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历史大事记
17214900000005

第5章 光复南京

一提辛亥革命,多数人关注的都是武昌首义,阳夏之战。但是要知道汉口、汉阳被冯国璋攻克,武昌岌岌可危之时,江浙联军一举光复南京,底定东南,为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谈判争取主动,并加速清廷灭亡,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战斗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汉口汉阳的争夺战,而且攻守易势,革命军以少胜多力克号称虎踞龙盘的南京坚城,一向以能战著称的清廷江防军提督张勋被打得抱头鼠窜。所以南京之役同样意义非凡。

武昌首义成功,消息传来,东南革命党人倍受鼓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响应。

首先是上海。当时的上海,十里洋场已经初具规模,华洋杂处,经济发达。同时东南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局也位于上海高昌庙,一旦举事成功,不仅中外影响重大,而且革命事业之财力、物力、军力都能得到充足的支持。

早在辛亥六月(1911年8月),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设中部同盟会于上海。武昌起义之先,湖北党人通过会议决定,派居正、杨玉如二人赴沪迎请黄兴、宋教仁来鄂主持大计,并购置手枪作起义之用。居正、杨玉如都住在马霍路陈其美家中。上海派人赴香港向黄兴代达湖北同志殷殷之意。后杨玉如先回,居正留沪等待回音。武昌起义后,谭人凤、居正、宋教仁等先后赶到武昌。上海方面事务统由陈其美主持。光复会员李燮和亦以湖南同乡关系运动淞沪军警起事。陈其美与上海帮会关系很深,又因同志沈缦云熟识沪商董事李平书、王一亭等人,从而争取到商团的支持。

上海商团源于太平天国之役后,为自卫,上海乡绅先后发起具有武装组织性质的南市商业体操协会、沪西体操会等,后合并为南市商团公会(上海商团公会),凡参加商团公会必须参加集训,毕业时由清廷上海兵备道发给文凭。1905年,上海商团正式成立,编成五个中队十五个小队。次年春,在福州路琅琊里组织商团俱乐部,由高一谋等人主持。李平书(1854~1927),江苏苏州人。清末曾任江南制造局提调,兼任中国通商银行总董、轮船招商局董事、江苏铁路公司董事、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总董、上海南市商团公会会长。

陈其美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他的两个侄子,陈立夫、陈果夫,“四大家族”之一嘛。陈其美,字英士,是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慷慨任侠,足智多谋,是同盟会中的骨干。但名利心太重,目中无人,心胸略显狭窄。陈其美早年就加入上海的青帮,起义之前已经是大头目了,在民间的潜势力很大,非常有号召力。后来的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此时就在他手下做小弟,尚默默无闻。

11月2日陈其美,李燮和,李平书及各界党人商议,决定次日起义。当时党人所掌握的武装中上海商团以其精良的装备,训练有素的人员,实力首屈一指。其次就是李燮和控制的警察、巡警部队。陈其美虽然号称最有办法,其手下的青帮帮众人数也不少,但是毕竟不能同正规军警相提并论。整个战斗部署分为三个方面:闸北以巡警总局为进攻目标,城厢以苏松太兵备道署衙门为进攻目标,城南以江南制造局为进攻目标。在兵力布置上,闸北以巡警总署的起义警察为攻击的主力,商团配合行动。在南市城厢内外,则以商团为主,起义警察为辅。对江南制造局的进攻,以陈其美组织的敢死队为主,商团及制造局内部起义清军为辅。陈其美担心起义的大功被二李夺走,于是率部单独于3日凌晨提前行动。江南制造局是军事重地,守卫森严,围墙四周还设有炮楼,安置重机枪数挺,火力极其猛烈。陈其美手下几十条步枪,数支手枪简直如蜻蜓撼树一般。久攻不下之际,其他各部纷纷赶到。强攻半日,仍没有进展。陈其美竟突发奇想,欲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守军投降,他进入局内,还未开口就被扣留。众人得知情况大惊,李平书、沈缦云、王一亭等组织敢死队,李燮和联络起义军警,热血青年等,11月4日晨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制造局周围。以夏月珊、夏月润兄弟和潘月樵为首的戏剧界商团,在局侧小屋纵火,一时声震天地,制造局总办张士珩逃走。局内工人在楼上向起义者高呼:“请进来!他们都逃走了。”众人一拥而入,救出陈其美,占领制造局,李燮和当时被推任临时指挥。当天晚上开会,陈其美被推为都督,成立沪军都督府。光复会同志不服,另拥李燮和为吴淞都督。至此,上海光复。但是党人争权夺利自此之后,愈演愈烈。

在此影响之下,11月4日浙江新军起义,光复杭州,推举汤寿潜为都督。11月5日江苏巡抚驻节的苏州宣布独立,旧巡抚程德全被推为都督。同日常州独立,何建明为都督。6日清江响应,蒋雁行为江北都督。9日原巡防军统领徐宝山自称扬州都督。

这一系列的行动如同一簇簇大火,炙烤着南京的革命党人的内心。南京的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陆军第九镇的新军之中。

江苏陆军第九镇,是两江总督周馥在任时奏请编练的新式陆军,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按照全国的新军序列定为第九镇。下辖十七、十八两步兵协(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各标),马队一标(第九标),炮队一标(第九标),工程一营(第九营),辎重一营(第九营),另外有宪兵三营,直辖于镇。该镇所用的武器五花八门,有日式六五步枪,德式七九步枪,还有一小部分汉阳兵工厂制造的七九步枪。大炮有日式平射炮,德国山炮等。虽然有些杂乱,但好歹齐装满员。起义前夕除三十五标驻镇江,三十六标驻江阴,其余各部均驻在南京城内。

统制官徐绍桢,字固卿,广东番禺县人。久负文名,后习军事,以江苏候补道擢总兵,是第九镇的创始人。徐绍桢虽然不是革命党人,但是对清廷的腐败无能,各级官吏的贪墨颟顸深恶痛绝。同时他反对激进的武装革命,所以在起义之前新军备受歧视,甚至濒于被武装缴械,他仍旧犹豫彷徨,迟迟下不了决心,直到几乎被旗人暗算,才最终醒悟,毅然革命。

第九镇的成立之时就有革命党人赵声(时任三十三标统带),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间鼓吹革命。虽然后来赵声被撤职查办,但革命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武昌首义之后,原第九镇的军官革命党人柏文蔚,冷遹等悄悄潜回南京,在部队中四下活动,鼓动革命。他们知道徐绍桢倾向革命,如果由他来领导新军起义,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于是某之于徐。但此时的徐绍桢还很犹豫,意存观望,同时新军的弹药被勒令收缴,巡防军又监视严密,只好相约待机而动。

此时的两江总督张人骏也担心新军靠不住,于是将江防会办提督张勋的部队二十营,王友宏江防缉私队十营调入城内。又调来赵会鹏之巡防营五营,加上督署卫队一营,江宁将军铁良新练步队一标;同时增加富贵山、狮子山炮台的兵力;原本打算裁撤的绿营兵数营也暂时恢复起来。两万余大军系数入城,分驻各城门街道路口。一时间南京城内鸡飞狗跳,人心惶惶。这些旧军纪律败坏,借口搜捕革命党人,敲诈勒索,弄得店铺不敢开门营业,行人不敢上街办事。旧军原本就衔恨新军装备好、待遇高,现在新军不吃香了,于是不少江防军官兵到新军营房附近寻讯滋事,甚至鸣枪威胁。新军将士义愤填膺,人人摩拳擦掌,准备起事。张人骏着实是个蠢材!就算没有革命党,也会被他激出事情来。

江苏藩司樊增祥稍有头脑,看出这种举措只会招致更坏的结果,忙向张人骏建议,决不能如此明目张胆的歧视新军。张人骏也看出一些端倪,于是派樊增祥代他携带酒肉到第九镇司令部慰问、安抚。但此时此刻这种举动已经没有丝毫实际意义。

眼看旧军就要骑到脖子上来拉屎了,第九镇官兵群情激奋,立马就要拼命。但是苦于没有弹药,只好隐忍。徐绍桢此时尚没有下决心起义,为平复官兵情绪,数次到督署请领弹药,都被张人骏拒绝,使他倍感羞辱。张人骏不但不给弹药,还下令将第九镇的六尊大炮拨给巡防营使用。

徐绍桢无奈之下要求全镇开出南京城,移军秣陵关。惹不起咱躲得起。张人骏怕新旧军发生冲突,于是欣然同意。徐绍桢将城内部队编成一混成协,于即刻开拔。第九镇将士如蛟龙入海,迅速整装出发。城里只剩下江防军,这下子更嚣张的不得了。整日搜捕革命党人,私闯民宅,劫掠财物。凡是剪了辫子的青年,或者着学生装的都被指为革命党,肆意戕害,更有甚者,剃了光头的和尚、尼姑都难幸免。清廷的拙劣举动将仅存一丝的民心也丧失殆尽。南京城里的老百姓都盼着革命党赶快打进来。

秣陵关位于南京城南六十里,东九十里为句容大道,直达镇江。东南七十里为溧水县,西南五十里便是安徽省界。交通便利,乃战略要冲。第九镇将士扎好营盘便开始厉兵秣马,虽然弹药不多,但是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日日鼓噪准备行动。徐绍桢再不表态眼看就没法控制部队了。而突然发生的一件偶然事件一下子坚定了他的信心。

随第九镇一同出城的宪兵营管带桂城,是一个顽固仇视革命的旗人。他眼看新军人心思乱,认为徐绍桢是罪魁祸首,于是派人持手枪准备行刺徐绍桢。可惜派出的人太怂包,在司令部门前乱晃,当场被卫兵拿获,一审便供出是桂城指使。徐绍桢立即将桂城抓获,其他反对革命的军官见状纷纷逃匿。

11月3日上海光复,革命军占领江南制造局的消息传来,徐绍桢觉得起义时机已经成熟,立即派人赴沪接洽配领弹药。并从炮队中挑选二百人化装成平民乘火车前去搬运(那时沪宁铁路尚未收回,交战期间严守中立,禁运军火)。各标营党人于是齐集镇司令部,商讨起义计划。并派人潜回南京城内,联系内应。其中狮子山,富贵山炮台守兵答应保持中立;汉西门巡防营索要二万两银子的酬劳,届时为起义部队打开城门;督署卫队、机关枪队都有人答应只要起义军进城,立即响应。于是定于11月8日举事,以十七协为主力,经马家桥攻占雨花台炮台,瞰制全城;十八协占领镇江,经龙潭夹攻朝阳门。任命十七协代理统领、原第九镇正参谋官(参谋长)沈同午为前敌总指挥。

11月4日,驻扎镇江的十八协三十五、三十六标在革命党人林述庆、许崇灏率领下率先起义,两千旗兵缴械投降。林述庆立镇江军政分府,自称镇江都督,许崇灏为参谋长。

镇江光复,更加鼓舞十七协将士的士气,许多人已亟不可待。

不料发生了一桩意外,要不然南京城便唾手可得,更能免去后来艰苦的攻坚战。

偶然的事件虽不能改变总的历史进程,但是却能改写一定时期的历史。

11月7日晚,原三十六标一名排长苏良斌竟然率先发难。苏良斌是共进会员,本来负责联系内应,他一向看不起巡防营的实力,又贪功心切,认为打几枪,吓唬吓唬南京城里的的清兵,大功必然告成。于是半夜举火,城内原打算做内应的各部见火起,以为起义军开始攻城了,纷纷响应,一时城内大乱。清廷早就风闻新军将于近日举事,暗中戒备森严,这边刚一行动,江防军各部便马上行动,天未亮就将起事各部一一击溃,苏良斌乘乱逃走。经此一乱,城内外要冲都加强了守备,增添了人马。

相距六十余里,徐绍桢等并不知道南京城昨夜发生的一切。刚好派往上海的人回来说首批弹药已经运抵镇江,由镇江军政分府接收转运,第二批今晚也能到镇江。沈同午性急,认为既有内应,可不必等弹药运至,凭现存的数千发子弹取南京足矣。于是天一亮便开始行动。

驻扎秣陵关的第九镇实际只有一个混成协的兵力,包括步队三十三标、三十四标、三十六标一营、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一营、辎重一营、宪兵一营,共计七千余人。把全军所有子弹集中配发给前锋三十四标,每人约合三粒。炮标由于没有炮弹,第一营管带范滋泽命令士兵们将軛马卸下,组成一支先遣骑兵,侦查前进。全军随后进发。

骑兵队沿途不断传递前方消息,一会儿说聚宝门已经开放,专侯新军入城;一会儿又说雨花台已树立白旗,迎接新军。下午四时,骑兵侦察队抵达雨花台附近的花神庙。范滋泽用望远镜观察雨花台炮台,却未发现一面白旗。他命人打了几发教练弹(空包弹,没有弹头),试探雨花台方面的动静。不料,炮台上一下子打下来数十发实弹,范营长才知道传言不确,险些上当,连忙后退。接近五点时分,大部队陆续赶到,集结于花神庙后方。玩七点钟,沈同午下令三十四标进攻雨花台,三十三标绕攻水西门。其余各部没有弹药,只好原地待命。

八点钟起义军到达雨花台附近,炮台上早有准备,顿时枪炮如雨,好在地形复杂,又是夜间,守兵盲目射击,无甚伤亡。起义军乃凭借起伏的地形缓缓跃进,至午夜时已近至炮台一千公尺处,但是所携三发子弹早已用尽,只好暂时隐蔽待机。到凌晨两点钟,先锋队一部进至距敌方只有二百米处,队长朱履先拔出指挥刀,跃起大呼冲锋。守兵用机关枪猛烈射击,起义军伤亡惨重,朱履先牺牲。后来又组织敢死队,发动两次冲锋,一度曾夺取清兵的两挺机关枪,但是皆因后援不续,清兵火力太猛,皆告失败。这时的战场上尸横遍野,起义军再也无力组织进攻,沈同午只好下令向镇江方向退兵。由于天还未亮,清兵也不敢追击。

全军退至镇江后,士气大沮。徐绍桢去拜会林述庆,林担心老上司夺了自己的权,拒不会见。后来在他人劝说之下才硬着头皮见了一面,但神情冷淡,对战事只字不提。徐绍桢甚感狼狈,转身即赴上海。林述庆心胸特也狭隘,而且自私自利,大失党人风度,为自己今后的败亡种下祸根。

上海同盟会总部得知第九镇进攻雨花台失利的消息后,迅速召开会议商讨,认为南京乃战略要地,势在必争。由陈其美倡议,东南光复各省区抽调人马组织联军,会攻南京。并一致推举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徐绍桢恰好赶到上海与会,慷慨受命,誓雪前耻。

受命后徐绍桢即刻赶回镇江,建立联军司令部。先收容溃散的第九镇旧部,重新编组整理为镇军第一镇,以革命党人柏文蔚为统制。数日之内,各省援军陆续赶到,云集镇江。计有:镇军两协,林述庆、柏文蔚统领,约五千人;苏军步队四营,炮、马各一队,刘之洁为统带,共三千人;浙军步队一标,马队二营,炮二队,工程辎重各一队,朱瑞为统带,约三千人。淞军步队六百人,由黎天才统带;扬州徐宝山巡防营两千人,还有洪承点之上海商团义勇队近千人。另外,由武汉下驶的原清廷海军十四艘舰艇到达镇江,声称拥护革命,也被编入联军之中。

11月20日,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约集各军统领,林述庆、柏文蔚、朱瑞、刘之洁、黎天才、洪承点等人,于镇江洋务局总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详细制定会攻南京的计划。此时与会诸人还很团结,同仇敌忾,尚没有为自己小团体谋私的想法。

经过两次会议商讨,大家一致认为:根据南京城的地形,及敌军部署情况作战方针应该是先扫外围,夺占炮台,再攻南京城。

各军具体进攻部署为:以淞军及浙军一部为右翼,攻取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以浙军主力为中路,由麒麟门进占紫金山,向朝阳门进攻;苏军为左翼,进占雨花台,向聚宝门进攻;镇军为总预备队,随中路军前进,并负责攻占紫金山上的军事要塞天保城,然后进攻太平门;沪军担任警戒,海军配合陆军进攻,并负责掩护、运载陆军登岸;扬州军徐宝山配属镇军一部进攻浦口,断敌退路。

与此同时,城内清军也紧锣密鼓布置防务。这时的清军的主心骨儿全靠提督张勋张大人了。

张勋,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省奉新县人。自幼家贫,光绪十年(1884年)在长沙参军。初隶广西提督淮军将领苏元春部,中法战争时作战勇敢升为参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二十一年(1895年),到小站投靠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后随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二十五年(1899年),升总兵。二十七年(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任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颇受赏识,因此张辫帅不忘皇恩,一生始终对清廷忠贞不二。溥仪即位后,任江南提督,率江防军驻南京。江浙联军兵临城下,两江总督张人骏没有信心,准备推举藩司樊增祥为都督,和革命军议和,张勋闻讯赶来,大呼:“别人可以背叛朝廷,你老帅也可以背叛朝廷吗?”一拍桌子,拂袖而去。众人都不敢再说什么,只好硬着头皮准备抵抗到底。

清军的布防情况大致为:紫金山天保城安置大炮十七门(有六门是第九镇炮标被扣下的),机枪四挺,江防军一营,旗兵一营;雨花台江防军二营,除原有要塞炮之外最近又安置一门重型大口径要塞炮;尧化门驻兵三营;朝阳门驻兵二营;皇城(明故宫)驻扎旗兵一营,江防军四营。其余各部分驻各城门、要隘。

11月24日夜,淞军黎天才部配属浙军一个营,在革命党人内应协助下,轻松占领乌龙山炮台,第二天拂晓又趁势占领幕府山炮台。革命军拥有了火力强大的要塞炮,立即向城内清军司令部北极阁及狮子山炮台猛轰。清军惊慌失措,随即水师营参将率战船四十艘向革命军投降,下关东西炮台守军也争相归顺。同一日浙军在马群连续突破清军四道防线,击毙巡防营统领王有宏,并重创清军,继而占领孝陵卫,前出至紫金山一线。为激励士气,徐绍桢率总司令部进至麒麟门。

26日拂晓,张勋亲率五千人马向浙军反攻,攻势迅猛,志在必得。浙军将士在统领朱瑞握指挥下迎敌而上,双方来回拉锯,激战终日。张勋不支,退回城内,浙军乘胜直抵朝阳门外千余米距离。当天苏军也攻至雨花台附近。

28日凌晨,经过一天休整,浙军开始进攻朝阳门。由于城墙高厚,投掷炸药包轰城无效,而城上机关枪火力猛烈,又有城内富贵山炮台、紫金山天保城炮台不时以重炮轰击,攻城失败,浙军撤回原防。同时苏军对雨花台的进攻也因为清军炮火猛烈而告失败。

第一次攻城失利,使联军将领们注意到不拿下天保城,根本无法迫近城垣。天保城位于紫金山半山腰,其炮火可以瞰制全城。当年湘军统帅曾国荃攻打南京时就曾经受阻于天保城,而后将其攻下,南京就不战而克了。

30日徐绍桢集中镇军、浙军、沪军主力会攻天保城。革命军将士不计生死,奋勇强攻,守军一度动摇。傍晚清军突然竖起白旗示意投降,革命军不知是计,于是停火上山受降。行至半山,清军突然枪炮齐鸣,镇军管带杨韵珂,敢死队长叶向高及将士百余人当即阵亡。革命军官兵义愤填膺,眦睚欲裂,于是拼死进攻,激战一夜,12月1日清晨终于攻占天保城要塞。守军七百余人就歼,无一漏网。与此同时苏军攻克雨花台直趋聚宝门下。

至此南京城外所有制高点皆为革命军占领,随即用缴获的大炮向朝阳门、富贵山、太平门等清军据点猛烈轰击。清军顿时动摇崩溃,四散奔逃。张勋、张人骏、铁良等人率少数残部连夜遁逃。徐州镇台胡令宣,巡防营统领张联升、赵荣华率部投降,打开太平门迎革命军入城。至此南京之战以革命军完胜告终。革命军入城后立即恢复秩序,安抚人民。一边收编防营溃兵,旗兵枪械,一边整顿队伍,准备北伐。同时得知武汉方面战事吃紧,立即派黎天才率部驰援武昌。

激战时刻革命军各部能团结一致,相互协同,最终战胜敌人。然而革命烈士的尸骨未寒,一些人便开始争权夺利,罔顾大局。林述庆一进城便占据督署,自称江宁都督。而联军一致推举徐绍桢为江宁都督,林只好改称宁军都督,与徐分庭抗礼。后来各部为缓和他们的矛盾,推林为北伐军临淮总司令,到江北赴任。但是江北各军哪里吧林述庆放在眼里,号令不行,又回不了南京,走投无路只好下野。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使袁世凯甚为尴尬。又组织数路北伐军进抵苏北、豫南,大有席卷天下之势。后人皆叹没有全始全终,最后胜利果实便宜了袁世凯。其实不然,我们不妨仔细分析。革命军虽然看上去声势浩大,但大多各自为战,不相统属,也没有一位能孚众望的军事领袖人物,只是一;孙中山以其崇高的革命声望,享誉海内外,但是他手下的同盟会员真正掌握的军事实力寥寥无几,这是二;武昌首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不到两个月十八省皆叛,但是这些行为都是革命党人及进步人士出于对清廷的仇恨与不满的自发行为,完全没有统一的组织,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可以担当得起这一重担,这是三;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当时正是鼎盛时期,不论从政治,军事哪个方面都有全国一流的人才,我们且不计较其是否进步,但在当时是无人可以比拟的,这是四。基于以上几点,孙中山及革命党被迫让出政权,虽然无奈,却是明智的。武力相抗,于国于民都将是灾难。这就是伟人的气度,凡事先把国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