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1727200000013

第13章 保身与善身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个“穷”字呢?甚至还把它当成是做官的根本之道?

总结曾国藩的一生来看,曾国藩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个“穷”字,总的来说,有这样三条原因。

第一,在官场上,“穷”是保身之道。

要知道曾国藩是汉人,他当的却是满清的官儿。在整个清代,朝廷对汉人为官是非常小心的。不是说不让汉人当官,而是特别注意不让汉人当高官,当有实权的官,当能掌兵权的官。这一点,曾国藩恰好首当其冲。

他当初组建湘军,一出战,就取得了湘潭大捷,继而兵临武昌城下,一举攻下了被太平军占领的武汉三镇。据说,当时咸丰皇帝闻报后,高兴得是手舞足蹈,因为清军面对太平军作战,从来没取得过这么大的胜利。所以咸丰兴高采烈地对大臣们说:“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他甚至在接下来的圣旨里还说:“获此大胜,殊非意料所及。”(《清史稿》)可见他的兴奋劲儿有多大了。所以,他一高兴,立刻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

这可是一个有实权的位置,相当于湖北省长,实为一方大员,尽可手握大权。所以曾国藩接到圣旨一看,朝廷居然封自己为湖北巡抚,也非常开心。

开心归开心,按朝廷规矩,你还得假模假样地上个表,推辞一下,感恩一下,这才符合官场的潜规则。所以,曾国藩也就上表辞谢了一下。

可出人意料的是,仅仅七天之后,咸丰突然变脸。他在曾国藩的奏折上批复说:“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清史稿》)那意思就是说,我料到你会推辞,既然你推辞,那就算了,这个湖北巡抚你就别当了。

这简直就是逗你玩!这就像逢年过节,亲戚朋友来送点礼,你一客气,说这怎么好意思呢!那位一听,立马说:“噢,不好意思啊,那就算了。”然后把东西就又拎回去了。你说,哪有这种人呢?

曾国藩怎么也想不到咸丰刚给了他一个巡抚又马上撤了他的巡抚,理由只是他料到自己会推辞!

更可笑的是,咸丰的批复里还怪曾国藩上奏的奏折里不署湖北巡抚的官衔。那意思是,我上次的圣旨是让你当湖北巡抚的,那你随后的谢表里就应该署上湖北巡抚的官衔。至于我这次不让你当,那是后话,你上次上谢表怎么能不按规矩来呢?这太不像话了,下次一定要注意!

曾国藩简直就成了个冤大头。

那么,这个咸丰皇帝,怎么会像六月的天、小孩儿的脸一样,如此多变呢?

其实曾国藩是个聪明的人,他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事实上,咸丰在加封了曾国藩之后,当时大学士祁隽藻就对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身。匹夫居闾里,一嗥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想非国家之福也。”(《清史稿》)那意思是说,曾国藩辞职在家为母亲守孝,也就算一个普通人。这么一个普通人,登高一呼,四方响应,这对朝廷来说,恐怕未必是好事啊。

咸丰一听这话,一下就想起“满汉相防”的祖训来了,就是满清王朝向来不重用汉人的传统,所以他当时脸色大变,当初那股子高兴劲儿立刻也没了。

后来,咸丰还不无忧虑地长叹一声,说“刚去掉半个洪秀全,又来了一个曾国藩”。从这话,就可看到他对曾国藩的防范之心有多重了。

不仅咸丰是这样,后来慈禧垂帘听政,同样对曾国藩也一直小心提防。

曾国藩攻下天京后,当时湘军上下都拥立他另起山头,直接反了满清。可曾国藩不敢,一是他有儒家知识分子牢固的君君臣臣的道德观,二是他也知道朝廷对他一直是小心戒备,他要是一有把柄落在人手里,他立刻就要盛极而衰。所以他一直以来都非常小心,尤其是在官场上,深谙明哲保身之道。而在各种各样的官场保身之道里,“穷”字就是一个关键。

因为你肯穷,因为你不贪,就说明你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欲望,也不会有落人口实的把柄。所以曾国藩在起兵之后,经常自我标榜的一句话就是:“不怕死,不爱钱。”

当年岳飞说过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国家就有希望。曾国藩把这话浓缩了下,那意思既是说给世人听的,同时也是说给咸丰皇帝听的。表明自己只知忠君报国,并没有什么二心。所以曾国藩在钱上一向非常自律,从来没有什么贪污的把柄给人抓住。

有一次他的四弟曾国潢,因为急用,临时在省城长沙的商号里兑用了两百两银子。借钱要还啊,没钱还,就想让曾国藩从军饷里挪用二百两银子给他。曾国藩非常生气,回信斩钉截铁地说:“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全集·家书》)所以对于挪用军饷,他明确地说:“余何敢妄取丝毫!”就是说这种挪用公款的事,我曾国藩死也不会做的。

他的这个四弟曾国潢,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出来带兵打仗,就在湖南老家主持家务。这老四跟那个老九曾国荃一样也是个特别贪的家伙。事实上,曾国藩的几个弟弟都特别贪,唯独曾国藩一个不贪,这说明曾国藩的优良品质那不是遗传基因决定的,那纯粹就是他后天对自己修身养性才达到的境界。

还有一次,也是这个四弟曾国潢,鼓捣曾国藩老婆在娘家衡阳买田。曾国藩开始不知情,以为是自己老婆和长子曾纪泽拿的主意,所以在他在家书中大骂儿子和老婆,说“内子女流不明大义,纪泽儿年幼无知。” (《全集·家书》)居然不能守勤俭之道,居然像田舍翁那样买田聚富,这不是违背了我曾家的祖训了吗?

后来,当他了解到其实不是他老婆买的,而是他四弟以长嫂的名义所为,他更是出离的愤怒了,他在家书中甚至很绝情地对四弟说:“以后余之儿女婚嫁等事,弟尽可不必代管。” (《全集·家书》)就是说,我虽然在外不在家,但我长房的事,以后不用你管。

曾国藩是真生气了,他往年都是省吃俭用把工资省下来寄给家里,在北京当穷官的时候,每年还能寄上个一二百两,这一年,他最后也只寄了三十两回家。之所以寄的这么少,正是因为他那个贪心的四弟正当着家。

曾国藩看重“穷”字的第二个原因是不论是不是在官场,“穷”都是“善身”之道。

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对男人来说,最危险的两样东西,就是金钱与权力。所谓名利场,只要涉及到钱与权的交易,场场都是惊心动魄的危局。所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凡把钱看得重于一切的人,他个人的品质一定有问题。

对于这一点,曾国藩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尤其重视。

咸丰六年,曾国藩专门给年仅九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写了封信,这封信非常有名,向来被人传颂。他开始先夸奖九岁的孩子懂事了,然后就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这就是提出了做君子的理想,而且他的君子的定义就是要会勤俭节约。所以他最后叮嘱这个才九岁的儿子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全集·家书》)

“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这真是一句治世之名言。

可见,作为一代大儒的曾国藩是极为推崇孟子的那句名言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不过曾国藩的意思的是:

穷,能独善其身。

也就是守得住穷,就能保持自身的品质优良。这个标准虽然简单,却很实用。

所以他在给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苦口婆心地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 (《全集·家书》)就是说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俭自律,越能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大器。

所以现在有所谓的“富二代”的问题,其实怎么教育那些“富二代”,答案很简单,看看曾国藩家书,最好、最实用的答案早就写好了,就是那些富一代们,不论你怎么富,也得让你的二代们穷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