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可能与仪器的反复机械刺激,促进脑内侧支循环建立和全身血液循环加快,调节脑缺血区神经递质水平,抑制其过量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利自愈。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偏瘫肌肉的紧张度,使瘫痪肌肉恢复机能,而且在医务人员言语强化指导下,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治愈疾病的自信心和耐力,把心理状态调节至最佳水平,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我们发现,在治疗中只要肌电值有微小的升高,就可以使患者产生愉快的情绪,使其有意识地控制,促进功能恢复。
二、急性期康复治疗
急性期的治疗重点是预防并发症,如预防肌肉痉挛、关节挛缩、变形等,以及良肢位的摆放。关于偏瘫后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虽众家说法不一,但PatDavies的观点:“康复治疗应开始于发病之日,而不是待到康复中心之时”是最有积极意义的。以往认为只要患者清醒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即认为是早期介入,这种观点仍然是有缺陷的。因为脑血管病后的许多患者会有数日不等的昏迷,此阶段足以产生继发性损害,如深部血管血栓(deepvesselthrombosis,DVT)、肺栓塞、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褥疮、肺感染等临床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康复治疗得到预防的。
美国的J.W.Sharpless主张,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发病第二天就鼓励患者离开床,即使是昏迷的患者也是如此。目前较为公认的早期康复标准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48h后、用Glasgow昏迷量表评定意识障碍分数大于8分,即可以进行。从康复治疗的角度出发,就应该尽量缩短卧床期,尽早坐起、下床,开展系统的康复恢复治疗活动。主要的康复治疗目的在于避免合并症,防止废用综合征。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观念改变了以往将急性期脑血管病患者予以安静卧床的观念,但这一观念至今仍然不能广泛普及至国内所有的与脑血管病治疗有关的人士的观念中。
急性期是指病情尚未稳定的时期。因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不能耐受主动康复训练者及因严重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等不能配合康复训练者,康复处理基本同此期。此期应积极处理原发病、继发病和合并症,以便尽可能减少脑损伤并尽快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康复阶段。本期康复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废用性并发症。
(一)被动活动
卧床期的被动活动是早期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它可以帮助保持患者的运动觉,保持肌肉和软组织的弹性,从而保持关节活动度完整、预防关节粘连和挛缩的产生。做被动活动时,患者应于舒适体位,允许关节做最大的活动。多数情况下被动活动可在仰卧位下完成。一般先从近端关节开始,从近至远各个关节依次进行,操作者一手固定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活动同一关节的远端,而不能跨越数个关节握住肢体的末端。那样不容易控制关节的确切活动,并可能引起小的损伤。每个关节均要全范围、全方位、平滑而有节律地进行。一般每天2~3次即可。进行肩关节侧方上举和外展时,要使手心朝上,以免造成肩关节损伤;软瘫期要防止被动活动范围超出正常范围,活动中注意保护肩关节,避免牵拉,以免引起韧带松弛、破坏,从而出现肩关节半脱位。有报道称偏瘫患者若做反复大量的被动活动可引起滑囊炎而致关节疼痛。
(二)良肢位的摆放
1.卧位此体位是发病初期不能耐受其他体位时应用的。头部由枕头给予足够的支撑,患者肩胛下、骨盆下要垫高2~3cm,以使肩胛和骨盆前伸并防止肩胛回缩和髋关节外旋。枕头不应过高,以避免引起胸椎的屈曲,以及迷路反射所致的颈部屈曲时上肢的屈肌、下肢的伸肌处于优势的倾向。为对抗可能产生的上肢屈肌共同运动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平卧位时应取上肢各关节伸展位和下肢各关节的屈曲位。为了防止屈髋后的过度髋外旋,应在患膝外置于枕头,使髋外旋限制在60°以内。为避免刺激足底的阳性支撑反射,不应在足底处放置支撑物试图抵抗踝跖屈。仰卧位时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最强,以及骶尾部和外踝等骨突出部位受压过多使发生褥疮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不提倡长时间的仰卧位。
2.健侧卧位多数患者容易接受健侧卧,在该体位下头仍由枕头良好支撑以保证舒适。躯干的横轴要基本保持与床的水平面垂直,避免半仰卧或半俯卧,在胸前放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于肩屈80°~100°为宜。患侧下肢也要用枕头支撑,以保持髋、膝关节微屈,踝关节于中间位,患侧上肢应保持肩关节前伸90°左右的各关节伸展位。健侧肢体放在任何舒适的体位即可。
3.患侧卧位患侧卧位是最重要的体位,虽然有些患者不愿意接受该体位,但实际上此体位对患侧是很好的感觉刺激。头于舒适的体位,躯干稍向后仰,腰背部放枕头支撑以确保患侧肩胛前伸,肩关节屈曲80°~100°,肘伸展、前臂旋后,从背部看肩胛内缘紧贴胸壁,患者无不适感。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体上或后边的枕头上,如果健侧上肢放在前面,患侧不易保持肩胛前伸,患侧下肢可置于屈髋、屈膝和背屈、外翻踝的肢位,健侧下肢放在舒适体位。
注意事项:床应放平,不主张抬高床头及半坐卧位,此体位受迷路反射的影响使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患手内不应放任何物体,避免引起抓握反射使指屈肌痉挛。有些患者不能明确自己与周围物体的关系,所以最好使躯干长轴与床边平行,不应斜卧。床上卧位期间应从患侧多给予刺激,这样由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有助于患侧伸展。特别是有左侧忽略症时,如床头柜摆在患侧,所有的人员都从患侧接触患者。另外要强调变换体位,任何舒适的体位均不应超过2小时,以防发生压疮。
(三)体位转换
主要目的是预防褥疮和肺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60~120min变换体位并拍背一次。被动的体位变换一直要持续到患者可自主翻身为止。
(四)增强和改善肺功能的训练
对于长期卧床或体弱多病的患者(尤其肺部疾患),肺部残余气体较多,痰不易排出,肺部感染的几率高。除了常规治疗以外,还可用运动疗法的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来提高或改善肺的功能,简介如下:
1.腹式呼吸训练方法患者坐或卧于床上,腹肌充分放松,一手或双手放于胸骨下角,头、双肩及上肢放松,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吸气时,双手应随腹部膨胀而上升,呼气时,双手随腹部缩小而降低。另外,应尽可能地把呼气的时间延长,这样,肺底部的残余气体才可能被排到体外。
2.胸廓扩张训练方法治疗师的手或患者的手摆放于所需训练肺叶的体表位置,例如肺尖的扩张训练,手应摆放于同侧锁骨下方;外侧肺底部的扩张训练,手应沿着该侧腋部纵轴,放置于第7、第8和第9肋骨外侧。当手的位置摆放好以后,均衡的阻力应从呼气末端开始一路施加于吸气的过程,并在吸气末端时,阻力突然消失,完成一完整的呼吸胸廓扩张训练。
3.体位排痰训练方法根据肺叶的不同位置,选定不同的体位,患处在上,并叩击相应胸部,摆放10~20min,就可使淤积于该处的痰沿着支气管,像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一样,排出体外。例如肺的上叶部排痰体位应取坐位或半坐位;肺的中叶部排痰体位取患者头低位,身体侧卧,成45°抬起,下方摆放一枕头支撑;双侧肺下叶部排痰的体位是患者头低位,右侧卧,骨盆处放一枕头支撑。
4.常用的肺功能康复训练手法
(1)叩打法。患者呈侧卧位,治疗师手指合拢,使手掌呈空心窝形,双手轻轻地、轮换地叩打于胸的侧面或后部,力的释放应由肩带动肘,肘带动手腕,所发出的声音就像马蹄奔跑时的声音。
(2)震颤法。治疗师双手放于患者外侧胸廓,当患者吸气时,治疗师双手不施加阻力,而呼气时,双手给予一颤动频率适当的、均衡的、逐渐向内的力,直至呼气过程终止。
以上方法可加速黏液物质与支气管壁分离,再加上体位排痰或诱导患者咳嗽,可使淤积于肺内的痰排出体外。
(五)促醒治疗
对意识障碍患者及植物状态患者应积极处理可逆性的影响因素,应用药物、手术治疗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减少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苏醒。慎用镇静剂。在不使患者病情加重的前提下,还应该增加各种刺激输入,以促进患者苏醒、恢复意识。
1.声音刺激用适当的音量让患者听病前最喜爱听的曲目、广播节目、录音。患者家属讲述患者喜欢和关心的话题、故事,以及读报纸给患者听等唤起患者的记忆。在每次护理和治疗时大声对患者说明、强化。
2.视觉刺激已经自发睁眼的患者可用光线、电视画面等进行视觉刺激。
3.深、浅感觉刺激对四肢和躯干进行拍打、按摩,从肢体远端至近端用质地柔软的毛刷或毛巾轻轻地摩擦皮肤,用冰摩擦后颈部皮肤等方法增加痛、温、触觉刺激。进行四肢关节被动活动等增加深感觉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不但可增加感觉刺激,而且能减轻废用性肌肉萎缩。
4.针灸治疗在一定部位施以针灸、电针,也有较强的深浅感觉刺激作用,有利于催醒患者,同时也能减缓患者的肌肉萎缩。
5.高压氧治疗施以高压氧能升高血氧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脑细胞的代谢状态,具有促醒和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这些治疗不但有利于促醒,对改善注意力、智力等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应注意各种刺激和兴奋性的药物有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六)辅助管理
1.饮食管理有意识障碍和吞咽障碍者经口进食易发生吸入性肺炎,通常需靠静脉补充营养,如3天后仍不能安全足量地经口进食,可鼻饲营养。另外,要加强口腔护理。
2.二便管理此期患者易出现尿潴留、失禁及便秘,必要时可予导尿,应用开塞露、缓泻剂等。注意预防泌尿系感染和褥疮。
3.呼吸管理加强呼吸管理,防治呼吸系统并发症。
4.宣教和培训对家属进行脑血管病及其护理和康复知识的宣教和培训。
因病情不稳定以外的原因使患者不能进行主动训练者,可取被动坐位、起立平台站位,以预防直立性低血压、肺炎和颈部支撑能力下降等。
由于翻身和关节被动运动只能预防褥疮、肺炎和关节挛缩,并不能预防废用性肌萎缩等其他废用,也没有明显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所以要尽早地开始下一阶段的主动训练。
三、恢复期康复治疗
恢复期的治疗重点是运用中枢性促通技术,促进肌张力恢复,预防痉挛发生,促进分离运动,使动作的完成更加协调、精细完善。
恢复期是指病情已稳定,功能开始恢复的时期。一般而言,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且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后1~2d,就应该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对于有意识障碍的轻症脑卒中,病后第二天就可在严密观察下开始主动训练,但开始活动量要小。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近期再发的可能性大,在未行手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要观察1个月左右才谨慎地开始康复训练。在脑栓塞患者康复训练前如查明栓子来源并给予相应处理,在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有关事项后再进行训练比较稳妥。
主动性康复训练应遵循瘫痪恢复的规律,先从躯干、肩胛带和骨盆带开始,按坐位、站位和步行,以及肢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进行。一般把多种训练在一天内交替进行,有所偏重。此期要应用各种偏瘫康复技术促进功能的恢复。关于患侧肢体训练,在软瘫期要设法促进肌张力和主动运动的出现;在出现明显痉挛后要降低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恢复,改善运动的速度、精细程度和耐力等。要注意非瘫痪侧肌力的维持和强化。此期在继续预防废用性并发症的同时,注意防止误用性并发症。
此期的主要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训练、平衡训练、站起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平行杠内的步行训练、二点及三点步行训练、手杖步行训练、言语训练、认知训练等。
1.翻身训练作为自理生活的第一步,患者利用残存肢体能力带动瘫痪肢体,在辅助下或独立地进行翻身活动。偏瘫患者翻身训练包括一下几种方式。
(1)辅助下向健侧翻身。仰卧位,将患者健侧下肢放于患侧下肢下勾住患肢,健手拉住患手,将身体翻向健侧。治疗师于患侧帮助抬起患者肩胛、骨盆,翻身至健侧。
(2)向患侧翻身。仰卧位,将患侧上肢外展防止受压,屈起健侧下肢。头转向患侧,健侧肩上抬,健侧下肢用力蹬床,将身体转向患侧。
(3)自己向健侧翻身。健侧手握住患侧手上举,健侧下肢插到患侧腿下面;健侧腿蹬床,同时转头、转肩,身体转动,完成翻身动作。
(4)向侧方移动。患者腿屈曲,脚放在床上,臀部抬起,并向一侧移动。训练者在其患侧膝部向下压,并向足侧拉膝部,以促进抬臀。然后,患者将其头和肩侧移,使身体成直线,同时防止肩胛骨后缩。
上述训练每日进行多次。必要时训练者给予帮助或利用床栏练习。注意翻身时头一定要先转向同侧。
2.桥式运动目的是训练腰背肌群和伸髋的臀大肌,为站立做准备。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慢慢地抬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在患者能较容易完成双桥式运动后,让患者悬空健腿,仅患腿屈曲,足踏床抬臀(单桥式运动)。如能很好地完成本动作,那么就可有效地防止站位时因髋关节不能充分伸展而出现的臀部后突。训练早期多需训练者帮助固定下肢并叩打刺激患侧臀大肌收缩。
3.坐起训练
(1)辅助下坐起。患者的健侧脚插到患侧腿下,将患侧手放到辅助者肩上,辅助者扶住患者的双肩;辅助者扶起患侧肩,同时患者用健侧肘撑起上身;患者将双下肢移至床边放下,伸展肘关节;坐起,并保持坐位。
(2)偏瘫患者的独自坐起动作。健手握住患手,患者的健侧脚插到患侧腿下,双腿交叉,用健侧腿将患侧下肢放至床边,同时颈部前屈,身体转向健侧,双腿放至床下,健手松开患手;健侧肘于体侧撑起身体,抬头。肘伸直,坐起至床边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