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15959700000024

第24章 曲辕犁和含嘉仓——农业的发展

唐朝前期,由于社会比较安定,封建剥削相对减轻,农民多少占有一些土地,从而使当时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

首先,唐代改进了生产工具。唐朝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发明了曲辕犁。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我国最早的犁是用二牛抬杠,经过二牛三人耦犁,曲辕犁示意图又发明了比较轻便的二牛一人犁和一牛双辕犁。到了唐朝,才发明曲辕犁,从此使我国的耕犁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並且开始定型化。

曲辕犁是由犁、犁壁、犁底、压、犁箭、犁辕、犁稍、犁评、犁建、犁槃等十几个部件组成。曲辕犁的特点是结构完善,轻便灵活,能够调节深浅,只用一牛牵引,是我国古代进步的耕犁。首先,这种犁增加了犁底,改进了犁。唐朝以前的犁没有单独犁底,最早的犁底原来是犁稍的一部分,它和犁稍基本上是处在一条直线上,或者具有一定的弧度,下端安有犁铧。但是,唐朝曲辕犁的犁底是单独的,底长四尺,宽四寸。这种长犁底落地平稳,深浅固定,不容易左右摇摆,有助于装备犁箭和犁评设备,人扶犁也比较省力。

犁又名犁铧、犁冠、犁头。考古发现的唐朝犁铧种类多,分工细。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种以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的铁犁铧为代表,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一种是以山西天镇聂家沟出土的铁铧为代表,舌刃、铧身较长、后部内凹、长大于宽;此外,在山东莒县还出土一种三角形犁铧,尖锋、体小、长。《耒耜经》说,江东犁铧长一尺四寸,宽六寸,无疑是等腰三角形。可见唐朝的犁普遍趋向窄小锋利,这种犁铧入土以后阻力小,耕得深,证明了唐朝犁铧已有很大改进。

曲辕犁的另一优点是调节犁铧入土深浅的规格化。在唐朝以前,控制耕地深浅的方法是用犁箭,不用犁评。在这种情况之下,犁辕以上部分的犁箭,从上到下穿凿两三个孔,当犁建插入偏上的孔里,犁箭下降,使犁铧入土深;当犁建插入偏下的孔里,犁箭上升,犁铧入土也浅。

不仅如此,曲辕犁调节深浅的设备也前进了一步。具体地说,就是犁评规格化,它能进能退有深有浅。另一方面,以犁评调节深浅,比单纯使用犁箭优越得多。从陆龟蒙的《耒耜经》的内容看来,耕地的深度是由犁箭的长度决定的,犁箭的长度是被犁评支配的,而犁评又是套在犁箭上的,下有犁辕相依,上有犁键管制。犁箭、犁评和犁键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它们是互相制约的。犁评、犁箭与犁键的有关联系,只有到了唐朝才规格化。

第三,在唐朝以前,直辕犁的犁架比较大,笨重,需要强悍的畜力,甚至有的犁还需要较多的人力,例如二牛三人的耦犁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其次直辕犁转弯幅度大,占地多。以上这些缺点对于精耕细作、推广牛耕、尤其对水田耕作都有一定局限。唐朝农民把直辕改为曲辕以后,使犁辕的长度缩短,直辕前及牛肩,曲辕只及牛后的犁盘就行了;犁辕缩短以后,原始的很长的犁衡也被淘汰了,这样使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使曲辕犁具有轻便的特点。由于犁架的上述变化,也节省了畜力,只用一头牛牵引就行了,对于牛耕的推广非常有利。曲辕犁的出现,改变了古老笨重的二牛抬杠方式,出现了犁盘、耕索和曲轭等。这是我国耕犁一次重大的改革。

唐朝农民在犁耕以后,还使用爬(耙)和“砺”或“磟碡”去平治田地,用以爬除杂草、根、杂质。“砺”独用于水田,磟碡是水旱田兼用的工具,並且可以碾禾脱穗。唐朝由于使用曲辕犁和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再说灌溉工具。隋唐以前已有戽斗、辘轳、桔槔等工具,唐朝更普遍使用。此外,唐人又发明了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这种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的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轮的周围斜装上若干小木筒或小竹筒,安置在水边,转轮的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水流激动转轮,轮上的小筒就依次汲水到岸上的田里。这种水转筒车不但节省人力,而且不受涯岸之阻,能把低处的水引到山田,功效很大,是唐朝灌溉工具的一大进步。

唐朝农业发展的另一标志,是水利灌溉业的大发展。唐政府非常重视水利事业,中央政府设有水部郎中之职,管理全国灌溉及航运事务。又有都水监和都水使者,管理河渠的修理和具体灌溉事宜。唐朝的《水部式》,就是关于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事的法令。

唐朝建国以来,兴修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在河南道蔡州新息县(今河南息县)增修了隋朝的玉梁渠,灌田面积扩大到30多万亩。河北道蓟州三河县(今河北省三河县),有渠河堰与孤山陂,灌田30万亩。山南道李皋主持修复江陵县(今湖北江陵)的古堤,扩展良田50万亩。

宁夏平原的青铜峡,战国时开凿了秦渠,长达75公里,灌田18万亩。后来这一工程年久失修而逐渐废弛。到了唐朝,当地人民又进行了修竣工作,在旧渠的基础上扩建了唐徕渠。唐徕渠是从宁朔的大坝堡引水,流向东北,渠道基本上与黄河平行,中途并连贯湖泊,直达平罗的上堡闸。这条渠长达212公里,有支渠510条,可灌溉惠农、平罗、贺兰、银川、永宁、宁朔等县的60万亩农田。

在长江流域,李袭主持修筑扬州江都县(今江苏江都)的雷陂和句成塘,灌田八万多亩;韦损主持修复丹阳县练塘,周围80里,用以灌溉金坛、丹阳、延陵等地。剑南道开彭山县通济大堰,灌田16万亩。

在杭州,于西湖北面建石闸,用以控制水量,並在湖边筑堤拦水,提高水位,引水入官河为干渠,分别灌溉临湖一带农田十余万亩。

当然,诗与历史并不完全相同,这里不免有溢美的成分,但诗中形象地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的富足,还是合乎历史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