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15959700000060

第60章 传奇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至唐代为之一变”,这就是说,唐人已经有意识地把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这种小说在文学史上,通称“传奇”。小说在唐代达到成熟阶段主要是由三个因素促成的: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扩大了题材,促进了小说的创作。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城市的兴盛和人口激增。首都长安,人口百万,是世界最大的都市。扬州、成都、洛阳、广州等地,也是闻名全国的大都市。大城市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除了有贵族官僚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商人、手工业者和从事各种行业的市民,知识分子也活跃于城市以谋取官职。当时人们的社会活动范围更加广泛,社会生活的内容更加复杂。封建文人和市民生活的接触比较密切,见闻比较丰富。他们不满足只用散文诗歌去表现自己的思想生活,希望扩大题材,创造出反映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因此,当时便出现了大量小说。

其次,唐代的古文运动,改革了骈俪文体,丰富提高了散文技巧。因为小说要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需要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能力,古文运动恰好在这方面为它创造了适当的条件。因为古文运动的发展是在中唐以后,而当时正好是小说繁荣时期。从当时水平较高的传奇作品,便可以看出古文运动的影响。

另一方面,伴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社会上出现一种新风俗,就是“行卷”和“温卷”。当时应试的文人为了获得主考官的赏识,往往在考前送上自己的文章,叫做“行卷”,以后再送叫做“温卷”。在“行卷”和“温卷”时,经常利用小说。因为小说“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这种风气的盛行,能反过来刺激小说的发展。另外,佛道思想的盛行,佛经中的故事,也给传奇小说很大的启发。

唐朝小说流传到现在的不下数百篇,其中著名的专集有四十余种。

第一类是讽喻小说,作者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以达到讽喻的目的。例如沈既济的《枕中记》,刻画了卢生的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原来卢生是一个“尝志于学,富于游艺”,却在政治上失意的青年。卢生在做梦以前所追求的理想,是“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他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了道士吕翁,吕翁给他一个枕头,他在枕上入睡,当时主人正在煮黄粱饭。卢生在梦里先娶了名门崔氏女为妻,接着考中了进士,当官以后又建立战功,最后当上宰相,封燕国公。前后取得赐田、甲第、名马不可胜数。他的五个儿子都是朝官,卢生年逾八十,可谓“富贵寿考”了。他极享富贵荣华以后老死。这样,卢生在梦里满足了他在现实中所无法达到的愿望。卢生这个形象完全是当时文人追求荣华富贵声色享乐的典型。

作者在表现梦幻时,其特征是时间短促。卢生入梦时,主人正在做饭,他在梦中度过50多年,醒来时,“主人蒸黍未熟”,蒸一顿黄粱饭最多不过一小时。小说作者用几十分钟时间来映衬几十年的光阴,集中概括地描写了卢生最重要的生活环节,这就更加显示了作者的观点:人间的荣华富贵,不过如梦境一样,刹那而尽。这篇小说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封建文人来说,无疑是极其辛辣的讽刺。

第二类是侠义小说,是描写一些身怀绝技,具有神出鬼没的超人武艺的剑侠英雄人物。其中以袁郊的《红线传》和裴铡的《聂隐娘》最有代表性。《红线传》产生在至德二载(757)以后,当时唐政府命令安禄山手下的降将潞州节度使薛嵩和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互为姻娅,以为羁縻之计,不料田承嗣借养病为由,想吞并潞州,意思是要发动战争,这是当时藩镇为了扩大地盘经常发生的事。但是,人民群众却反对这种兼并战争,他们希望能有除暴安良的侠士出来消灭战争,《红线传》里那个侠女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潞州节度使薛嵩闻知田承嗣要合并他的土地以后,他“日夕忧闷,咄咄自语”。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女奴“红线”挺身而出为他效劳。“红线”自己有绝技,去时“倏忽不见”,“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落,惊而试闻,即红线矣!”这就是说,“红线”像飞一样地走了,回来却像一片树叶坠落那样轻,多么矫健敏捷呀!当她到田承嗣的住宅时,“闻外宅男止于房廊,酣声雷动。见中军士卒,步于庭庑,传呼风生”。在他的寝室里,“侍人四布,兵器森罗”,环境非常可怕,万一田承嗣醒来,发现红线,就有生命危险。但作者描写红线在这样的险境中,却能从容自若。当她到了田承嗣的卧室,拿走他床头下记出身甲子的金盆,不但田承嗣没有醒觉,他房里的卫士也未发觉。这样,在一个拥有千军万马戒备森严的魏博节度使住宅里,这个女子如入无人之境。作者并未多费笔墨去描写,就很突出“红线”超人的技艺和惊人的英雄形象了。其次,红线仅用三个时辰就走了七百余里,如果专用快马急递,还要用一天半的时间。相形之下,也就突出“红线”的飞行技艺的神奇了。“红线”这个人物的活动,说明薛嵩拥有一些技艺超凡的侠士,可以把田承嗣的生命随时置于死地,从而迫使田承嗣放弃吞并潞州的企图,促进情节向着和解的途径发展,突出了“红线”的作用。终于达到了“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存其性命,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的目的。作者的表现手法是非常精炼的,把“红线”的绝技有点神化了。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红线”这个英雄形象,以消弭统治阶级内战带来人民的苦难,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小说作者能够歌颂“红线”这个女奴,赞扬她以“一妇人,功亦不小”。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作者的思想是很可贵的。在这篇小说最后,描写“红线”功成身退,蔑视封建统治者对她的宠幸,反映了游侠“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本色。

第三类是爱情小说。如白行简的《李娃传》,描写士族子弟和妓女恋爱的故事。作者写荥阳公子郑生到长安考试,结识了名妓李娃,后来资财用尽,被鸨母与李娃设计抛弃,沦为殡仪馆唱挽歌的人。他父亲荥阳公任常州刺史,到首都述职,发现他儿子在街头唱挽歌,盛怒之下把郑生打个半死,弃之而去。郑生无家可归,沿街乞讨,被李娃发现。李娃不顾鸨母的反对,毅然把郑生领到家里,煞费苦心地使郑生恢复健康,重新参加考试,结果中了进士,当了官。特别可贵的是,李娃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爱情,她并不希望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当郑生要走马上任时,李娃对他说:“今之复子本躯,某不相负也。愿以残年,归养老姥。君当结媛鼎族,以奉蒸赏。中外婚媾,无自黩也。勉思自爱,从此去也。”在小说里,作者生动地表现出李娃的忠于爱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门阀制度对爱情的破坏,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另一篇著名小说是《霍小玉传》,写士族子弟李益和歌妓霍小玉的恋爱故事。作者对霍小玉的塑造特别成功,她善良纯真,刚烈倔强,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她知道和李益结婚是不可能的,她对李益并不抱过分的奢望。她仅仅说:“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自己削发为尼。李益当时很受感动,并表示回长安以后,一定与霍小玉结婚。但李益回乡以后,在他母亲主持之下,另娶名门小姐卢氏,把小玉抛弃了。霍小玉从李益走后,相思成疾,当她得知李益负约,自己已被遗弃时,愤恨欲绝。情节发展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了使主题深化,在霍小玉死前,又穿插一位豪侠少年出来打不平,尽力拉拢李益和霍小玉会面。他这种爱憎分明的仗义行为,加深了读者对霍小玉的同情,和对李益的憎恨。

这篇小说揭露了统治者玩弄女性的腐朽本质,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并通过霍小玉的形象热情歌颂了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敢于斗争的精神,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第四类是历史政治小说,例如陈鸿的《东城父老传》,通过斗鸡者贾昌父老的经历评论唐玄宗前后期的政治得失。玄宗前期实行政治改革,从而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这就是小说主人公所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天宝以后,由于唐玄宗纵情声色,生活腐化,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当权,朝政败坏,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小说的主人公是开元天宝四十年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情况。

皇甫枚的《三水小牍》中有一篇小说,题目叫《张直方》,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藩镇割据势力的专横残暴。独霸一方的节度使张直方,整天酗酒,任意杀戮奴仆,无恶不作。他的党徒王知古,一天夜间误入狐仙之宅,老狐仙原来想把狐女嫁给他,但当狐仙听说他是军阀张直方的同伙时,惊恐万状,连忙把他撵出去。作者对横行霸道的节度使,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唐三彩马并通过狐仙退婚,表现了人民对军阀的憎恨。

第五类是神话故事,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写落第书生柳毅,在去泾阳访友的途中,遇到受夫家虐待的洞庭龙女。他为了解除龙女的苦难,热情地为她到洞庭湖送信。龙女的叔父钱塘君得信以后,很快飞到泾阳,吃掉龙女的丈夫,救回龙女。钱塘君为了感谢他,威胁他和龙女结婚,柳毅为人光明磊落,坚决反对。他说:“我送信是为了救人,并无个人打算,假若和龙女结婚,就使自己成为‘杀其婿而纳其妻’的不义之人。”龙女听了,对他十分敬佩。后来洞庭君准备把龙女嫁给别人,龙女坚决不从。经过几番周折,龙女终于主动嫁给柳毅。小说使虐待龙女的泾阳君一家受到惩罚,让龙女自己择婿,宣扬了妇女婚姻自主,并对传统的封建思想作出有力的挑战。

唐朝传奇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大跃进。小说作者是有意识地进行创作,他们不仅对现实生活作了比较深入和细致的描绘,而且在语言、结构、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特别是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例如李娃和霍小玉同是妓女,但李娃的生活经验丰富,老于人情世故,她虽然爱慕郑生,但不为感情所左右。最初她把郑生当普通嫖客看待,后来决定与郑生结婚,为郑生的前途谋划,处处表现胸有成竹。霍小玉却是另外一种性格。她感情热烈,尽管知道由于社会地位悬殊不能与李益结合,但她不像李娃那样深谋远虑,只知执著而又单纯地把全部希望都倾注在李益身上。李娃注重实际,霍小玉却偏重理想。唐朝小说里出现了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的小说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唐朝小说另一特点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赋予仙、鬼、物、怪以人格化的智勇双全和柔情侠骨,塑造一批理想的英雄形象。在爱情婚姻方面,这些英雄个性解放,大胆地自由选择她们所爱的对象,体现了作者对于婚姻自由的向往,勇敢地冲击着封建门阀制度。因此,在传奇小说作者的笔下,天上地下无所不达,既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死生也不能把恋人隔离。南柯的梦境,具有神奇绝技的剑侠,离魂私奔的情女,死者再生,婚姻再世,仙女下凡,鬼魂不灭,狐魅有情等艺术构思,构成这些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朝传奇小说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它把我国小说从记述神怪的狭小天地,引向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歌颂伟大理想的广阔道路。唐朝小说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对五代以后的小说戏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龙女和霍小玉争取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成了后世小说、戏剧反复表现的主题。

其次,唐朝小说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渊源于元稹的《莺莺传》。高文秀的《郑元和风雪打瓦罐》和明朝的《绣襦记》,都取材于《李娃传》。清朝洪升的《长生殿》,取材于唐人的《长恨歌传》。至于“三言”“二拍”及《聊斋志异》等书,受唐朝小说的影响更是明显,这里就不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