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1727200000038

第38章 识才刘铭传

我们一般教育孩子,关注的往往是要教导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如何培养出优良的个人品格。这是什么?这在传统儒家教育中属于修身养性的内容。

曾国藩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在对家人的家训教育中,不仅很注重对个人修养、个人素质的培养,同时,还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在公共关系中、在社会活动中与人的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很不简单,可以说,多少有着现代公共关系学的视角与眼光。

不过,这也不是曾国藩的独创。儒家虽然特别讲究修身,但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一个“仁”字。“仁”是什么?望文生义就可以知道,仁者“二人”也,是两个人在一起,是讲究人与人的关系的,所以孔子解释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者,爱人”。只有人与人的关系相处融洽,社会才可能进入一种良性发展,而个人的社会理想才可能实现。这是什么?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按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不仅要在识己上下功夫,更要在识人上下功夫,这样才可以构建良性的社会关系。没有良性的社会关系,你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根本无从谈起。

这就是曾国藩在“识己”之外,特别注重“识人”的关键所在。

我们说除去曾国藩那些“中兴名臣”、“一代大儒”的虚衔,他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名头,他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教育家。之所以说他地道,不仅是因为他有很丰富、很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他会全力以赴地亲自去实践他的那些观点与想法。所以真正的教育家,地道的教育家,一定不只是个理论家,一定还是一个实践家。

在识人这一点上,曾国藩自己的亲身实践最为后人津津乐道。比如他特别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为此他常常是亲自下场来甄别人才的优劣,做法非常独特,以至于在当时就被世人传为奇谈。

上一讲提到,《清史稿》里明确记载说他每次甄别人才的时候,都比较恐怖。《清史稿》说:“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是说他本来长得就有点吓人,尤其是那对三角眼,跟他蟒蛇转世的传说非常吻合。他每次甄别人才的时候,就坐在人家的对面,用这双吓人的、有棱的、闪着寒光的三角眼盯着人家死看,不把人家看出一身鸡皮疙瘩不算完。整个过程,据说曾国藩往往是一言不发,看好半天之后,还是一言不发地站起身来,一个人到后面书房,把这个人的优劣长短一一记下。据《清史稿》说,后来的发展还总能印证他的记录,也就说明他对这个人的分析,往往八九不离十。

这就有点像算命的了。算命的还要跟你胡扯两句,套套你的话的呢,曾国藩一句话都不说,也就一句话都不用套,就盯着你看半天,就能看准你这个人!这还得了,这不就是顶尖儿的相面大师吗?

再加上他把自己这种相面的经验,还专门写了本名叫《冰鉴》的专著,这一下江湖盛传,曾国藩的相面之术,更是独门不传的绝技。

那么,曾国藩这种神奇的相面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不是跟一般迷信中的相面是一回事儿呢?

我们还是通过一个他最有名的相面故事来看看他相面术的本质。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后,有一天,他的学生李鸿章带了三个年轻人来拜见曾国藩。

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特别喜欢奖掖后进,特别喜欢唯才是举,也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李鸿章觉得这三个人是人才,就推荐给曾国藩,也好让自己老师看看,这三个年轻人是不是真的算人才。

李鸿章把三个人带到总督府后,自己就先走了。刚巧曾国藩不在府中,家人就让这三个人站在客厅外的花园里等候。

到了傍晚时分,曾国藩才回府,他听家人这么一说,居然也不让这三位进客厅落座,居然还让人家继续在园子里站着。而他自己呢,也不先进府换衣服,而是绕了个弯,从边门绕到了花园后面小山上的一个亭子里。家人端上茶,曾国藩坐在亭子里,一边喝茶,一边远远地细细打量远处那三个年轻人。

只见第一个年轻人,我们权且称之为小A,这个人一脸精明,一看就是聪明人。另外那俩,也就是小B和小C都在那无所事事地站着,一付没心没肺的样子。就这个小A,皱着个眉,瞪大了眼睛,仔仔细细地瞅着客厅里房屋的布局和摆设。

小A在瞪大了眼睛四处打量。小B呢,眼皮子一耸,双手往袖子里一拢,老实巴交地往那一站,一动也不动。

第三个年轻人,也就是小C,是三个人里长得最瘦小,也是最难看的,脸上还有一堆麻子。但他倒最有意思,居然背负双手,抬着头,在仰看满天浮云。

曾国藩又看了一会儿,看底下小A和小B时不时往园子入口看,就知道他们有点等不及了,于是就下来见了面,把三人让入了客厅里。然后,曾国藩就跟这三个年轻人聊起来了。你看,《清史稿》说他鉴别人才的时候从来不说话,这可不准。他也不是不聊天,不说话的。

聊了半天之后,曾国藩发现这个小A跟自己谈得最投机,小B和小C基本上插不上话。小B特别老实,基本上是你问他一句,他才答上一句。而那个小C虽然也不擅言谈,可他居然敢顶撞曾国藩,偶尔说一两句话,还总能出乎曾国藩的意料。

曾国藩聊了一会儿,心里有数了,就让三个人回去了。

第二天,李鸿章来问曾老师,问这三个人怎么样?能不能用?

曾国藩欣然答应,让第一个年轻人,也就是小A去地方上当一个顾问一样的虚职,一点实权也没有的那种虚职;让小B在府衙里管理钱粮马草,也就是在后勤部门工作;第三个年轻人,也就是小C,曾国藩说:“此人可至军前效力,而且一定要重点培养。”

李鸿章一听就愣了,就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安排。因为当时是战争时期,能放到军前效力,那才是真正的重用啊,所以曾国藩最看重的居然是那个小C。

曾国藩说了,第一个年轻人,虽然聪明,但喜欢投机,第一次见两江总督这样的权贵,就能投其所好,样样都能逢迎得上,说明这个人喜欢钻营,这种人,才是有一些,但有才无德,不可大用,所以给他一个可以让他沾沾自喜的虚名,也不得罪他。

第二个年轻人虽然老实沉稳,但遇事唯唯喏喏,谨小慎微,这种人沉稳有余,魄力不足,所以只能做个刀笔吏。

第三个人,也就是那个小C最为奇特,虽然貌不惊人,但仰看浮云的时候,神定气闲,可见胸中自有天地;回答问题的时候,敢于直抒胸臆,甚至与曾大人意见相左,也无所顾忌,可见心中自有主见。这种人不亢不卑,从容淡定,这就叫气度,最为难得。曾国藩说这可是大将之才,所以一定要好好培养,将来此人成就,定可不凡。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预言出奇的准,那个小A和小B,最后都湮没无闻,也就是没有什么大的成就。而那个小C,也就是那个貌不惊人的第三个年轻人,后来成了中法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他就是后来的台湾首任巡抚,在中法战争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刘铭传。

而刘铭传名不见经传时就被曾国藩慧眼识英雄的这段故事,在晚清也一直被人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