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临床诊治与护理实践
16611900000029

第29章 骨科护理常规(1)

(第一节)牵引的护理

牵引分为骨牵引和皮牵引。皮牵引是通过牵拉肢体皮肤间接牵引骨骼的方法,达到复位和制动的目的;骨牵引是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或关节,达到复位,维持固定,矫正肢体畸形缓解疼痛的目的。

适应证

(一)皮牵引

(1)股骨干骨折或关节脱位复位后不稳定需保持对位。

(2)小儿股骨骨折或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

(3)成人下肢骨折骨牵引后临床愈合,仍需继续牵引者。

(4)轻度小儿关节挛缩。

(5)某些骨折内固定术后,周围组织无炎症时,临时制动以防关节挛缩。

(二)骨牵引

(1)成人长管骨不稳定骨折或骨折脱位。

(2)骨盆骨折伴骶髂关节半脱位。

(3)陈旧性髋关节脱位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前用骨牵引松解软组织痉挛。

(4)髋臼中心脱位、错位严重者。

(5)四肢软组织痉挛引起的关节畸形,用皮牵引不能矫正者。

二、护理评估

(1)患者的年龄、体重,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伴发疾病,评估患者对牵引的耐受力。

(2)骨折的部位、程度,牵引的方法、方向、器具、重量和允许的体位。

皮牵引处皮肤情况,骨牵引针孔处有无分泌物或血痂等。

(3)患者的生命体征,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改变程度;有无牵引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肢端血运障碍。

(4)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

三、护理问题

(1)焦虑、恐惧。

(2)有牵引无效的可能。

(3)潜在并发症。周围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呼吸、泌尿系、牵引针)、关节僵硬、皮肤损伤。

(4)活动障碍。

(5)健康知识缺乏。

四、护理措施

(1)严格床头交接班,详细交接牵引体位、重量、皮肤、肢端血压循环等情况。

(2)随时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度,指(趾)活动情况及患者主诉,如有无疼痛、麻木感觉等。如肢端皮肤颜色变深,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被动活动指(趾)引起剧烈疼痛,患者主诉肢体疼痛、麻木,说明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应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3)保持有效牵引。皮牵引者应注意牵引带有无松散;颅骨牵引者应每日将颅骨牵引弓的靠拢压紧螺母拧紧0.5-1圈。保持牵引锤悬空,滑车灵活,牵引绳上不能放置被子、枕头等物品,牵引绳与身体长轴平行。防止滑车抵住床尾或床头,防止牵引锤着地及牵引绳断裂或滑脱。颅骨牵引时可抬高床头15°-20°,保持牵引力与反牵引力平衡。肢体位置放置符合要求:股骨颈、粗隆间骨折患者保持中立外展位;股骨上段骨折行骨牵引时患肢应尽量外展,患者保持半卧位。牵引重量应根据病情调节,不可随意增减。

(4)预防皮肤并发症。

1)牵引重量不宜过大。

2)布胶布过敏或出现水疱应及时处理。

3)胶布边缘溃疡面积较大时应去除胶布暂停皮牵引改为骨牵引。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按摩骨隆突出,放置软垫,保持床单位平整。

(5)防止牵引针眼感染。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针眼处不需要覆盖任何敷料,每天用75的乙醇涂擦两次,针眼处如有分泌物或痂皮,应用棉签将其擦去,防止痂下积脓,注意牵引针有无左右偏移。如有偏移应消毒后调至对称位置。

(6)加强功能锻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早期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两周后开始练习关节活动,肌肉瘫痪的肢体应做关节的被动活动,病情允许可以练习全身活动,如扩胸、深呼吸、有力咳嗽、抬起上身等,以改善呼吸功能。

(7)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

五、护理评价

(1)患者焦虑、恐惧是否得到缓解或减轻。

(2)牵引是否有效、达到治疗目的。

(3)有无周围血管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如果出现是否得到及时治疗。

(4)有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若有,是否得到及时处理。

(5)患者能否积极配合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

六、健康教育

(1)指导并协助患者维持正确的牵引体位。

(2)保持有效牵引,不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3)能坚持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以患者不出现疲劳、疼痛为宜。病情允许时可进行全身活动。

(第二节)石膏固定的护理

医用石膏是天然石膏经加热脱水成为熟石膏,当熟石膏遇到水分时,可重新结晶而硬化,利用此特性可达到固定、制动肢体的作用。

一、适应证

(1)骨折整复后的固定。

(2)关节损伤或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固定。

(3)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断裂或损伤,手术修复后的制动。

(4)急慢性骨与关节炎症的局部制动。

(5)矫形手术后的固定。

二、护理评估

(1)患者的年龄、体重,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伴发疾病。

(2)肢体受伤的部位、程度,石膏的放置位置、干涸程度及松紧度。

(3)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

三、护理问题

(1)焦虑、恐惧。

(2)躯体移动障碍。

(3)生活自理缺陷。

(4)潜在并发症:压疮、感染、石膏综合征、便秘、废用综合征。

(5)健康知识缺乏。

四、护理措施

(一)石膏干涸前的护理

(1)石膏干涸前用手掌平托石膏,避免牵拉、手指压迫石膏出现凹陷而压迫局部血管、神经和软组织。

(2)未干透的石膏固定肢体切忌放在硬板床上,不可在石膏上放置重物,避免石膏折断、变形。

(3)寒冷季节未干涸的石膏需覆盖被毯时应使用支被架。可提高室温,同时用烤灯照射,但应注意避免烫伤。夏季可用电扇吹干,注意防暑降温。

(4)石膏干涸后脆性增加易折断,协助患者翻身或者改变体位时支托关节部位;在搬动患肢时平行托起,切忌在关节部位施加外力。

(二)石膏干涸后的护理

(1)抬高患肢。下肢石膏固定后保持足跟悬空,上肢石膏固定后用绷带悬吊,使患肢高于心脏平面以利于血液、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保持石膏清洁。保持会阴部及臀部石膏的清洁,为石膏托固定患者换药时应注意保护伤口周围的石膏不被污染,严重污染的石膏应及时更换。

(3)注意石膏内出血。如发现石膏表面有血迹时应用笔在石膏表面标明范围并记录时间,若血迹的边界不断扩大应考虑是否有内出血,应通知医师紧急处理。

(4)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注意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的改变。

(5)预防压疮。经常用手指伸进石膏按摩肢体,石膏边缘整齐光滑避免卡压或摩擦肢体,同时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注意患者肢体疼痛的主诉。

(6)坚持功能锻炼。石膏固定当天可进行肌肉收缩活动,石膏拆除后可每日按摩肌肉并加强功能锻炼。可以适当下床活动以防失用性骨质疏松、关节僵硬。

(7)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多饮水,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防止活动减少引起便秘。

五、护理评价

(1)患者焦虑、恐惧程度是否减轻或缓解。

(2)有无神经血管功能障碍。

(3)患者皮肤的完整性,有无压疮或皮肤破损、炎症。

(4)患者能否在帮助下翻身或改变体位。

(5)患者是否掌握石膏固定期间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有关知识。

六、健康教育

(1)石膏固定肢体位于功能位。

(2)合理饮食,保证足够的能量供给,防止便秘。

(3)保持有效的石膏固定,石膏干燥、清洁。

(4)坚持进行功能锻炼,定期复查。

(第三节)四肢骨折护理常规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中断。骨折的专有体征为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和骨擦感。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有休克、血管和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内脏损伤、脂肪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感染,晚期并发症有压疮、坠积性肺炎、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常见的四肢骨折有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尺、桡骨骨折,桡骨下端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

一、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患者受伤的经过,既往有无骨骼病变、骨折、外伤史。

(2)肢体活动的范围,躯体移动障碍的程度,浅感觉、深感觉及各种反射的损伤程度。

(3)皮肤黏膜情况;患肢肢端血供情况。

(4)生命体征,有无其他部位损伤或并发症。

(5)疼痛情况。部位、程度、伴随症状、进展情况。

(6)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术前常规检查、骨折部位影像学检查结果。

(7)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史。

(8)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心理焦虑、恐惧程度,康复锻炼知识的了解程度等。

(二)术后评估

(1)麻醉、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情况。

(2)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糖等。

(3)患肢肢端的血供、活动、感觉情况等。

(4)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渗血、渗液,引流管周围敷料情况。

(5)引流管放置位置、通畅程度,引流物颜色、性质及量。

(6)外固定支架、内固定物置入、石膏支具固定情况。

(7)骨折部位影像学检查。

(8)康复锻炼情况等。

(9)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10)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进食情况。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明手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增进食欲,在床上适当进行活动,促进肠蠕动。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维持正确卧位。指导患者保持正确卧位的重要性,取得合作。

(4)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活动、感觉情况。

(5)手术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表达思想情绪的变化,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卧位护理取平卧位,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或消除肢体肿胀。长期肢体制动及关节内骨折者应置患者于功能位。对血液灌注不足的肢体,需防止位置过高而加重缺血症状,同时严禁局部按摩、热敷、理疗。

3.加强病情观察

(1)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应给予心电监护,对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尿量及用药、吸氧等情况做好记录。

(2)观察骨折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肢体肿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加强临床观察。

4.疼痛护理

(1)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对损伤部位重点扶托保护,以免引起和加重患者疼痛。

(2)分辨疼痛的原因。原因不明者谨慎使用止痛剂,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明确者可在局部对症处理前应用镇静、止痛药物;疼痛较轻者可通过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如冷敷、按摩等缓解疼痛。

5.预防并发症

(1)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给予翻身叩背,按摩骨隆突处,并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有无进行性疼痛、活动障碍、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观察肢端血供活动感觉及全身情况,观察石膏支具绷带的松紧度。及时调整石膏支具的松紧度,避免过紧,抬高患肢,按照医嘱正确使用甘露醇。如怀疑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通知医师,解开石膏或支具,平放患肢,避免患肢按摩或热敷,配合医师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