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拯救海洋: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16873300000014

第14章 海洋生物亮出“黄牌”(3)

如今,这些经历了地球气候变化大劫难而幸存下来的海龟,正面对着来自人类活动如捕猎、污染和生存环境被破坏的致命威胁,处于极大的灭绝危机之中。目前,绿海龟、玳瑁、棱皮龟、肯普氏丽龟,大西洋蠵龟和太平洋丽龟等所有的海龟种类都已被列为受到威胁和濒危的物种。

目前,拯救海龟的一个方法是人工养殖海龟,但这只是一个补救办法,由于海龟躯体大、寿命长,人工养殖的代价是很大的。最经济的养殖方法是前期人工繁殖,然后把大量的小海龟放入大海,并呼吁人类不要再捕杀海龟。

“海鲜”不鲜

在中国北方沿海,有一处美丽的海湾——大连湾。这里湾阔海深,山清水秀。海面上塑料浮子成排成行,整齐排列,养殖着海带、贻贝、扇贝等海产品。海底天然生长着海参、鲍鱼、牡蛎和各种贝、藻类,尤其是湾里的牡蛎(俗称“海蛎子”,南方称“蠓”),个大、体肥、味美。一只牡蛎挖出来的肉有的足有乒乓球大小,是其他地方生长的牡蛎不能比拟的。当地老百姓喜欢生食牡蛎,在宴席上也可以做成一道名菜“炸蛎黄”,外酥里嫩,表黄内白,没有吃到嘴里就已经使你垂涎三尺了。生物学家特地用当地的地名把这种牡蛎命名为“大连湾牡蛎”,以防其他种类的牡蛎冒名顶替,败坏了它的声誉。大连人对它们更是倍加青睐,干脆把自己的乡音也叫作“海蛎子味”。

也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大连湾里的牡蛎吃起来好像有一股异味,说确切一点是有柴油味。起初油味不浓,后来越来越重了,煮熟后一开锅臭气刺鼻,谁还有食欲呢?只好扔掉。继而,这里捕捞到的鱼、贝、蛤、蟹等都陆续带上了同样的味道。以至于在市场上,只要听说是从大连湾捞上来的海货,买主就摇头走开了。

海参

海参又名海鼠、海瓜,是一种名贵海产动物,因补益作用类似人参而得名。海参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中,有6亿多年的历史,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但是由于受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现在海参的数量在急剧减少。

大连湾牡蛎到底是怎样污染上这种油臭的呢?用精密仪器对牡蛎肉进行分析表明,肉中含有石油的成分。这就奇怪了,牡蛎生活在海水中,又不是浸泡在石油里,它们体内的石油究竟来自何方呢?人们慢慢发现,现在的大连湾已不比往昔了。四周岸边到处是工厂,黑的、黄的、红的污水无所顾忌地排到湾里。海面上巨轮、渔船百舸争流。往日清澈的海水现在到处是一片片彩虹色的油膜,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在海水和海底泥中也都化验出了石油成分。

实验证明,每升海水中即使含有0.01毫克的石油,生活在其中的鱼、贝体24小时内就可沾上油味。我们把这一浓度称作鱼、贝体产生臭味的临界浓度。当水中油浓度比临界浓度高10倍时,鱼、贝类在2~3小时就发臭了。

进一步研究发现,石油中含有一些发臭的成分,它们可以通过体表渗透和鳃黏膜侵入鱼、贝体内,随后由血液或体液迅速扩展到全身。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大连湾牡蛎的油味是附近工厂和船只排出的污油污染了湾里的海水和海底泥,进而危及牡蛎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结果。

牡蛎和其他海产品有油臭味人们很容易发觉和识别,大不了忍痛割爱,弃之不用就是了。可是如果这些美味的“海鲜”被细菌和病毒侵入或附着,那问题就严重得多了。1988年元旦前,上海暴发了一场轰动国内外的甲型肝炎事件就是因为毛蚶被病毒沾污引起的。它严重毁坏了“海鲜”的声誉,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江南许多地方的居民只要一提起“海鲜”就头疼,真有谈虎色变的气氛。

毛蚶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贝类,是沿海人民喜欢食用的海鲜品之一。它们在海底以滤食海水中的腐殖质和微生物为生,每只毛蚶一天能够过滤120升海水,如果海水中有甲肝病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嗜盐菌等致病微生物,就会被毛蚶等贝类滤入并在体内积累。

人们食用这类海鲜品一般不愿煮得太熟,有的时候甚至生食,因为这样味道更鲜。然而这样一来,隐藏在毛蚶体内的病毒就逃避了高温的惩罚,甚至因为温度合适反而促使病菌更加大量滋生繁殖。最后这些病毒随海鲜品一起被吃进了人体,在体内兴风作浪,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类似上面这样因为食用海鲜品而中毒的事件,在国内外曾多次发生。

1959年,山东烟台某厂因食用蛤蚶导致1000多人嗜盐菌中毒,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次大规模食用海产品中毒事件。1977年,浙江省宁波市也发生了食用毛蚶引起肝炎暴发的事件。在上海,1987年10月31日发生过一起海洋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有762人中毒。

据统计,从1987年底到1988年初,因生食江苏启东地区的毛蚶共引起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三省一市42.3万人患上甲肝。

国外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早在1942年,日本某地就流行过一次食用蛤仔中毒的事件。中毒者一周后出现呕吐、头痛、倦怠、皮下出血和黄疸等症状,严重者脑中毒死亡。在334名中毒者中有114人丧生。

1955年,瑞典暴发了因生食牡蛎而引起肝炎流行的事件。自那以后的30年间,美、英、意、日和新加坡都相继发生过生食牡蛎和乌蛤等贝类引起甲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暴发的事件。

在一些国家还发生过食用海鲜引发霍乱病的事件。例如,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流行一种埃尔托霍乱菌引起的副霍乱,是因生食褐虾引起的。1973年这种副霍乱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流行,调查结果是霍乱弧菌污染贻贝所致。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疑惑:“海鲜”何时才能恢复名誉!

其他海洋生物灾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对海洋生物的危害也日益严重。下面我们来看看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巨大影响。

1.对鱼和虾贝类的危害

石油通常是通过鱼鳃呼吸、代谢、体表渗透和生物链传输逐渐富集于生物体内,从而对鱼类产生毒害作用。中毒类型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和亚急性中毒是指大剂量、高浓度下的中毒反应,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致死性、神经性、对造血功能的损伤和酶活性的抑制慢性中毒影响,即使在小剂量、低浓度之下,仍表现代谢毒性、生活毒性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毒理效应。

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很大。油膜和油块能黏住大量鱼卵和幼鱼,“托雷·卡尼翁号”事件中,鲱鱼鱼卵有50%~90%死亡,幼鱼也濒临绝迹,而成鱼的捕获量却和平常一样。在油污染的海水中孵化出来的幼鱼大部分是畸形的,主要是鱼体扭曲且无生命力。实验资料表明,汽油对幼鱼的毒性最大,柴油是低毒性的,而润滑油则几乎没有毒性。

对于蓝鳍金枪鱼来说,美国“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泄漏的原油来的尤其不是时候,因为这种鱼类正在向墨西哥湾的产卵场活动。据一个追踪千余条蓝鳍金枪鱼活动的自然保护组织称,泄漏原油集中的区域是蓝鳍金枪鱼最主要的繁殖地之一。蓝鳍金枪鱼对石油的污染反应十分敏感,仅仅接触几滴原油,就会对金枪鱼卵及其幼体造成严重危害。如果大金枪鱼吃掉了误食泄漏原油的小金枪鱼,它们自身也面临死亡的危险。不仅蓝鳍金枪鱼性命堪忧,其他种类的鱼也在危险边缘挣扎。

油类对仔虾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在水中微小乳化的油类,伴随着虾的呼吸破乳后黏在鳃上形成“黑鳃”,轻者影响呼吸及由于呼吸机能障碍引起其他病变,重者可窒息死亡。成虾生活在油污染的海水中,由于鳃部沾满油污使氧的代谢受到影响,并且积累了油水中的有毒物质后导致虾体素质下降;油膜具有隔氧作用,虾长时间生活在缺氧环境中容易感染疾病,经常出现虾蜕皮后或者蜕皮中死亡的症状。

蓬莱油田漏油事故

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于2011年6月发生溢油事故,康菲被指责处理渤海漏油事故不力;12月,康菲公司遭到百名养殖户的起诉。2012年4月下旬,康菲和中海油总计支付16.83亿元用以赔偿溢油事故。

大海虾对海洋油污染也很敏感。科学家用委内瑞拉原油对美洲大海虾幼体所做实验表明:一升海水中含100毫克这种石油仅在24小时内杀死95%以上的海虾幼体。这一浓度称为该种石油对大海虾幼体的“致死浓度”。它的半数致死浓度(24小时内杀死一半以上)为1毫克/升。当浓度为10毫克/升时大海虾幼体就很难存活了。墨西哥湾深水钻井平台泄油的浓度远远高于10毫克/升,大量的海虾已经无法生存。

2.对海鸟的污染

海鸟特别容易受到石油污染。海鸟的羽毛有防水性能,但它是亲油性的。在海鸟中,油污染对海鸭、海老鸦、潜水鸟等飞翔能力弱的鸟类和无飞翔能力的企鹅危害最大。当海老鸦或潜水鸟在水中潜游一段距离上浮时,海面上的油污就像油质外套一样,披在它们身上,这时海鸟的反应是立即再一次潜入水中,这样不断上浮下沉,下沉上浮,使它们在惊恐中死去。而海鸥等飞翔能力较强的海鸟,只要偶然接触到漂浮在海面上的油膜,石油就会渗入或黏住它们的羽毛,使它们游不动也飞不起来。石油对海鸟的主要影响是在于它渗入或黏住其羽毛,破坏羽毛的组织结构。当海鸟受到轻度油污染时,海水能侵入平时充满空气的羽毛空间,使羽毛失去隔热性能,降低了浮力;而受到严重油污染的海鸟,因体重增加而下沉,既游不动也飞不起来。另一方面,被油污染的海鸟,由于羽毛的保温能力大大降低,其耐寒性减弱。受轻度油污染的海鸟虽然有时侥幸游到海滩免于一死,但海滩、卵石上也沾满油污。鸟类在用嘴清理身上的石油时,往往吞下大量石油,不久就开始厌食。油类侵入海鸟体内还能引起肺炎,严重刺激肠胃,使肝内脂肪变化和胃上腺扩大,有时也能导致精神失常。

石油污染带能使自由飞翔的鸟儿置于死地。据统计,1952~1962年间,波罗的海因油污染死亡的海鸟达1万~4万只,荷兰沿岸为1万多只,英国沿海为5万~25万只,整个北大西洋和北海海区,因油污染损失的海鸟累计数竟达到45万只。

阿拉斯加漏油事件后,上万只海鸟陈尸海滩。“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故造成大约28万只海鸟死亡。成批海鸟被困在油污中,它们的羽毛一旦沾上油污,就可能中毒或死亡。由于鸟类浮在布满原油的海面上,其羽毛黏结在一起,使其无法飞行及觅食,因此很快便饿死或是因无法飞起而沉入海底。

墨西哥湾特大井喷漏油事件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在受污染海域的656类物种中,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已造成大约28万只海鸟死亡。环颈鹆是一种小型鸟类,经常会在海岸附近活动寻找食物。它们被美国全国奥杜邦协会认为是最易受墨西哥湾泄漏原油伤害的物种之一。环颈鸻不仅面临着与泄漏原油直接接触的风险,还有可能因吃了受原油污染的小型无脊椎动物而中毒。褐鹈鹕是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鸟,它们也会受到漏油事件的严重威胁,因为它们经常会漂浮在海面上。这意味着原油会在褐鹈鹕的羽毛上积聚,令其丧失浮力。原油还会令冷水渗透褐鹈鹕的羽毛,与里面的皮肤发生直接接触,对褐鹈鹕的热调节系统造成危害。此外,褐鹈鹕正处于筑巢季节,而它们往往选择在浮油碰巧经过的海滩筑巢。昔日褐鹈鹕的栖息地如今遍地都是死亡海鸟的尸体。

3.对海兽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