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15959700000020

第20章 武则天的统治(下)

武则天取得政权后,诛杀唐宗室贵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发展。光宅元年(684)冬天,政治野心家徐敬业利用宗室贵戚的不满,在扬州组织叛乱。徐敬业是徐茂公(即李勣)之孙,初依门荫当官,由于他作恶多端,从眉州刺史左迁为柳州司马。他的同伙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周至令徐敬猷、监察御史魏思温等,都是被贬的失意官僚, 对朝廷怨恨。这些人纠集起来在扬州组织叛军,以匡复唐室为名,反对以武则天为首的中央政府,企图取而代之。这年冬天,监察御史薛仲璋和魏思温伪造朝廷旨意和情报,诡称:“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命徐敬业奉圣旨讨伐。徐敬业杀了扬州长史陈敬之,砸开扬州的府库,取出兵器财帛,然后把扬州一带的囚徒和工匠武则天及流民组织起来夺取了扬州。他们煽动欺骗群众说:“章怀太子现已到达扬州,他命令我们保卫大唐天下,打倒武则天。将来我们占领神都后,一定论功行赏,凡是参加我们匡复军的, 都可以升官发财。”在徐敬业的煽动和恐吓下,一时参加叛军的有十万之众。叛军设立了匡复府、扬州大都督府,徐敬业自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

匡复府成立以后,下一步怎样行动,几个头子看法不一致。当时军师魏思温说:“从当前形势看,应先行北上,直奔神都。这样,山东豪杰在我们进军途中可能望风响应,天下垂手可得”。行军司马薛仲璋却认为:金陵是六朝故都,北有长江天险,南是鱼米之乡。首先应当南渡长江,占领常、润(今江苏镇江),作为称霸的基地,然后北伐中原。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此乃万全之计。徐敬业同意薛仲璋的主张。于是,他派左史唐之奇守扬州,自己率主力军南渡长江,夺取常、润。又派徐敬猷北上,攻占淮阴(今江苏淮安)。叛军进攻润州时遭到润州刺史李思文的反抗,曲阿县令尹元贞也领兵来保润州,经过激烈战斗,叛军终于占了润州。

正当叛军头子们得意忘形的时候,武则天临危不惧,当机立断,派遣左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侍御史魏元忠,率讨逆军30万众,日夜兼程开赴江淮前线。讨叛军总部临时设在泗州(今安徽盱眙对岸)。受叛军迫害的难民纷纷投奔淮北。徐敬业听说讨逆军前来,急忙从润州带主力部队回到扬州一带,暂屯下阿溪。另一支叛军在徐敬猷指挥下占领淮阴,别将韦超则屯兵都梁山(今盱眙县南)。

支度使薛克扬建议先打都梁,他说:都梁地形虽险,但叛军人数不多,假若我们集中兵力进攻,一举可以获胜。

行军司马罗艺认为:“叛军老巢本在扬州,我看最好间道直奔长江北岸,先打扬州,活捉叛军头子,到那时候树倒猢狲散,必获全胜。”

侍御史魏元忠不同意罗艺的看法。他认为:淮阴方面叛军力量配备最弱,士兵多乌合之众,主将徐敬猷,又是赌徒,不晓军事,如果我军集中力量先打淮阴,定能旗开得胜。等淮阴兵败的消息传到扬州,徐敬业再想救援已经来不及了。指出弃弱不打,而先攻扬州,不是良策。

李孝逸同意魏元忠的意见,决定先打淮阴。

战争一开始,叛将韦超星夜逃窜,都梁山方面不战自溃。淮阴方面,由于赌徒徐敬猷指挥,叛军节节败退,讨逆军顺利地夺取了淮阴等地。

大将军李孝逸乘淮阴大捷之机,率兵沿运河南下。在进攻江都下河溪时,战斗非常激烈。唐后军总管苏孝祥,乘黑夜率领五千人,乘小舟渡溪打击叛军,遭叛军伏击,讨伐军伤亡很大,苏孝祥当场牺牲,士卒溺死者两三千人。左豹韬卫果毅成三朗被俘以后,叛军对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劝他投降。成三朗痛骂叛军,坚贞不屈,终于慷慨就义。

大将军李孝逸亲自督军上阵,但初战不利。侍御史魏元忠建议:“风顺荻乾,应当以火攻之。”叛军作战日久,士卒疲惫,纪律废弛。李孝逸因风纵火,大败叛军,斩首7 000余人,在溪中溺死者不可胜计。

叛军头子徐敬业带着妻子财帛逃往润州,准备流窜海岛。李孝逸分兵追击。徐敬业逃到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一带,被其部将王那相斩首。王那相又杀了徐敬猷、骆宾王,拿着3个叛乱头子的脑袋投降李孝逸。徐敬业的余党魏思温、唐之奇也相继归案,传首神都。

徐敬业策划的叛乱,历时50余天,即被讨伐军平定。全国重新统一。

对于西域的安全问题,武则天也是比较重视的。从7世纪开始,吐蕃奴隶主贵族逐渐强大起来。咸亨元年(670),薛仁贵军在大非川覆没,西域四镇被吐蕃占领。长寿元年(692),王孝杰率兵大破吐蕃军,夺回了四镇,然后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屯兵镇守。当时朝廷内部对保卫四镇问题有两种看法,宰相狄仁杰认为西域地处边塞,多硗确之地,得到这块土地不能耕织,得其人不能增税。而且国家连年出师,所费甚广,“调发日加,百姓虚弊”,“费用不支,有损无益”。另一方面,由于人民负担繁重,“相率为盗”。如果大乱爆发,国家前途不堪设想。为此,他主张放弃安西四镇,用全力维护中原。右史崔融主张维护西域,他说:“高宗时主管官员玩忽职守,未能坚守四镇,吐蕃因而强大,从焉耆而长驱东来,经高昌、车师、常乐, 过莫贺延碛,就兵临敦煌。现在王孝杰一战收复四镇,怎能弃而不要?如果四镇失守,吐蕃一定占领西域,住在西域南部的群羌,势必投降吐蕃,吐蕃如果与群羌结合,河西四郡必受威胁。而莫贺延碛宽2 000里,没有水草,如果吐蕃控制了沙碛,我军便无法通行。这样一来,伊州、西州、北庭、安西将全部失守。”武则天接受了崔融的意见。武则天的决策对保卫西域、促进中外贸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万岁通天元年(696),吐蕃乘武则天反击契丹的时机,以和亲为名,企图诱使武则天放弃安西四镇,并要求分给突厥十姓的土地。武则天派颇有远见的郭元振出使吐蕃,郭元振回到神都以后,向武则天建议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武则天采纳郭元振的正确意见,吐蕃奴隶主贵族的阴谋未能得逞。后来虽然失掉碎叶,其他三镇一直掌握在唐政府手中。武则天在处理西域问题上,是具有一定功绩的。

以上是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此外,在她执政时期,还有一些弊政。首先,武则天用人较滥,主要是重用武氏家族, 如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武攸绪、武攸宁、武攸暨等。这些人不学无术、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却长期担任宰相、尚书、总管等要职,影响极坏。

武则天的面首也是她依靠的力量之一,如大流氓薛怀义,从得到武则天的宠爱以后,立刻飞黄腾达。他曾四次担任行军大总管,掌握数十万武装,多次战败,却被武则天重用10年之久。

张昌宗、张易之进宫以后,立即任散骑常侍等清要官职,威权甚大。其弟张昌仪,本来是不学无术的人,却担任了洛阳令,“请托无不从”。久视元年(700)五月,张昌仪受薛姓金50两,让吏部侍郎张锡安排官职。后来张锡把薛姓名单丢失,“锡失其状,以问昌仪,昌仪骂曰:‘不了事人,我亦不记,但薛姓者即与之。’”于是张锡把60多名姓薛的官员候补者都委任正式官职(《通鉴》卷二百七)。

其次,武则天晚年穷奢极欲。她迷信佛教,建筑兴泰宫等,“功费甚广,百姓苦之。”作明堂,“凡役数万人”;又作天堂,“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内,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 (《通鉴》卷二百七)。又作天枢, “买铜铁不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第三,武则天称帝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当时阶级斗争最普通的形式是逃亡。一种是逃赋役,即所谓“偷避徭役”;一种是逃兵役,即所谓“违背军镇”;另一种是逃荒, 即所谓“因缘逐粮”。实际上都是广大农民反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阶级斗争。发生逃亡的严重地区:一是河北地区,当时和突厥、契丹的战争,此处农民受害最深。二是山东,特别是青、徐、曹、汴等州。至于三辅之间,江淮以南,也因征求不息,顷遭荒馑,农民大量逃亡。

农民广泛开展逃亡斗争,使统治集团非常忧虑和恐惧。宰相韦嗣立说:“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租调既减, 国用不足,理人之急,尤切于兹” (《旧唐书》卷八八《韦嗣立传》)。因此武则天立即派遣使臣“括天下亡户”,规定: “其有诸州人,或先缘饥岁,流宕忘归”者, “并限百日内首尽,任于神都及畿内、怀、汴、许、汝等州附贯” (《全唐文》卷九五、武皇后《置鸣鸿宜鼎稷等州制》)。为了招诱逃户归业,还规定免除一二年租赋。

逃亡者越来越多,必然发展成武装暴动。狄仁杰指出: “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弘道元年(683),绥州白铁余起义,攻陷绥德大斌县。在剑南道,出现三万逃户暴动,他们活动于果、蓬、遂、渠四州之地, “结为光火大贼,依凭林险,巢穴其中。若以甲兵捕之,则鸟散山谷,如州县怠慢,则劫杀公行。”“攻城劫县,徒众日多”(《陈子昂集》卷八)。

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从总的情况看来,还不是斗争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