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你应当问是生了个七分还是生了个十分。你们男人干多干少一天都挣十分,我们妇女干得再多,一天顶多只能挣七分!”(《西方新闻作品选读》)
它替记者艺术又科学地解释了公社书记为什么做梦都想有个男孩,而另一个妇女为此犯了拐卖人口罪这一新闻事实,并由此透入中国文化的深层内里去。
但背景材料的运用,必须注意:对主题展示的价值;②与主题的一致逻辑性。
2.用好对比手法
大量运用比较,是解释性报道写作中令人惹眼的手法。它由“一物两面对比”的纵向对比和“多物左右对比”的横向对比两种具体表现组成。
它们一是由历史进程挖掘单一事件的“推进”意义,一是由广阔的空间横移展示事件的价值。下面两个例子能说明这一切:
阿富汗今日的优势与两个月前大不相同了,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事实。
两个月前,人们似乎有一个合乎逻辑的猜想,即莫斯科只会在短时间内屯兵于阿富汗。
而现在呢?十分明显,苏联军队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撤离阿富汗。它们被牵制在阿富汗的山谷中,激战不时发生。
勃列日涅夫对西德的访问,就像当年尼克松的北京之行,是那样地富有戏剧性,那样一个180度大转变……
3.充分的读者意识
要写好解释性报道,必须了解角度、背景材料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一切,又都来自于受者一方的“压力”。因此,写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到他的读者的存在样式,由他们的期望引导与组织一切。那些堪称专业经典或者失败例证的制作及其行动能说明一切,例如:
钢材再次提价,对人们的费用支出将有何影响?
阿姆科钢铁公司的核算结果表明,容水量30加仑的加热器将涨价21%。该公司还估计:
家用煤气炉的价格将上涨32%;洗衣机上涨23%;洗碟机提价16%;电冰箱涨价28%……
……新的钢价将从星期三开始实行。
直接由消费者角度写起,必能引人寻思,耐人追寻。
读者意识的另一方面是写通写透,语言通俗。
4.写好每一部分
“好的写作在开头时要自由奔放,要有活动的余地,要有发展空间,要有发现事物本质的意愿。”这句话同样适于解释性报道。
例如《马科斯执政20年》的开头:“30个月以前,有人射出了一颗子弹,杀死了一个菲律宾人,今天这颗子弹又打倒了另一个人。”
它们“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允诺,预告好戏还在后头”。②也像是“手电筒,照亮通篇报道”。
而材料的搭配,同样重要。例如《满天狂暴》一文的技巧,它以记叙手法,周而复始地高潮——低潮——高潮一一低潮……运动永远在进行,而魅力在不断聚拢又爆发。
简洁,也是一种律求。然而,它不是压缩的结果,而是体悟的结果,它是至上的标志。
这种种要求都必须与认真的调研结合在一起,有人说得好:“新闻报道比作一座冰山。水上的百分之十是读者看到的东西。
水下的百分之九十是调查研究的结果和记者本人用来充实这篇报道的知识。”③
第三节 预测性报道的写作
预测未来的趋势本来就是人类的兴趣,在这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更是备受青睐。新闻工作者天然地要承担这一使命,预测性报道以它独绝的社会学姿态蔚然发展。
一、深入认知
预测是一种前瞻性活动,一种在系统世界里考验心智、情报的人类行为。依着美国预测专家威廉·格·沙利文等人的见解,这种人类行为是“指对不确定或不知道的事件作出叙述。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事件都是未来事件”。由此,我们认定:预测性新闻正是依据现在或过去的事实,对事物或事态前景所作的报道,它关涉有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变化趋势、发展前景等方面。它区别于单纯着眼于现实的普通新闻,区别于解释过去事情来龙去脉的解释性新闻,区别于诸如新新闻主义等开掘理念空间的新闻,它所着眼的,恰恰是一种未来,故此,在日本社会,它又被称为“观测新闻”。
预测新闻具备如下特征:
1.前瞻性。它总是在迷乱的世界上给人们以未来发展可能性的报告,从而指导人类行为。就此而言,它充分执行着探访命运的神圣使命。例如《哪四个队将进人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就是典型示范。
2.符合规律性。预测性新闻当然要建立在对过去、现在情报掌握的基础上,并以宏观视野系统推论、分析,而后得出符合发展规律性的科学结论。例如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在《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一作中,斯诺科学地处理了他所掌握的一系列材料,经过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系统研究,大胆地预言:“中国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可能会暂时退却,可能会暂时看起来奄奄一息,可能为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甚至可能会在一个时期内默默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是,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它最终将会获得胜利。”②不要忘记斯诺自1928年来中国之后的冷静观察,不要忘记斯诺去延安之前对北中国一片灰暗的冷调描述,当然,更应当注意到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乐观自信的姿态,它们均是科学预测的最佳佐证。
3.分析性。任何预测都应是一种分析、论证之后的结果,因而必然会给我们确切的说服力、可信度。
4.不确定性。既然是预测、前瞻性行为,必然因找寻其规律而放轻偶然的观照。于是乎,这里必有风险,必有误差。这正是预测性报道的艰难性,也是它的诗性特征。
预测性新闻所及领域广阔无界,例如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天气状态等,均可为其所照拂。
二、写作要求与技巧
成熟的采写者所能给人类的启示是多样的,举其要者言之则有:
1.俯瞰全局。预测性新闻不仅要求记者掌握大量的信息情报,而且要求记者能站在全面、整体角度对之做全方位的、先锋性的判断。任何预测都与历史有关系,与横向侧面有关系,因此,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显然十分必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新闻学者原寿雄说道:“对于打算成为历史记录者的新闻记者,历史意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这当然指涉的是一种纵横八荒的大人生、大历史眼光。
2.认真对待。周密地调研、分析是不可忽视的。除此而外,选择权威人士、权威机构的预测往往是可取的方法。例如英国《每日电讯报》1987年12月1日曾报道,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皇家学会会长乔治·波特教授预测,由于英国政府故意轻视科学研究,英国注定将加入“第三世界科学”行列。因为预测结果者的身份特殊,享有一定的社会信誉,因而其报道可信性强。
3.重视“三度反复”。这里强调的是标题、导语、主体间的互相配合、呼应。标题类于广告之作用,点示信息,并规范基调、主题;导语展开标题,使叙事丰润圆满;主体则呈示细节,回应整体主题。如此一来,整体叙述中处处要害,每每呼应,充分发挥着各个元素的作用并使之拢归于主题。本书前引《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警告说,英国将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即是一篇成功之作,较好地体现了“三度反复”的特点。
4.提供充分理由,点明出处。这不唯是增强可信的手段,亦是行文之需要。
5.锤炼用语,讲求精构。语言的流利、通俗是新闻写作中的普遍要求,自然适应于此;至于结构上的考究,也是基于有效传播而为的。
下面这篇预测性报道在各方面都较典型。
哪四个队将进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
许基仁曲北林
在分组赛中迭爆冷门、连挫强队的丹麦足球队今天却在一个大冷门中成了失败者,在另一场比赛中,欧洲强队英格兰队以3:0轻取南美巴拉圭队,在八强之中也占了一席。
至此,进入1/4决赛的8支球队已经产生,按比赛的顺序排定为:巴西队和法国队;联邦德国队和墨西哥队;西班牙队和比利时队以及阿根廷队和英格兰队。
争夺前8名的8场比赛,远比分组预赛的大部分比赛来得精彩,双方队员场上斗技斗勇,教练场下比智比谋。巴西队、阿根廷队和墨西哥队实力在对手之上,以“技”取胜;英格兰队身高体壮,以“勇”取胜;法国队和联邦德国队实力不如对手,却能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可谓以“谋”取胜;而西班牙队和比利时队则以“智”取胜。
苏联队和丹麦队的失败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两个队在分组赛中,无坚不摧的攻击力使球迷看得如痴如醉。但是他们锋芒太露,既损耗了自己的体力,又暴露了攻强于守的弱点,最后是自己竖起了“靶子”被别人打中。
那么哪4个队能再过一关?
最难预测的是法国队和巴西队的恶战,无论哪一个队能涉过险关,那么它离冠军宝座只有一步之遥了。法国队在淘汰意大利队的一役中显得极为成熟:中场的强大,和普拉蒂尼的任意球不必多说,就是过去并不突出的后卫线也令人耳目一新;队员的盯人防守和相互补位到了完美的地步;前锋前卫浑然一体,犹如六把尖刀插向对手的致命处。
巴西队在对波兰队一役中唤回了失落已久的“艺术足球”。前锋队员单兵作战能力很强,后防之稳固也非上届杯赛时所能比拟,迄今一球未失。这两队极有可能打成平局,随后靠罚点球碰运气决出胜负。硬要作出预测,胜票将握在法国队手中。
联邦德国整体实力强于墨西哥队,但在气候环境、竞技状态、临战士气这三方面却不如东道主。联邦德国队小胜墨西哥队应是正常的结果,但也难免有“强龙”败给“地头蛇”之虞。
西班牙队取胜比利时队把握较大。它胜丹麦队进五球失一球,而比利时队虽然上一仗力克苏联队,但有两球有越位之嫌,自己也被对手三破大门。
英格兰队看来不是阿根廷队的对手,其长传冲吊常常劳而无功,短传配合更是“班门弄斧”,阿根廷队再晋一级希望极大。
(新华社北京1986年6月19日电)
第四节 精确新闻报道的写作
精确新闻报道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反映了现代新闻写作的一种趋势。我们应当慎重对待这一报道形式,并使之日趋成熟。
一、认识精确新闻报道
“侧重采用抽样检测、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社会现象进行精密的分析、加工,使公众从一般事件中看出其潜在的意义”(菲利普·迈耶语)的报道形式就是所谓的精确性新闻。
这种报道方式最先产生于美国,首次尝试发生于1924年总统选举前,当时的《宾夕法尼亚人报》记者调查了选民对四位候选人的态度并于7月24日公布结果。1932年乔治·盖洛普等发明“随机选样技巧”方法,使此种形式如虎添翼。60年代是精确新闻真正诞生期。1967年底特律市震撼人心的黑人抗议风暴使精确新闻报道巧遇良机,《底特律自由报》记者菲利普·迈耶和另外两位社会科学家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冲突地区抽取437名黑人进行个别访问,向每位被访问者提出相同的40来个问题,从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到他们对这次冲突所持的态度、行为,并且将其回答记录下来。然后以电脑处理这些资料,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出黑人上街抗议的原因。此次行动使他们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也使精确新闻受到关注。1968年到1972年的两次总统选举,是精确新闻报道的转折点。各大新闻媒介普遍展开民意调查,至70年代末,超过1/3的日报做过至少一次的精确报道。
1973年实在太重要了。此时已担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的菲利普·迈耶出版了《精确新闻学——一一种用社会科学报道的理论》一书,详尽介绍了精确新闻报道的调查方法、统计技术、写作要求等。到80年代末,精确新闻学渗透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意识里,日渐繁茂。
在中国,精确新闻报道形成于80年代初,最早的实践始于1983年1月29日英文版《中国日报》,刊载的是首次中国北京市受众调查的结果。1996年1月3日,《北京青年报》率先在其“公众调查”专版上,将其《1995年,北京人你过得还好吗?》的公众调查冠以“精确新闻”名号,拉开中国媒介科学、规范的精确新闻报道之序幕;1997年8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推出《每周调查》节目,以“居民投资面面观”首开我国电视媒体科学、规范精确新闻报道之先河。精确新闻报道如此受欢迎,原因在于它更能给人准确、科学的信息,更能科学、可靠地解释和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更能弥补传统报道方法之不足。“精确”一词在这里的含义指数学语言,因此,它的魅力已为世人所接受并激赏。然而,精确新闻报道却永远不是万能的。因为人性的复杂,因为社会生活天然的“浑浊”特色,所以,苛求是坚决拒斥的。例如,复杂的政治、经济、精神现象就很难用抽样方法简单完成;例如,由于花费时间相当长,精确新闻具有时效性差的特点,因而不适于报告突发事件。
二、精确新闻操作方法
1.精确新闻的写作通常分为四个步骤:
确立论题。选取有现实意义的、能引起人们广泛兴趣的社会热点、难点进行有效采写。
②定量调查。确定调查区域、对象、调查方法,设计有效问卷,做实地调查。
③整理分析。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进行详细分类、归纳,并对所有数据做出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