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药学知识问答
16701000000061

第61章 中药趣话(4)

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鹤顶红"不过是古时候对砒霜的一个隐晦的说法而已。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天然砒霜化学成分As2O3,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单晶晶形为八面体,也有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星状、皮壳状、毛发状、土状、钟乳状。白色有时带天蓝、黄、红色调,也有无色,条痕白色或淡黄。玻璃至金刚光泽,亦有油脂、丝绢光泽。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断口贝壳状,性脆,溶于水,有剧毒。

古代毒药九:番木鳖

就是马钱子,是马钱科植物马钱子和云南马钱子的种子。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直径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边缘稍隆起,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毒性成分主要为番木鳖碱(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宁)和马钱子碱(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据说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中毒症状是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燥、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作极度收缩、对听、视、味、感觉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土的宁惊厥症状,最后呼吸肌强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枢抑制药以制止惊厥,如阿米安钠、戊巴比妥钠或安定静注。然后洗胃,再后用甘草、绿豆、防风、铭藤、青黛(冲服)生姜各适量水煎服,连续服4剂。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二十二、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二十三、中国古代九大毒药

1.古代毒药一:断肠草

断肠草是马钱子科科植物葫蔓藤,多年生的藤本植物,中草药名为钩吻。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炭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现代研究普遍认为,“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植物的通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断肠草——那些具有剧毒,能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并且可以让人毙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断肠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乌头以及卫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断肠草家族”的成员。在这些毒物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了。

2.古代毒药二:鸩

传说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另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3.古代毒药三:乌头

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辽、豫、鲁、甘、陕、浙、赣、皖、湘、鄂、川、滇、贵、都有分布。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是中药学上的名称。乌头含有多种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塔拉胺等。

4.古代毒药四:砒石

砒石为天然产含砷矿物砷华、毒砂或雄黄等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又名信石。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商品有红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药用以红信石为主。凡砒石,须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或以绿豆同煮以减其毒。研细粉用。砒石升华之精制品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剧。

5.古代毒药五:金刚石

金刚石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当人服食下金刚石粉末后,金刚石粉末会粘在胃壁上,在长期的摩擦中,会让人得胃溃疡,不及时治疗会死于胃出血,是种难以让人提防的慢性毒剂。文艺复兴时期,用金刚石粉末制成的慢性毒药曾流行在意大利豪门之间。

6.古代毒药六:见血封喉

又名“毒箭木”“剪刀树”,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种类之一。树汁呈乳白色,剧毒。一旦液汁经伤口进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险。古人常把它涂在箭头上,用以射杀野兽或敌人。原产东南亚。我国海南、西双版纳植物园中可见。

7.古代毒药七:夹竹桃

夹竹桃又名柳叶桃,有毒,含有强心毒苷,夹竹桃作用与洋地黄同,干燥的3g就能使人死亡。主要表现为洋地黄中毒症状。(1)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

8.古代毒药八:鹤顶红

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鹤顶红”不过是古时候对砒霜的一个隐晦的说法而已。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9.古代毒药九:番木鳖

就是马钱子,是马钱科植物马钱子和云南马钱子的种子。毒性成分主要为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主要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据说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中毒症状是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燥、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作极度收缩、对听、视、味、感觉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土的宁惊厥症状,最后呼吸肌强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枢抑制药以制止惊厥,如阿米安钠、戊巴比妥钠或安定静注。然后洗胃,再后用甘草、绿豆、防风、铭藤、青黛(冲服)生姜各适量水煎服,连续服4剂。

二十四、奇香和奇臭的中药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内藏的奥妙无穷,有珍贵的金银、珍珠、琥珀,有名贵花卉植物,几千年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中药也有草木花果、飞禽走兽,而且品类非常繁杂,无所不有。酸甜苦辣咸涩,无味不具。香者沁人心脾,臭者掩鼻不及。

芳香药物中,麝香为香中之香,其香浓烈持久,馥郁特异。麝香是鹿科动物林麝雄体香囊内的分泌物,每逢求偶佳期,雄麝的香囊内便散发出奇芳异香,引诱雌麝与之相爱交配,以繁衍后代。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另外还含有脂肪、树脂、蛋白质、无机盐类等,是开窍、通经、活血、散瘀的珍稀药材。

麝香的名贵可与黄金比美,每公斤达数万元。临床上常用于各种肿瘤、癌症的治疗,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制成消瘤散,有良好的消肿止痛效果。有很多病人患脑出血、脑栓塞等造成身体半身瘫痪,恢复起来很慢,治疗很难。应用麝香配合治疗,往往能收到良效。

阿魏是中药中最奇特无比的,以奇臭闻名。它之所以臭,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为有强烈臭气的有机硫物。要使用阿魏就不能嫌它臭不可闻,最臭者为最佳,不臭则不能治病。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精神病症、癫痫、昏厥等症,可以祛除痰涎,醒脑开窍。

麝香与阿魏,奇香奇臭,各有奇用。

二十五、皇帝与药名撷趣

1.鹿蹄草

传说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度,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山西太原唐王李渊揭竿而起。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带领兵马,所向披靡。一日,他令部队在西山寺前小憩,忽见西山寺上洞中住着一个千年古猿。那古猿看出李世民乃真命天子,就献上一口宝剑,秦王接过宝剑一看,果然十分锋利。忽然,秦王不小心割伤了手,鲜血直流,秦王随手丢了宝剑,恰好丢在大古猿的脚上,也割了一道口子。古猿不慌不忙在寺庙墙脚下扯了一把野草,用双手揉了揉敷在伤口上,血就止住了。秦王也仿效古猿的做法,果然灵验。后来,秦王在东征西讨的战场上就是靠这种草药治好了士兵的伤口。将士们为了感谢秦王的恩德,将这种草药命名为“秦王试剑草”。又因为草药的叶儿像鹿蹄,亦称“鹿蹄草”。

2.金寄奴

南北朝时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寄奴。刘裕年幼时家里很穷,经常靠他去割野草做煮饭燃料。传说有一天,刘裕在割草时看到一条巨蟒,他用柴刀去砍,蟒蛇受了伤,一闪身就不见了。次日,刘裕又去砍柴,忽闻密林深处有杵臼声,他寻声前去,见两个青衣童子在捣药。刘裕问他们捣药做什么用,那童子道:“我家主人(蟒蛇)昨日被人砍伤,要这种草药敷治。”刘裕听到这里吓了一跳,忍不住叫了一声,吓得两个童子急忙逃窜,丢下了草药。后来刘裕驰骋疆场,在南征北战中,他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受伤战士。然而人们却不知道这草药叫什么名字,大臣们提议:“这草药是皇上发现的,就以刘寄奴作为药名吧!”因刘字繁写为卯金刀,故又名为“金寄奴”。江东人又呼为“乌藤菜”。

3.罂粟子

在唐武德元年三月,李世民为了统一中国,马不停蹄地又去攻打西秦薜举,不幸在战场负伤,被当地一位老人所救。老人把一把比米还小的东西放在锅里,炒熟了递给秦王说:“请将军服用此物,可治伤痛。”秦王依言服下,一觉醒来,伤口果然不痛,并已结痂。李世民做了皇帝后,率众赶深山面谢老人,当他来到当年养伤的草屋时,只见门上挂了一把锁,还贴着一首顺口溜:“黎民罂粟子,罂粟子黎民,愿君永不忘,江山牢又稳。”李世民对草屋深深地鞠了一躬。事隔不久,朝廷传下圣谕,封罂粟子为“御米”。后来,人们又把它的壳叫御米壳。《本草纲目》上载,因其状如箭头,中有细米,故又称“米囊子”。

4.骨碎补

五代十国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也命名了一种草药。一天,卫士们围着狩猎场,争看皇帝射鹿。皇帝果然箭无虚发,射中了鹿的后脚,顿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正在得意间,突然从山谷树林中窜出一只凶猛的金钱豹,吓得皇帝宠妃从马上摔下来,把左脚胫骨摔成骨折。皇帝心里很着急。正在这时,一名出身民间草医的卫士跪在皇帝面前说:“万岁切勿受惊,奴才还认得点草药,保娘娘平安无事。”说完,便从山冈上采来草药,捣烂敷在皇妃的伤口上,很快血住痛止,不几日,便可行走自如。皇帝大喜,问卫士此草药叫什么名字。卫士说:“启禀万岁,此药尚无名字,请皇上恩赐。”皇上捋着胡须,笑着说:“此药能把碎骨补起来,就叫‘骨碎补’吧。”后来,李时珍又根据其形状将其命名为“猴姜”。有的地方叫“胡孙姜”或称“石毛姜”。

5.白头翁

公元1359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斗失利,退到浙江开化县古田山区。时值阴雨连绵,由于饥饿和寒冷,一大批士兵得了痢疾,卧床不起,急得朱元璋仰天长叹:“老天爷何故与我过不去?!”正在焦急之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带着儿子,挑着满满两箩筐草药走进军营,适逢朱元璋视察军营路过此地,下马躬身问道:“仙翁采的是何种草药?”那老汉见是一位英俊武将,不敢怠慢,便如实相告:“此草药长在山坡荒地,田头地边。若将此草根与马齿苋、茶叶同煎服,可医治疾病。”朱元璋一听大喜,传令各军营按老汉送来草药去采挖,洗净与马齿苋、茶叶用大锅煎熬,嘱患病的士兵服用。不出两日,士兵们都康复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打败了元军,建立了明朝,称帝于南京。一日,他与军师刘伯温叙旧,谈起那白发老汉的草药帮了他的大忙。刘伯温问朱元璋草药叫什么名字,朱元璋拍着脑门笑着说:“我当年还没有问那白头老翁呢?就请爱卿起个名儿吧?”刘伯温说:“就依万岁所说的,叫‘白头翁’吧!”

二十六、奇妙的中药二向性

祖国医药各家所载的中药疗效中提及二向性作用的常用中药较多。一味中药为何有二向性,主要原因是:(1)其生药本身的效能;(2)药用的部位不同;(3)剂量的多少;(4)生熟炮制的区别等原因。这就构成了同一味药可能同时具有能上、能下,能表、能里,能补、能利或通涩两可等二向性作用。举如下九味药物,予以引证说明: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本经》:“主中风人脑头痛。寒痺,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生姜:发表散寒(表),降逆止呕(里)。《别录》:“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呃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黄芪: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

益母草:行瘀血,生新血。《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

麻黄:发汗;根、芦止汗。《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芦止汗,效如影响。”

茯苓:白(内层部分)补;赤(外层部分)利。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