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15959700000017

第17章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唐代汉藏友好关系

唐朝初年,在西藏高原上,出现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吐蕃。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他们原来是汉朝羌族的一支,后来逐步西迁,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渐渐发展起来。到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从分裂逐渐统一,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正在这个时期,吐蕃出现一位民族英雄——松赞干布,他实行民族友好政策,和唐朝建立了亲密关系。

松赞干布雕像 大业元年(605),松赞干布生于西藏高原的泽当(拉萨东南)。他13岁那年,吐蕃苏毗王族的残部大搞分裂,爆发了叛乱。在他西部的另一部落羊同,又从外部进攻,一时吐蕃处于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

年轻的松赞干布担负起平定叛乱和反击侵略的任务。在吐蕃旧部尚囊白乌苏和率弄刻尔的协助之下,平定了内乱,使吐蕃重新统一。松赞干布没收了私有土地和犯罪大臣的土地,创立国有王田制度,使用奴隶耕种。奴隶劳动按户计算,每户分给土地,然后向国家纳税服役。在政治方面,松赞干布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过去,吐蕃赞普统治13个小王。他们下面,又分别管辖25个家臣。他们各有一个堡塞,相互之间并无统属关系,只和国王具有松懈的联盟,三年会盟一次。松赞干布把全国划分为8个大区,每个区叫“如”,每“如”又分为若干千户所,实行全民(自由民)皆兵。军事和民政分别管辖。每“如”设元帅、副将、判官各1人,各“如”具有自己不同毛色的“如马”和不同图案、不同彩色的“如旗”。千户所管理军事的官名为“东本”(千户长),管理民政的官是“德巴”。八如以上又设兵马都元帅和兵马副都元帅,他们的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千户长归吏部尚书统领。正宰相权力较大,既掌军权又管民政,总揽内外一切国政,最后由国王裁决。国王和官员每年盟会一次,国王要求这些官员尽忠职守,盟会时检阅军队,调查户门。松赞干布新建的制度和政策,巩固了吐蕃内部的统一。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组织部众,反击羊同的入侵。羊同的首领是里格奈舒,曾一度被松赞干布征服,但不久又来进犯,扩大其占领区。显庆三年(658),吐蕃彻底打败了羊同,把他们最善战的部落迁到吐蕃的东部,在羊同建立比较巩固的统治。从此以后,吐蕃的西部边境扩大到冈底斯山,与克什米尔为邻。

在吐蕃的北部,由于唐朝打败了突厥和吐谷浑,过去被突厥吐谷浑统治的党项、多弥、白兰、舂桑、迷桑等部,都向松赞干布称臣纳贡。吐蕃的领土扩充到现在的甘肃西部、青海南部及新疆的一部分。吐蕃与唐朝和天竺直接接触,两国对吐蕃都有重要影响。

因为吐蕃和羊同不断发生战争,促使松赞干布和唐保持和平亲睦的关系。松赞干布为了与唐朝建立亲密的关系,贞观八年 (634),派使臣到达长安,从此汉藏两族关系发展到新阶段。

7年以后,松赞干布派禄东赞(藏文史书名“伦噶尔”)来唐。他从逻些(今拉萨)出发,经过数千里的草原,到了唐朝首都,献给唐太宗大量黄金珠宝,代替松赞干布求婚。唐太宗以汉藏友谊为重,答应把宗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特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入藏。

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以后,引起了吐蕃人民莫大的喜悦和兴趣。为了减少公主在旅途中的艰苦,他们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船只、食物和饮水,以表示对公主的热烈欢迎。吐蕃王松赞干布亲自率领大队侍从和护卫人员,从逻些(今拉萨)起程到青海去迎接。

唐太宗为文成公主一行预先在青海南部的河源修了一所负责接待的离宫,经过的地方都有官民迎送。一个多月后,公主到达河源,在河源附近的柏海,会见了前来迎接的松赞干布。当时松赞干布以唐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见了前来送行的江夏王李道宗,对唐太宗表示感谢,并请李道宗代向太宗问好。松赞干布陪文成公主到了逻些。

他们从北门进了逻些城,乐队奏着歌曲,经过热闹的八角街,附近的居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从帐篷里跑出来,争着去看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原来住在帐篷里,为了和文成公主结婚,在逻些专门建筑了一座华丽的王宫,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在这座王宫里,他和文成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现在布达拉宫还保存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结婚时洞房的遗迹。

文成公主进藏,是吐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多少年来留下很多传说。在传说里,她简直变成了神仙。这不仅是由于唐太宗把那善良多才美丽的公主嫁给吐蕃王是一件光荣的值得纪念的大事,更重要的是公主进藏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给吐蕃人民带来了切身利益。

在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的道上,吐蕃人民把很多地名与文成公主都联系起来。例如,青海有一座日月山,是现在青藏公路必经之处。据说1300年前,当文成公主到达这儿时,她感到过了这座山,又是一重天,远离家乡的愁思未免触景而生。唐太宗为了宽慰她,特地用黄金铸造了日月的模型各一个,远道送来,叫她带在身边,以免悬念。从此这座山就命名为日月山了。现在山上仍然有一座碑,碑上刻的“日月山”三个大字还隐约可见。

青海还有一条倒淌河,这条河从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从这条河开始,要弃轿骑马,进入草原。她感到从此和家乡的距离一天比一天远了,不禁痛哭失声。公主这一哭感动了天地,结果使这里发生“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现象。据说倒淌河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文成公主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成公主到达吐蕃,不仅带去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而且带去了工艺品、药材、茶叶及各种书籍。

在文成公主以前,吐蕃已经有了农业,但经营粗略。他们只用石头围住一大块地,在里面耕耘,还不会整地,也不知保持水土。唐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后,出现小块农田,学会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

吐蕃的手工业,很大部分是唐朝汉族工匠直接帮助建立的,如酿酒、造纸、造墨、缫丝、安装碾硙等都是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侍女,曾协助吐蕃的妇女改进纺织技术。特别是在染色和图案设计上,给吐蕃提供了很多改进,使吐蕃的氆氇成为有特色的纺织品。

过去吐蕃人都住帐篷,文成公主进藏后,上层人物都改住房屋。在衣着方面,吐蕃人穿的是毡裘,又笨又重。双方和亲以后,一部分人开始用绫罗绸缎。同时,用唐式石磨加工谷物,不仅省工,而且减少损耗,从而改善了人民生活。

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事都用绳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表示。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他指令桑扎布去研究,后来造出30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松赞干布认真学习新文字,并把这些字刻在宫殿的石崖上,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吐蕃文翻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吐蕃自己没有正式可靠的历法,以麦熟的三月为一年之始。文成公主把天文历法带到逻些,吐蕃开始用唐朝的农历,依十二属相和六十甲子计算时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正因为文成公主对吐蕃人民生活有着伟大贡献,所以流传不少颂扬公主的诗歌,其中一首歌的歌词大意这样说: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

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这首诗虽然不免有文字上的夸张,但绝不是毫无根据。可以肯定,从文成公主到吐蕃以后,汉族地区的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必然源源运到西藏高原。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也跟着传入吐蕃,促进他们的经济文化发展。

由于唐与吐蕃经济文化发生了密切关系,必然导致双方政治上的联合。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婚以后,对唐太宗称臣。当唐太宗征高丽回到长安以后,他派大臣禄东赞到京致贺,并送来金鹅一支,高七尺,可盛酒三斛。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派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出使天竺,在途中遇到中天竺的阿罗那顺发兵劫掠,玄策派人向松赞干布借兵。他立即发兵1 200人,又调尼婆罗兵7 000人助战,平定了叛乱,使王玄策得以到达天竺,对加强中印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松赞干布到长安吊丧,并献金银珠宝15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并赐物二千段。松赞干布给唐宰相长孙无忌写信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愿勒兵共讨之。”这反映了松赞干布非常珍视与唐朝的友谊,把保卫大唐的安全作为人臣应尽的职责。唐高宗很嘉许他,并且从“西海郡王”又升为“宾王”。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逝世,其孙芒松芒赞继位赞普,遣使到长安报丧,唐高宗派右武卫将军鲜于匡济前往吊唁。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又活了30年,继续致力于唐与吐蕃友好团结的伟大事业。

唐中宗时期,吐蕃王尺带丹珠的祖母为孙子向唐政府求婚,中宗以金城公主嫁给尺带丹珠。景云元年(710),金城公主赴藏,带去数千匹绫罗绸缎,以及大批手工业品和龟兹音乐。后来吐蕃王又派人到长安,取《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