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1727200000060

第60章 从“避亲”到“唯亲”

要说曾国藩非常注重对几个弟弟的培养,但让人奇怪的是,在用人上,他对他这个弟弟又表现得非常不一致。

按道理,他一直以来都十分悉心地培养指导他那几个弟弟,可当他任湖南团练大臣要出山办湘军的时候,当时曾国藩他爹也建议他带几个弟弟一起出来成就事业,而且他几个弟弟都主动请缨,要跟他一起出山。可曾国藩很奇怪,坚决不允许几个弟弟跟自己出山,但最后临行之际,他又决定带一个弟弟去。按理说,要带应该带年长的、能跟自己独当一面的弟弟去吧。可他不,他最后带了一个年龄最小、身体最差的弟弟曾国葆一起出山,而曾国葆比曾国藩整整小了十七岁。像曾国华、曾国荃这些功业心重、年富力强的都给他闷在家里了。

要说曾国藩想着力培养这个最小的弟弟,也不对。因为曾国藩第一次带湘军出战,虽然湘潭战役获得了大胜,但湘潭战役中的靖港之战却败得很惨,以至于当时曾国藩急得要自杀。后来,湘潭战役结束之后,曾国藩立志整军,第一个就拿他弟弟曾国葆开刀,因为靖港之战中曾国葆所部也有溃散,所以曾国藩撤了他的职,任弟弟怎么求情也不允,把他一家伙赶回家去了。自此,曾国藩虽然一路打下了武昌,再然后一路东征,但再没有一个弟弟跟着他了。也就是说,在湘军顺风顺水的初期,曾国藩是一直坚持不让弟弟加入到自己的湘军的。

后来,还是到了曾国藩坐困江西的时候,这时候他手下最得力的两员大将塔齐步和罗泽南先后战死,曾国藩在江西被石达开打得要死要活,连家书都几个月不写一封。这时候,曾国藩的那些弟弟们可真急眼了,虽然老大不让他们出山,他们也不管了。在请示老爹同意之后,他们分别找到胡林翼和左宗棠帮忙,在他们的帮助下各自建立新军,然后赶到江西战场增援曾国藩。当曾国藩在江西彷徨无计的时候,看到曾国华带五千精兵赶来增援的时候,一下子感动得不得了,自此以后,他再也不反对兄弟带兵了,除了老二曾国潢他认为实在没什么军事才能,劝他在家看守曾家祖业之外,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都出山带兵,成了湘军的一时名将。

但这时候曾国藩对几个弟弟带兵与他手底下其他的将领也没太大的区别,比如说他虽然认为曾国华的才华很高,但也只让他在大将李续宾手下带兵,并没让他独当一面。可等到曾国华跟随李续宾在三河镇战死之后,曾国藩痛定思痛,对曾国荃和曾国葆的使用就不一样了。

曾国葆最小,曾国藩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作为自己的近卫军。而曾国荃虽然手下只有两三万人,却一跃成为湘军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成了曾国藩最看重、也是最为着力培养的一支力量。

这一点从湘军与太平军最后的决战——天京之战就可以看得出来。

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湘军沿长江一线稳扎稳打,步步进逼,终于打到了江苏。这一年的五月,湘军水陆并进,曾国荃所部进驻天京城郊的雨花台,算是第一个打到了天京城下。

天京是太平天国的都城,打下天京,曾国藩和整个湘军才算功德圆满,才算大功告成。所以曾国荃能打到天京城下,心里当然是十分激动的。可问题是虽然曾国荃很高兴,但他哥哥曾国藩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荃是孤军奋进。

虽然曾国藩也想由弟弟曾国荃率兵攻下天京,建立湘军的头功,但当时湘军各部分别被牵扯在好几个战场,陆军主力只有曾国荃一部攻到天京城下。而曾国荃虽然带领的是湘军主力,可人数不过两万,而天京城是太平军的都城,兵力不下十几万,而且驻守苏州的忠王李秀成一听曾国荃到了天京城下,立刻挥师回援天京,兵力多达二十万,一下就把曾国荃围死在了雨花台。

有一段时间,连曾国藩都以为这下曾国荃要必死无疑了,所以劝曾国荃能突围就突围,可曾国荃憋足了劲儿要拿攻下天京的头功,就死撑着不走。而李秀成也不真心想打,以二十万攻两万,作了几十天的样子就退兵了。这一下曾国荃大难不死,更是不愿意挪窝了,死守着天京城,死活要啃下这个硬骨头。

虽然李秀成的主力撤走了,但天京城内毕竟还有不少太平军,而且天京城,也就是南京城,作为六朝古都,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凭曾国荃那几万人,没有个三年五载根本啃不下来。事实上,曾国荃也确实足足啃了三年,才最后攻下了南京城。

但是这三年的日子,可实在难熬。难熬在哪儿呢?并不全在打仗的艰苦,而在于曾氏兄弟要独吞攻下太平天国都城的大功。

在曾国荃攻天京的同时,李鸿章率领淮军攻下江苏大境,左宗棠率领楚军攻下浙江大境,虽然说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都是从湘军里分出来的,也就是说追根溯源都是一家,但现在人家毕竟另立门户了,而且队伍发展得很快,战场上的成果也很显著,所以按道理,李鸿章和左宗棠都可以回师增援曾国荃,帮他攻打天京。

可曾国荃就是不同意,他宁愿一个人死啃天京,也不愿李、左来分一杯羹。我们从现有的《曾国藩家书》里也可以看出来,曾国藩几次三番写信劝曾国荃,要他与淮军并力攻城,可曾国荃就是不同意,要独吞攻下太平天国都城的首功。于是,一般人也就认为,因为曾国荃的坚持,作为东南战场主帅的曾国藩才最终没有调李鸿章的淮军来抢曾国荃的功劳。

可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曾国藩家书》已经是删减修订后的,曾国藩要立德、立言,有些能表露他私心的家书还是没收进他的集子里。有学者就从他散佚的作品里发现这一段时间曾国藩还有几封给弟弟的信,在信里曾国藩就明确地说到,第一,自己也不愿让李鸿章带淮军来抢湘军的头功;第二,弟弟你实在打得也很辛苦,朝廷催得也急,如果你需要李鸿章增援,我就请旨下令,但只要你不提出来,我绝对不会向朝廷提这个申请,向李鸿章下这个命令的。(此段考辩可参见谭伯牛先生的《战天京》)

也就是说,从这些信件内容完全可以看出来,曾国藩其实跟他弟弟曾国荃完全一个心思,就是不想让任何外人插手,而是要曾家兄弟立这彻底剿灭太平军的第一大功。后来,兄弟俩齐心协力,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唱文戏,一个唱武戏,硬是没让淮军和楚军插手,硬是让曾国荃这区区几万人的湘军主力得到了这个攻下太平天国都城的首功。曾氏兄弟也因此被双双封爵。

要说,最聪明的还是李鸿章,他率领淮军攻下江苏境内各大城池,甚至与天京近在咫尺的常州也被他打下来了,朝廷一个劲儿地下旨让他与曾国荃会攻南京,曾国藩也几次三番问他能否来助一臂之力,可李鸿章就是贼精贼精地按兵不动,硬是死拖烂拖地让曾国荃成就了大功。当然,李鸿章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我们下面讲到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培养时会详细分说。但李鸿章看出自己的老师曾国藩要护着自己的弟弟曾国荃,所以才避嫌让功,这是肯定的。那么曾国藩向来讲究唯才是举,向来讲究用人公允,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弟弟如此偏护呢?

他从当初的任人避亲,到后来的任人唯亲,甚至在用人上多少还存着私心,这怎么符合他理学大师的身份呢?这种用人的方式,能称之为一种人才艺术吗?

这就要说到曾国藩家训中一个传统的内容了,这个内容可以用一句俗语来表示,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