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免疫力低下。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香蕉的抗氧化能力很强,这就增强了“香蕉族”自身的免疫力。
3.便秘。缓解便秘,可能是香蕉最为人所知的效用。这是因为香蕉所含的食物纤维很多,可以帮助刺激肠蠕动,特别对老人来说更是大有裨益。
体寒、血糖高的朋友少吃香蕉。
香蕉的属性性寒,体质偏于虚寒的人,最好要少吃。又因为香蕉含钾高,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患者,都不应多吃香蕉,吃的话,每天半根为底线,不然对于病情是大大不利的。还有就是,香蕉糖份高,100g左右的香蕉中还有卡路里约87千卡,故此,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多吃香蕉。
香蕉是很容易就“发黑”的,常温下容易滋生细菌,香蕉不宜放入冰箱易变黑,香蕉发黑是坚决不能再吃的。香蕉还是运动食品,在运动之前吃一根,对于体力的补充是很有好处的。
十八、名实相异药名趣闻
很多看中医的人都有共同的感觉:中药的名字很奇怪,关于中药的名字有些有特殊的含义和释义,下面是药名趣闻。
中药的命名方式极多,有以功效主治、产地分布命名的;有以色泽形态、气味滋味命名的;也有以采收季节及传说中人物命名的。总的倾向是偏重于形象化,于是出现了种种名实相异的药名趣闻。
谓子不是子:瓦楞子,实为泥蚶、魁蚶的贝壳;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瘿;天癸子,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以上这些“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类药材。
谓草不是草: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等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髓入药。
谓砂不是砂: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是夏蚕(不是春蚕)蝙蝠、野兔的粪粒,与矿物砂大相径庭。
谓脂不是脂:五灵脂,实为复齿鼯鼠的粪粒;而补骨脂,乃是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谓石不是石:浮海石,实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骨胳;鱼脑石,为大黄鱼头盖骨内的耳石;淡秋石则是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表面凝结物。
谓肾不是肾:海狗肾、黄狗肾、鹿肾,实为海狗、狗、鹿的带睾丸阴茎;而菜头肾只是植物的根;荔枝肾,是一种草本植物,与动物肾脏风马牛不相及。
十九、漫谈中药命名规律
中药的命名大多都有规律可循,一般是根据药物的产地、生长特点、药用部位、功效、气味、形态、颜色等诸方面的特征,单独或综合起来命名的。
1.以产地命名。如川连、川芎、川贝母等,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皮、广木香产于广东;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因而得名。还有蜀椒、杭菊、浙贝、阿胶,皆因产地而得名。
2.以生长特点命名。如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长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
3.以药用部分命名。植物以花入药的有菊花、洋金花、旋覆花等;以子入药的有莲子、莱菔子、菟丝子、枸杞子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根入药的有葛根、芦根、山豆根等;以皮入药的有秦皮、五加皮、地骨皮;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竹茹;以动物药用部分入药而命名的有蝉蜕、牛黄、鳖甲、龟板、鹿茸;矿石入药的则有朱砂、赭石、滑石等。
4.以药物功效命名。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泽泻能泄利水湿;益母草能治妇科病;千年健能祛风延年;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骨碎补能活血壮筋、续骨疗伤;孩儿参用于补益儿童气虚等。
5.以气味命名。有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五味子因其“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鱼腥草因其叶具有鱼腥味而得名;麝香、丁香、藿香、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臭灵丹、臭茉莉、臭梧桐则以臭味而得名。
6.以形态命名。如牛膝,因其茎节粗而膨出,状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狗脊的根上有金黄色的茸毛,酷似狗脊而得名,真是栩栩如生。其他如马兜铃、连翘、两面针、八角莲、木蝴蝶、七叶一枝花等也皆以形态而得名。
7.以颜色命名。许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成了药名的来源之一。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等;黄色的有黄柏、黄连、黄芩、大黄等;青色的有青皮、青蒿、青黛、大青叶等;白色的有白术、白芷、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另外,有些中药的别名也颇耐人寻味。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尤似和事的国老,故又称“国老”;大黄泻下作用猛烈,功大力专,好似勇猛无敌的将军,故也称“将军”;其他如灶心土,称“伏龙肝”,花生衣称“凤凰衣”等,也富有情趣。
二十、有趣的中药名称
以四季命名:春不见、夏天无、秋桑叶、冬葵子。
以五味命名:甘草、酸水草、苦丁茶、辛夷、咸虾花。
以方位命名:东菊、南星、西洋参、北沙参。
以阴阳命名:阴香皮、阳桃叶。
以五行命名:金银花、木通、水牛角、火麻仁、土鳖虫。
以地理命名:山药、川芎、望江南、河白草、海浮石、洋金花。
以产地命名:川桂枝、川黄柏、川大黄、川贝母;广木香、广郁金、广陈皮;湘莲肉;苏薄荷;浙贝母;建泽泻。
以动物命名:猪牙皂、牛膝、羊踯躅、马宝、鸡血藤、狗肝菜。
以十二生肖命名:鼠虫草、牛芸、虎杖、兔儿伞、龙眼肉、蛇床子、马钱子、羊角花、猴樟、鸡内金、狗脊、猪牙皂。
以数字命名:一柱香、二叶舞鹤草、三七、四时春、五味子、六月雪、七里香、八角、九香虫、十大功劳、百合、千金子、万丈深。
以七色命名:赤芍、橙皮、黄花、绿豆花、青黛、兰花、紫花香丁。
二十一、中药趣闻之中药十二生肖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中药材取名非常奇特,妙趣横生,真可谓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十二生肖属相谁都知晓,但你不一定知道它与中药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1.子(鼠)
(1)鼠妇虫:又名鼠妇、鼠负,为鼠妇科动物平甲虫的干燥全体。具有破血瘀、消症瘕、利尿的功效。
(2)鼠曲草:别名佛耳草、追骨风、绒毛草。植物鼠曲草的全草。有补脾益气,祛风化痰之效。适用于风寒咳嗽、脾虚浮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症。
(3)鼠粘子:别名牛蒡子。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鼠粘子味辛苦,性寒。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2.丑(牛)
(1)牛膝:为苋科草本植物,为常用中药材。其味平淡,微甘无毒。具有强壮肝肾、舒筋活血、缓解疼痛之功效,常用于脚膝软弱无力,跌打损伤。
(2)牛黄: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3.寅(虎)
(1)虎杖:为蓼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药用其根。具有破血、通经、清热解毒之功效。
(2)虎骨:猫科动物虎的骨骼。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
4.卯(兔)
菟丝子:为旋花科一年生蔓藤草本植物,药用其子。其性辛甘平无毒。为滋养性强壮药,主治肝肾不足之腰疼膝冷、消渴、生精液。
5.辰(龙)
(1)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可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对吐血便血、泻痢脱肛、自汗盗汗、溃疡久不收口有较好疗效。
(2)龙胆草:别名陵游、草龙胆、龙胆、苦龙胆草。龙胆科植物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和滇龙胆的根和茎。有解热、清火、解毒、清湿热等功效。适用于急性热病的高热、手足抽搐痉挛及黄疸、胆石症、风火赤眼等症。
6.巳(蛇)
(1)蛇床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子。外用于治妇女阴道炎、白带,作外用洗涤剂,治阴道滴虫、外阴瘙痒、湿疹等有效。
(2)蛇蜕:别名龙子衣、白龙衣。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或乌梢蛇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祛风,定惊,解毒,退翳。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疔肿,皮肤瘙痒。
(3)蛇莓:别名泡草、三匹风、野三七、一粒金丹、大莓。蔷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有清热凉血之功效。可适用于血热崩漏、乳痈、带状疱疹、毒蛇咬伤等症。
7.午(马)
(1)马勃:为马勃科植物真菌脱皮马勃的子实体。性味辛平无毒。为收敛性消炎止咳药,用于治疗喉头炎、扁桃腺炎、咳嗽失音等症。又为止血药,治吐血、咯血,外用治刀伤出血等。
(2)马齿苋:俗名安乐菜、蚂蚁菜、酸米菜、长寿菜。它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故又称“五行草”。忌与甲鱼同食。马齿苋子清肝,化湿明目。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效。适用于细菌性痢疾、疮疡热毒、丹毒等症。
8.未(羊)
(1)羊踯躅:因羊食之则踯躅而死,故名。又名闹阳花、羊不食草。为杜鹃科落叶灌木,其花、果供药用。性温,有剧毒,外用于祛风寒、治恶痹、跌打损伤,有镇痛作用。
(2)羊蹄草:别名叶下红、叶背红、石青红。全草有解毒杀虫之效。可适用于癣、汗斑、口疮、跌打损伤等症。
9.申(猴)
(1)猴枣:为灵长目动物猿猴胆囊结石。形状如刺,犹如牛之生黄,狗之生宝同一原理,主产于南洋、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地,我国药用多为进口。其性微寒咸带苦,为名贵的清凉、镇惊化痰药。适用于小儿急性热病、惊痫、痰喘、突发性惊厥、痰热咳嗽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2)猴姜:别名附生草、崖姜、骨碎补、肉碎补。多年生附生草本,生于石壁、墙或树上。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有强筋活络、行瘀止血之功效。可适用于关节风湿病、蛀牙痛、小儿疳积、跌打损伤等症。
10.酉(鸡)
(1)鸡血藤:为豆科多年生蔓性藤本植物。为强壮性补血药,还有活血镇痛之功效。适用于血虚诸症。如神经麻痹症,肢体及腰膝酸痛,月经不调或闭止,面色萎黄,头晕乏力等。
(2)鸡内金:别名鸡肫皮、鸡肫、鸡胗。是指家鸡的砂囊内壁,系消化器官。消食健胃,涩精止遗。治食积胀满,呕吐反胃,泻痢,疳积,消渴,遗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疮。
11.戌(狗)
(1)狗脊:又名金毛狗脊,为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苦平无毒,具有通血脉、利关节、强腰背的功效。
(2)狗肾:有补肝肾、强筋骨及祛风湿等功效。可适用腰疼背痛、风湿痛等症。
(3)狗尾巴草:别名绿狗尾草、光明草、阿罗汉草、狐尾。解热,治目疾。治痈肿,疮癣,赤眼。
12.亥(猪)
(1)猪苓:为真菌纲多孔蕈科的一种寄生性植物,本品深埋土中,地面上无苗叶,不易发现。其性甘平无毒,为利尿药,并能行水、利湿、消肿、止泻。
(2)猪犄耳(鱼腥草):别名岑草、蕺、菹菜、猪鼻拱(猪鼻孔)臭腥草。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有清热利湿之效。适用于肺痈、肺结核、痢疾、风热感冒等症。
二十一、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
现在社会“改名换姓”可谓是原因很多,但是在古时候“改名换姓”多是处于避讳,这甚至会牵连到人的性命。那时候,人们在言行上常常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就连中药都摆脱不了这种劫难。
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经历了2次改名换姓。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太宗(李豫)之讳(因“蓣”与“豫”同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因“薯”与“曙”同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玄参: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玄参,其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参”之名。到了清代,因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改“玄”为“元”。“元参”之名便由此而得。
玄明粉:是从中药芒硝中提炼所得,又被称为“风化硝”。在清代,遭受了与玄参相同的命运,因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元”,故得名“元明粉”。
延胡索:常常用来治疗胃脘痛的延胡索,在历史上也经历了数次的“改名换姓”。早在南北朝时期该药已开始入药,名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见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元代名医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该药因此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称其为“元胡索”,现常简称为“元胡”。
古代毒药一:断肠草
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炭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古代毒药二:鸩
传说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另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古代毒药三:乌头
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叶互生,革质,卵圆形,三裂,两则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边沿有缺刻。5萼圆锥花序,花瓣2,果实为长圆形,花期6—7月、果7—8月。辽、豫、鲁、甘、陕、浙、赣、皖、湘、鄂、川、滇、贵、都有分布。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是中药学上的名称。乌头含有多种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古代毒药四:砒石
砒石为天然产含砷矿物砷华、毒砂或雄黄等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又名信石。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商品有红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药用以红信石为主。凡砒石,须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或以绿豆同煮以减其毒。研细粉用。砒石升华之精制品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剧。
古代毒药五:金刚石
金刚石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当人服食下金刚石粉末后,金刚石粉末会粘在胃壁上,在长期的摩擦中,会让人得胃溃疡,不及时治疗会死于胃出血,是种难以让人提防的慢性毒剂。文艺复兴时期,用金刚石粉末制成的慢性毒药曾流行在意大利豪门之间。
古代毒药六:见血封喉
又名"毒箭木"、"剪刀树",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种类之一。树汁呈乳白色,剧毒。一旦液汁经伤口进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险。古人常把它涂在箭头上,用以射杀野兽或敌人。秒杀。原产东南亚。我国海南、西双版纳植物园中可见。
古代毒药七:夹竹桃
夹竹桃又名柳叶桃,有毒,含有强心毒甙,夹竹桃作用与洋地黄同,干燥的3克就能使人死亡。主要表现为洋地黄中毒症状。(1)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
古代毒药八:鹤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