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什么样的教育算成功
16496500000009

第9章 成功教育第一条(2)

但是,即使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重要,却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和提升,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

1.向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孩子毕竟还小,不能分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家长若只是给孩子定下清规戒律,孩子出于好奇或逆反的心理,会继续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因此家长要真正说服孩子,就应经常给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听故事、看电视以及让孩子亲眼见到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使孩子体验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向孩子提出一些简单的安全规则并讲清其原因,通过这些教育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限制是对自己的爱护,同时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使孩子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放手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困难,不要事无巨细,赶在孩子面前为他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例如:孩子在玩耍时说玩具拿不到了,此时家长不应马上帮助孩子将玩具拿到手,而应引导孩子首先自己想办法拿,既要让他们能拿到玩具,又要让孩子懂得在拿玩具时要怎样绕过障碍,加强自我保护。

3.训练孩子的体能,增强体质

平时,体弱孩子不爱活动,遇到危险情况反应慢,灵活性差,动作不协调,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而那些健壮顽皮的孩子遇到危险情况反应快,能采取自救办法,受伤害少。因此,家长平时要带领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孩子的体质。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安排、参加体育活动,这也无形中增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4.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法律教育

据有关权威机构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大的缺点就是胆小,遇事就怕,对“如何使自己不受伤害”的提问,大多数人回答是“不出门”“躲着点”。调查发现,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在法律方面的教育少得可怜。即使有一点儿,也只停留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学校纪律、不打架惹事之类的浅层次上。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知所措。

因此,家长应随机地向孩子灌输一些法律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并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5.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寻求帮助

家长应教导自己的孩子,当遇到被侵害的情况时,要立即逃脱,并将事情向有办法、可信任的人(如老师、亲朋好友等)诉说,或到当地公安、保卫部门报案,请求帮助。因此,家长应当协助孩子建立支持网络,帮助孩子列出并记住可信赖的成年人名单、电话等,如父母、老师、警察、亲戚等,必要时请他们帮助。

6.传授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

家长还要教导孩子学会辨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人员的特征、工作方式,避免与陌生人接触,发现行为可疑的人要立即躲避。如果条件允许,孩子的年龄也合适,家长可通过自己或通过别人、相关机构等,向孩子传授一些防暴技能,让孩子掌握一些面对侵害时所能采取的必要防护措施,如自卫术等。

要点总结

生物性赋予了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但这样的能力是有限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有义务和责任告诉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并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使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明辨是非,远离危险。

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

社会规则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遵守的公共行为准则,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文明、道德的社会行为准则。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阶段也是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能否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决定他以后能否成为遵纪守法的文明公民。

中国人小时候大都玩过“剪刀石头布”这样的游戏。虽然比较简单,但小游戏和社会的制度与规则说的道理却是相同的。一个游戏如果没有规则就不可能真正存在,并且使双方玩出水平、玩出兴趣来。就像一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的时候,没有遵守社会规则的良好习惯,就很容易产生思想行为的混乱,无所适从。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有一篇名为《让规则看守世界》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1764年的一个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绝版古籍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学校上下得知了这场重大事故,一个个心情沉重,其中有一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在这之前,他违犯图书馆规则,悄悄把一位牧师捐赠给哈佛的一本珍贵图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接受捐赠的250本珍藏图书的唯一珍本。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的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怎么办?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已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再归还图书?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终于惴惴不安地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虽然最后学校还是按照校规把他开除了,但是这位学生的勇敢和诚实却给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同学如果没有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就会形成思想上的混乱,在一念之差下,就可能把图书馆的书据为己有,这就有可能会造成更加重大的损失。家长一定要知道,习惯的养成都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家长教育则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很好的舵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

龙永图和几位朋友在瑞士的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出来后,一个女士着急地说:儿子进厕所十几分钟了还没有出来。麻烦他进去看一下。龙永图折回洗手间,打开那个“砰砰”响的隔位,他看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正在弄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小孩觉得上厕所解手后不冲水是违犯了社会规则,小男孩说道,在家里,妈妈总是教育他要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所以小男孩认为,上厕所必须冲了水再出去。

为此,龙永图很感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规则,一个孩子都能自觉按规则去做,瑞士国民的规则意识可见一斑,家长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可见一斑。

温馨提示:

父母,是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必须培养孩子从小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只有这样,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时,才能够为社会所接纳,才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家长应当始终让孩子明白,他如果任意而为,有时父母可以容忍,但走入社会后别人不一定会容忍。在这里,家长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并且付诸行动。

1.家长对孩子的违规行为一定要令行禁止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态度要平静,原则要坚持。对于孩子而言,一次的放纵也许不会成为什么问题,而多次的放纵就可能使孩子养成坏习惯。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而且要耐心地辅以教导,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可以说,许多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人,大多是因为小时候家庭教育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的。

但是,家长制定的“规则”也不宜过多,否则就会限制孩子个性的发展。

2.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

孩子参与制定规则,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不同视角,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因此在制定家庭日常生活规则时,应当征求孩子的意见。

让孩子建立起规则意识,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孩子自我反思、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控制的“内化过程”。有许多家长动不动就训斥打骂孩子,他们解释说这是为了让孩子服从命令,马上改邪归正。其实,有许多孩子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而服从命令的。虽然打骂的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马上见效,但是,这种办法使孩子失去了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它中间少了一个孩子由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控制的心理活动过程。从长远来说,打骂孩子的教育方法效果甚微,它使孩子感到无奈甚至怨恨父母。被打骂训斥之后,羞辱的感觉可能使他们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或者因为“气愤”使他们根本不承认做错了事,他们可能计划着如何避免在下一次违规时“被逮到”。

3.先订规矩后惩罚

对于很多孩子而言,有时候并不知道做某类事情需要遵守什么规矩,因此。在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初期,家长往往要事先为孩子订个规则,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对他进行相应的处罚。

要点总结从小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好习惯,于人、于己、于社会、于事业、于人生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孩子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要懂得“游戏规则”,否则孩子“不按规矩出牌”,社会就会将其“淘汰出局”。

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这样的本能可不可以发展成一门新的技能,成为一种生存能力,就非常需要后天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