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拯救海洋: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16873300000002

第2章 蓝色海洋的予与求(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摇篮。以无比壮观的景色和丰富的资源让人类亲近,然而,它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面前却又是那么脆弱不堪。在海洋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关注海洋,善待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全人类刻不容缓的责任。

§§§第一节生命的摇篮:海洋

海洋的诞生

海洋的浩瀚与神秘令人向往,它孕育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今天,地球上约有70%的面积被水覆盖;地球上95%左右的水存在于海洋中;地球上97%左右的生物也生存于海洋里。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阶段,星际碰撞不间断并且有规律地发生着,同时大量的尘埃被释放到大气中,遮住了所有的阳光,使地球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大约44亿年前,由于行星撞击次数的减少使岩浆的活动减弱,地球的表面开始冷却。渐渐地,冷凝的岩浆变成了一层薄而黑的地壳覆盖在地球上。虽然行星撞击和火山喷发会频繁地把地壳撕开,将炽热的岩浆喷向天空,但是,随着撞击次数的不断减少、冷却的不断进行,地球表面形成了越来越厚的地壳,从而形成地球。

地球形成之后,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汽变成水滴。但由于冷却不均,经常电闪雷鸣,雨水积聚起来,这就成为原始的海洋。我们都知道海水是咸的,这是因为海水里含有溶解的矿物质,主要是钠和氯,这两种物质结合就形成了氯化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盐。海水中水与盐的比例大约是100∶3.5。不过,原始的海洋可不是咸的。原始海洋是酸性并且缺氧的。因为那时候大气中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直到6亿年前的古生代,海洋中有了海藻类,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而后才慢慢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海洋。

五颜六色的海洋

大家都知道,海洋是蓝色的。另外,我们也知道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组成的,即红、橙、黄、绿、蓝、靛、紫。然而,当这些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时候,白色就出现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太阳都是白色的。如果您对此不信,可以尝试做一个实验。取一张稍厚的纸,把它裁成一个圆盘,将圆盘分成7个部分,然后分别涂上上述7种颜色。转动圆盘,此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白色。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基本原理是:因为这7种颜色的波长不同,所以它们被海水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那些红光、橙光和黄光有着很长的光波,而穿透能力又很强,然而却容易被水分子吸收,射入海水后,随海水深度的增加就逐渐被吸收了。据相关资料统计,一般情况下,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3种波长的光,大部分都被海水吸收。然而蓝光、紫光和部分绿光的光波较短,穿透能力弱,当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粒的阻隔的时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散射或反射,此时,紫光是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的。所以,在人们看来,海水就是蓝色的。

海水里有多少盐

海水所含的盐分布很不均匀,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

然而,海水的颜色会随天气变化而变化,当天气晴朗的时候是蓝色,如果阴天或者是天不是特别明朗的时候,我们眼中的海水就是灰暗的。

另外,海水的颜色也会受海水中泥沙的含量的影响。如果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海水就是黄色。为什么渤海附近海面呈现黄色?这是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渤海导致的。

如果海水结冰了,我们看到的是白茫茫的一片。

另外,海洋的颜色也会受海洋里的生物的影响。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在亚洲和非洲大陆之间有一个“红海”,在它的海面繁殖生长着一种叫“蓝绿海藻”的植物。当它死后就会变成红褐色。此时,如果它们浮在海面上,海水就会变成红色。同样,在波罗的海生长着一种水草,它是蓝绿色的,如果从外界看来,它如同绿色的草原。然而由于这里繁殖生活着很多甲壳类动物,所以海水呈现出玫瑰色。

漂浮的海洋冰川

海洋冰山是一种巨大冰块,它高于海面,漂浮在深海中或搁浅在浅海及岸滩上。关于冰山的高度,因冰山而异,冰山的高度可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度通常在几百米到几十千米,最长的可达数百千米。冰山是极地陆架冰或大陆冰川上的来客,当它们滑裂到海洋中后,藏尾露头地把大部分身躯隐伏在水面以下,在海风的吹拂下,人们就会感觉到它在动。

在南、北极的海面上,有很多冰山。无论是形状还是大小,它们都不相同。因为有的像课桌或办公桌,所以被称为桌状冰山;而有的像金字塔,被称为尖顶冰山;有的就是长方形的庞然大物,称为冰岛通过不断考察,人类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座冰山,其面积与我国台湾岛差不多。在北冰洋常年都有冰山存在。而在南半球有更多的冰山,而它们的体积也更大。有很多冰山游荡在南极大陆周围。南大洋的冰山主要源于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南极大陆沿岸的陆缘冰架。从外形上来看,这里的冰山非常平坦,最多的是桌面冰山,不仅冰色洁白,而且体积巨大。另外,冰山的寿命也是非常长的。由于南、北极终年冰天雪地,所以有充足的制造冰山的原料。在南、北极陆地上,有许多冰层很厚的大冰川。当然,这些冰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移动,游向海里。海里总是能经常补充新的冰山,所以,在南、北极海面上,冰山是不会消亡的。

虽然海洋冰山看起来非常安静、美丽,但它严重阻碍着海上航运。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开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全球海洋和冰山的形成、漂移、解体及融化状况进行监视,这为海洋冰山的观测和预报找到了新的方法。

富饶美丽的海岸

人们往往认为,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线”,实际上,这条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海岸带不但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是目前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区域,全球有2/3的人口居住在这里,有海陆空立体运输系统和转运系统功能。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显著作用的沿岸地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的地带。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千米,一般根据潮汐作用的影响,将其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三个部分。潮上带是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的近海地带;潮间带是波浪、潮汐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潮下带是低潮线以下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影响的近岸地带。

根据海岸的形成动力,气候等原因可分为:侵蚀海岸、堆积海岸、冰碛-冰蚀海岸、构造海岸、生物海岸等几种海岸。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1.4万余千米。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海岸中段、布里斯班以南,它由一段长约42千米、10多个连续排列的优质沙滩组成,以沙滩为金色而得名。这里气候宜人,日照充足,特别是海浪险急,适合于进行冲浪和滑水活动,是冲浪者的乐园,也是昆士兰州重点旅游度假区。这里旅游设施齐全,有各种各样的游乐场、赌场、酒吧、夜总会、海洋世界和主题公园。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往往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神奇的海光与海火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1909年8月11日,驶往锡兰(今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的“安姆布利亚”号轮船正在夜航,突然发现在海面的东南方向有亮光,当时船员非常兴奋,认为马上就到海港了。没想到,那并不是海港的亮光,而是神奇的海光。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同样也有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一队正在驶往日本群岛作战的美国舰队,突然发现远处海面上闪动着明亮的火光。他们以为遇到了日本舰队,所以立即进入了戒备状态。谁知,过了没多久,海面中的亮光消失了,非常平静。原来是虚惊一场。

其实这种对人欺骗的“海光”是一种海水发光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它不可能出现在所有的海域中。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海光呢?为什么只在某些海域显出海光现象?为什么海光会呈现各种姿态呢?

通过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原来人们看到亮光的始作俑者是一些会发光的海洋生物。海水中有的浮游生物有发光的本领,如夜光虫、多甲藻、裸沟鞭虫、红潮鞭虫和一些水母、鱼类在晚上的时候,它们都能发出微弱的亮光。为什么它们会有发光功能呢?因为在这些生物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细胞或器官,包含有荧光酶和荧光素,当海水搅动的时候,就会发生氧化作用,与此同时还会有细小的亮光发出。在黑夜中,虽然每个生物发出的亮光非常微弱,但是它们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道海光。所以,只有有发光生物存在于海洋中,海光才会形成,但是这也需要海水的搅动。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海光与海底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波有着密切的关系。强大的地震波不仅引起海水激烈振荡,同时使海洋生物发出亮光。因此,在振荡强弱不同的海域,都会发现海光,而且形态各异。

在世界最为著名的海光奇异的海域是拉丁美洲古巴岛附近的“夜明海”。在这片海中生长着很多海洋生物,当这些生物死后磷质集聚,在夜晚的时候就能发出强烈的光。因此,如果此时有轮船路过,船舷甲板上就会非常明亮。

会发光的光头鱼

美国有一种会发光的鱼叫光头鱼。它头部背面扁平,全部为一对很大的发光器所盖,好似“探照灯”。光头鱼没有眼睛,发光器就能起视觉的作用。光头鱼有一套奇特的捕食本领,人们称它为“奇异的渔夫”。它们常常把自己隐蔽起来,张着巨口等待时机,伸出鳍上的长丝慢慢摆动,丝末端的发光器好像游动的小虾一般。好奇贪吃的小鱼以为是一顿美餐,纷纷追逐而来,刚要去吃时才发觉上当受骗,想脱身为时已晚,反而成了光头鱼的一顿美餐。 另外,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曾在一个夜晚将一个最灵敏的光度计放在海底270米处,发现光头鱼发光的亮度比白天时还要明亮得多。

除了在海洋上有“海光”之外,在海洋中还有“海火”。

当轮船在漆黑的夜晚航行的时候,如果风平浪静,突然在遥远的海面上出现了神秘的火光就会让人感觉非常害怕,通常人们将其称为“鬼火”。

关于这一点,很多见过的人都感觉很害怕。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海面上还会有火?人们对此一直困惑不解。

相关资料记载,在1975年9月2日傍晚,在我国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人们再次看见了海火。当时海面上波浪滚滚,在不远处有如火焰一般的东西在发光,但到第二天早晨就消失了。而到晚上,神秘的光亮再次出现,而且比第一天更强。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周,到了第七天,人们对海面上出现的情形困惑不已:海面上涌出许多泡沫,渔船游过的地方也会有很大的光亮。伴着光亮,水中还有珍珠般的颗粒在闪闪发光。在这种情形过去没多久,地震就发生了。

1976年7月28日,也就是唐山大地震的前夜,人们在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发现了这种发光现象。尤其在秦皇岛附近的海面上,这种现象更明显。

在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三陆发生了海啸,与其他地方相比,那里的海火更奇特:当海啸卷起的波浪涌上岸的时候,人们在浪头底下发现了圆形发光物。在被波浪向前推进的时候,它们发出青紫色,非常亮。后来互相撞击的浪花,把这圆形的发光物搅碎,随后就消失了。

关于这些现象,很多人得出结论:海火出现,总是与地震或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海火就是在给人们起着提示和警醒的作用。鉴于此,当人们再次看到海火的时候就充满了恐惧。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专家终于揭开地震与海火的关系。原来,这种跟地震一起出现的海火与地面上的“地光”非常相似,都是一种发光现象。当强地震发生时,海底出现了广泛的岩石破裂现象,然后就会有光亮出现了人们的眼中。美国一些学者对圆柱形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试验样品进行压缩破裂实验后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试验样品便会爆炸性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一股电子流,电子流激发周围气体分子发出微光。如果把样品放在水中,其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能使水发光。当强烈地震在海底发生时,海底里的这些岩石就会出现广泛性的岩石破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冲出海面发出亮光,形成海火。在如此强大的电子流的作用下,光亮就出现了。因此,地震“海火”的出现与此密切相关。按照这个理论,如果“海火”出现的次数过多或者是过亮,这预示着将有地震或者是海啸发生,人们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

然而,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很多人也曾亲眼看到过海火,但并没有发生地震或海啸,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就跟地震无关,因为其主要是由电流机制所造成的。

通过不断研究,科学家发现海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很可能有着复杂的成因机制,这绝不是生物发光和岩石爆裂发光就能导致的。关于具体情况,科学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第二节人类的宝藏:海洋资源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植物2.5万种。海洋生物中有不少可以直接食用,有些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目前所知,海洋生物的蕴藏量约342亿吨,其中海洋动物325亿吨,海洋植物17亿吨。据估算,海洋生物每年能生产1350亿吨有机碳,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每年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