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保护法知识》将其定义为:“海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洋水体、海底和海水表层上方的大气空间,以及同海洋密切相关,并受到海洋影响的沿岸区域和河口区域”。
国外海洋论著对海洋环境多缺乏系统的概括和定义,一般认为海洋环境是海底地形、地球物理、海底结构和海洋化学、生物、热结构,以及海洋状况和天气等的总体海洋现象,亦即“狭义环境”“物理环境”。例如,美国于1966年6月17日第89届国会参议院第944次会议通过的《海洋公约》中的定义(第8条):“专门名词‘海洋环境’认为应包括大洋、美国大陆架、五大湖、邻近美国海岸深度至200米或超过此深度但其上覆水域容许开发海洋自然资源的深水区域的海床和底土,邻接包括美国领海内岛屿的同样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有关这些方面的资源。”
对比国内外海洋环境的定义,在概括的方法、内容上是大同小异的,都罗列了海洋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其差别只是所列举的要素多少而已。作为概念的原则,它们都未能对海洋环境的本质进行归纳、体现。因为从根本上讲,概念的核心不是叙述事物的现象,而应该从现象揭示其本质特征,并力求简洁、准确而抽象。以此衡量,上述海洋环境的概念,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那么,应该如何定义海洋环境呢?似应作如下归纳:海洋环境是指以人类生存与发展为中心,相对其存在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海洋自然和非自然的全部要素的整体。既包括海洋空间内的水体及其物理、化学、生物要素,海底的地质、地貌及矿产要素,海面及上空的海洋现象等自然固有要素与过程,也包括非海洋自然要素所固有,而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人为因素,如海洋污染、海洋赤潮灾害等。这样定义海洋环境突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洋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海洋自然与非自然要素的总体,此点是问题的本质之处;二是海洋环境不仅是自然的要素,也是非自然的要素,特别是近代以来,沿岸和近海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后果,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又都成为客观的存在之物,它们反过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因此,因人为影响而出现的海洋非自然要素应是海洋环境整体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一些概念中易于疏漏的内容。
深入认识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无节制活动所造成的。就在几十年前,人们的头脑中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等概念还非常模糊,很多人都把海洋当做一个大垃圾箱,工农业废水和废弃物、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都一股脑儿地倾倒至海洋和江河湖泊中。直至近些年,由于海洋中赤潮接连不断地发生,并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才开始引起人类的关注。
海洋污染包括化学污染、有机污染、生物污染、热污染等多种。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工业废水和废弃物造成的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热污染,由海上石油开采与海难事故造成的石油污染,由农业造成的农药污染、化肥污染,以及由生活污水造成的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等,都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这些污染物有的被直接排放到海洋中,有的虽然未直接排入海洋,但通过降水和大陆径流最终还是被带入了海洋,由此而造成的复合污染已使海洋的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部分海域的污染甚至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此外,水产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无节制扩大,养殖废水、饵料残渣、养殖生物的排泄物等直接影响了养殖区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水质量,水产养殖业产生的自身污染进一步加重了部分近海水域的环境压力。
目前我国近海以及七大水系和主要湖泊中,氮、磷污染已成为最主要的污染,如何控制含氮化合物的排放已成为突出的环境治理议题。《2000—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出,无机氮和磷酸盐已成为全海域的首要污染物,氮和磷已成为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子。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已引起人类的格外关注。一方面因为氮和磷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必不可缺的重要营养素;另一方面氮和磷过剩又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在最近几十年中,由于海域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赤潮,已经给沿海渔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仅我国如此,世界沿海各国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压力。
海洋重金属及酸碱污染
包括汞、铜、锌、钴、镐、铬等重金属,砷、硫、磷等非金属以及各种酸和碱。由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的汞,每年可达万吨,已大大超过全世界每年生产约9千吨汞的记录,这是因为煤、石油等在燃烧过程中,会使其中含有的微量汞释放出来,逸散到大气中,最终归入海洋,估计全球在这方面污染海洋的汞每年约4千吨。镉的年产量约1.5万吨,据调查,镉对海洋的污染量远大于汞。随着工农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的某些重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酸碱等的量,呈增长趋势,加速了对海洋的污染。
除了氮、磷污染外,随着海洋石油开采以及海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污染也成为近海污染中最普遍和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之一。此外,由生活污水带入海洋的微生物、由远洋船舶带至新海区的外来生物,以及因未加科学论证而盲目引进的新物种造成生物污染,大量排入海洋中的工业冷却水造成局部海域的热污染等等,这些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长此下去,造成的后果必将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应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与大气、陆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①污染源广。不仅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都将汇入海洋。②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不可能像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物转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往往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③扩散范围广。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一个海域污染了,往往会扩散到周边,甚至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④防治难、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污染物进入海洋的途径
海洋污染源包括天然源和人为源,具有范围广、入海途径方式多样、污染物种类多、入海通量大等特点。
海洋中部分污染物是由自然活动产生的,如海底火山喷发等海洋灾害产生的污染物,部分生物生命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