩膀新闻”的写作
“拍肩膀新闻”一词连同它的思维方式一同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形象地告诉人们,记者要成为读者的亲密朋友,写出来的新闻要给读者以亲切感,使读者感到记者在同他们谈心,同他们说知心话。下面的一条报道说的是有人发明了一种节约住房取暖费新方法的事,擅长写作“拍肩膀新闻”的记者是这样写给我们的:
麦克米伦开始想办法储存热量了。他请教了一位建筑师和住房承包商,了解到如果他现在肯花一千二百美元,今后,他每年就可以节省三百至五百美元。就是说,只要用两年半到四年的时间,他就可以把这一千二百美元捞回来。
于是,他按照专家的建议,把自己的住房“密封化”了。去年,他每月的取暖费只有一百二十五美元,尽管天气绝不比前年暖和。
这意味着,去年他省了四百五十美元。他相信,你也可以省这么多钱。现在,能源价格直线上涨,这个夏天,你就应当着手改造住房。
它极有特色,如此亲切的文风、平实的口吻、不教训人而是与人谈话的姿态都令人感慨。
二、戏剧式报道的写作
戏剧式报道以记叙的方式,描写人物在某一场合的活动,仿佛在舞台上的表演一般。它要求写出矛盾点,因为正是它才是发展成“戏剧”的动因。
《新民晚报》1986年9月18日刊布的《捉黑心秤》就是这种“街头短剧”的一个样品。
时间:昨日下午5时半
地点:本报门前人行道
(一外地顾客从一女小贩处买一斤一两香蕉,只给他5根,他到别处去复秤,查出少了六两)顾客:(气愤地拉住小贩的自行车)你太欺负人了。
小贩:(轻描淡写地)补给你不就完了吗?勿要叫。
(周围人聚集过来)
穿红衫的姑娘:(指着小贩)又是你!去年我买哈密瓜,上过你的当。
小贩:(似乎发现众怒难犯,口软了)帮帮忙,让我走吧。
戴眼镜的老太太:(好心肠地)人家做生意不容易,算了吧。
卷发小伙子:这样放她走,她不是又要去害别人吗?
穿红衫的姑娘:(被提醒了)对,报告物价管理所。(转身走进本报传达室)
物价所的同志马上就到。
小贩:(真正有点发慌了,失去老吃老做的沉着)放一把吧,过中秋节,谁不想欢喜欢喜?
(这话好似火上浇油,围着的十几位群众手指小贩辩论)
甲:你缺斤短两,还有没有道德?
乙:你赚黑心钱,你开心了,上当的人会开心吗?
丙:(好像了解小贩的底细)你一家在南市四处卖水果,专门缺斤短两,坑害人。
(小贩焦急地环顾周围,生怕物价员霎时赶到,她推着自行车想溜,但被拖住了)
穿红衫的姑娘:对这种人就是要大家监督。
(这时,一辆三轮摩托车开过来,将小贩带去物价所处
理。人群散了。一个穿花裙的女青年拖住穿红衫的姑娘)
问:你做得对,物价所的电话是多少?
答:664663。
(女青年郑重其事地记下)
三、拟人式报道的写作
将物比拟作人的报道就是拟人式报道。它让物像人一样思维、说话、行动。
关于这种报道方式,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它有极明显的适应范围。一般而言,技术性、业务性较强,而读者又不易理解的题材,以及那些不宜直截了当说的敏感问题更适合于它。
下面是选自《人民日报》1989年4月16日的文章,它可以说明问题。
记者江夏采写的拟人式报道是《化肥和有机肥的对话》,它这样写道:
有机肥:喂,化肥,你那么受宠,身价年年涨,可还是供不应求,真羡慕你哪!
化肥:唉,别只看我走红,我也有一肚子苦水呀。
有机肥:真想不出你有什么可唉声叹气的……
形式与内容都具足了魅力,令人心神摇荡,在轻松中透彻地接受信息。
四、“蒙太奇”式报道的写作
这种报道方式是对电影手法的借鉴,采用多镜头组合,内容呈跳跃性。“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为构成、装配。新闻写作借用之,可以用两种表现构成:第一种是借某人某事之现在推移至他(她,它)的过去或与过去相关的事情,在场景与时间中来回移动。例如,当反映某人成长时,我们可以写道:“他不会忘记,那三年前的痛苦:到了车间,当图纸送到他面前时,他不明白其中说些什么;到了家里……八月,他来到了××大学,开始了他一生的另一种追求。转眼三年过去了,他已经毕业了。当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时,他感慨万千……”;第二种是一个个显镜头的组接。例如《一分一厘本不轻,街头硬币随处丢》一稿:
5月18日笔者骑车穿梭在杭城街头,摄取下面几个镜头。
[镜头1]上午9时,西湖电影院门前人行道上,一枚五分面值的硬币仰卧着。一对衣着入时的男女挽手而过,女的说:“哪个跌落钞票了?”刚说完,人已走出几米远。其后一位男青年俯下身,端详了一番,突然,他大叫:“‘发财’的时候到了。”嘶哑的声音,惹得周围的人们一阵哄笑,可谁也不想以举手之劳发这笔“横财”。
[镜头2]上午10时30分,城站广场岗亭旁。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拎着一只密码箱。“噗”的一声,他吐出一口浓痰,正巧被两位卫生监督员瞧见。中年男子见戴红袖章的上来了,知道赖也无用,他从裤袋里抓出一把散币,扔给卫生监督员,便转身离去。几枚硬币散在地上,其中一枚正好落在痰迹上。
随后的“镜头3”写年轻母亲厉斥自己小孩子捡散落的硬币;‘‘画外音’’叙述对两种行为的感慨:“资料镜头1”写看守自行车的老太太的“额外收入”;“资料镜头2”写某看自行车的老太捡到硬币,附近打电话的人换走,打完电话后又将剩下的扔掉……
它们自然、轻松,但却也精粹干练,信息量大,值得人们卖力开掘。
第二节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
一、概念及特点
解释性报道是“肤浅的反面,即肤浅报道之延伸”。它的定位由此而来。
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由此方向指出:“解释性报道是一种作解释或者作分析的报道,也就是那个被过多地滥用的词语‘有深度的报道’。它是一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而卡尔·林兹特诺姆则指出:“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事实,即‘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应性的’事实,这样就能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加明白易懂。”
解释性报道由此确定了自己始自20世纪30一40年代的历史方位。
它因着信息立体而系统、集中与深掘、通俗而又形象、客观而又艺术的特别优势备受青睐。
它拥有一系列独立的特征:
1.回答“为什么”是解释性报道的基本特征。例如,当新疆克拉玛依文化馆火灾之后,一般新闻只在报告中反映“何事”(发生火灾)和怎样(造成200多名小学生丧生)两重因素;而解释性报道却必须深入内里揭示这事实之后的深层原因: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防范措施?责任在哪里?这就是两种报道之别。
2.供给背景材料,用事实“解释”事实,为其又一特征。
例如,《浙江日报》1990年1月15日发表的《嘉兴10万农民寒冬植树忙》。它一开头就写出了近十万嘉兴农民忙着顶寒风挥锄植树,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说明这如今已成为嘉兴市五县两区的又一重要农事,而且“还是首次”,这样就巧妙地解释了这一活动的意义。继后,又以“经过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栽种最多的池杉、水杉,平均生长量以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种下的最快,而且比春季栽种的更易成活”为背景巧妙点示为何改“春季植树”为“寒冬植树”。文章由此层层展开,写得巧妙而深入。
3.信息量大,报道深刻而周全。由于解释性报道着眼于寻找“背后”的内容。因而,它关涉的范围、深度都要大得多。例如《肯德基吃什么?》一篇,除交代了肯德基国际公司在全世界各地开设的7700多个炸鸡快餐厅中,中国北京前门餐厅的销售额1988年居世界各分店之冠信息外,大量篇幅用来解释中国消费者热于此道的原因,由“吃鸡”、“吃。陕”’、“吃‘派”’、“吃‘名’”、“吃文化”等角度一一解剖,交给我们全方位的思考角度及多种材料,思维空间变大,信息的势态亦同样浩大。
解释性报道信息量大也体现在它的任意组合上,除了基本的新闻事实外,这种报道还含多姿多态的场景、对话、轶事、描述乃至种种“非观点”的结论。
同时,信息量的丰硕也体现在“新闻不仅仅是那些以5w—H为核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某种思潮、倾向、心理状态在解释性报道中都属新闻范畴。”
当然,它们的表现远不止这些,例如,一般情况下,它的篇幅也因之变长。
4.题材多为“软新闻”。解释性报道不大长于报告硬时间性的新闻,它更宜于反映诸如中国饮食结构之变化、国际关系的改善或恶化、国内住房之新趋势、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在西方,它广涉“法国总统竞选的估计”、“美国外交上的混乱”、“布鲁塞尔的化学污染”等方面。
5.由“明天”角度来展开和解释新闻,进行展望。美国报人罗斯科·德拉蒙德指出,解释性报道就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例如:
乌干达再次陷于混乱之中。戈弗雷·比奈萨总统同军队间的激烈的权力之争是这次****的原因。
一些分析家认为,双方较量的结果可能在这个多事的东非国家引起一次军事政变,或导致一场内战。
6.解释性报道写作上多用边叙边议法。例如在《印度发生毒气事件有某种必然性》一文中,、记者就以简单的手法完成了对这一特色的体现:“在印度博帕尔发生灾难之后,不管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化学工业如何申明自己是无罪的,但许多环境问题专家认为,这种灾难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当然,也可以是许多其他手法的综合运用。
二、科学地写作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危险的体裁,因此,正如美国名记者索尔·佩特所说的“优秀的写作在完成以前,总应有一种律己的意识”。我们认为,正是这种严明的自觉思维与把握,再加上自由奔放的发挥,才是成功的两大支柱。
思考是艰苦的事业,科学地完成一切也不易,我们应由下列方面替自己找寻成功之路径。
1.充分与艺术地使用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是解释性报道中的极为关键的“语言”,正是它支持了全篇的思路。
例如,《他做梦都想得到一个儿子》一稿,正是由下列材料支持着新闻的论理挖掘:
中国的传统是儿子比女儿宝贵,这是因为儿子要赡养年迈的双亲,还负有传宗接代的重任。
尽管妇女组织和计划生育工作者做了大量宣传,但是,重男轻女的偏见仍没有完全消除。
本星期三,《北京日报》发表了一个农村生产队长和一个刚生过孩子的妇女的对话。
生产队长:“你生了胖小子,还是个‘半边天’(出自鼓吹男女平等的口号:妇女能顶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