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1727200000008

第8章 落榜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立身的信仰与信念分不开的。一个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强大,才会在现实的世界里强大。

但我们知道,曾国藩原来也只不过是个资质普通的孩子,至于说他少年天资聪颖那些话,大凡名人出名之后,都会有这些附会传言,事实上一般人的资质都差不多,真正的天才哪有那么多?

那么,这样一个资质普通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自身强大的信念与信仰来的呢?

这都要从曾国藩的“高考”生涯说起。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左右,关于高考,有句流行语,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时候大学教育还未扩招,还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大学生还号称是时代的骄子。而高考,平均八九个考生,才能录取一个。当时的竞争,也还是很残酷的。可对比起古代知识分子所参加的科举考试来,这种残酷又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

如今的高考,要论源头,应该是起源于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则起源于隋代。虽然隋文帝的时候就已经有分科举荐人才的措施,但科举考试这个惊人的创意,要论版权或专利来说,还要归功于那个虽然荒唐透顶但也惊天动地的隋炀帝杨广。

自隋炀帝设进士科通过考试这种形式选拔人才来,科举考试就成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直到现在,我们的人才选拔还是延续着这种模式。

科举发源于隋唐,但完善乃至发展到高潮是在明清。明清的科举考试要比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还要难上几百倍。

当时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乡试是各省举行,难度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中的叫举人;乡试的第二年考会试,会试是全国统一的,难度相当于考硕士,考中的叫贡生;最后一级殿试,最高级别了,所以相当于考博士,考中的就是进士。

三级科举,一年一年轮着来。像乡试这种入门级别的考试,三年才轮得上一次,而且考中的比例远比现在低很多。所以古代科举于知识分子而言,可谓折磨死人。有名的范进中举就发生在清代,不过才考过最低一级的乡试,只拿了个举人,就已经熬到了五十多岁,就已经熬疯了。

另一个比范进还不如的典型,就是曾国藩他爹。他爹名叫曾麟书,别说参加科举的乡试了,就光一个取得乡试的资格,也就是考秀才,一连考了16次也没考上。好不容易第17次,总算考上了个秀才,曾麟书也实在考不动了,因为他这时候都43岁了,儿子曾国藩都二十多了,所以他就不考了,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

曾国藩说起来还是比较幸运的,他23岁考上了秀才,比他爹整整早了二十年,然后参加乡试,又中了举。这一下曾国藩信心大增,当年,他就意气风发地从湖南赶到了北京,提前了大半年到京,准备参加第二年才举行会试考试。

因为曾国藩出身农民家庭,家里也不是非常富裕,所以虽然是凑足了钱来的,但到了北京,也还不敢随便找个上星级的饭店住。那么他住哪儿呢?他很聪明,找了当时的一个“驻京办”去住。

别以为现在的北京才有那么多驻京办,其实明清两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各地也开始在京城设立驻京办。但古人比较聪明,不是各地政府在北京设立驻京办,而是由各地的商会、或者是在京的老乡出资在京城设立驻京办,所以当时的驻京办叫什么呢?叫会馆。

曾国藩他是湖南人,他住的就是长沙会馆。

当时的会馆当然有帮着地方官员在京打探消息的职责,但更重要的功能是接待并接济来京办事的同乡。这一点可比现在的驻京办强,现在驻京办成衙门了,只接待官员。要知道中国人讲究乡谊,“亲不亲,故乡人”,所以当时的会馆对同乡那是非常好的,要是你实在不富裕,他的住宿费用就很低。所以农家子弟出身的曾国藩,一向勤俭节约惯了,想想到了北京还是省着点吧,所以他就住进了长沙会馆。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他住了半年后,在耗掉了一半花费后,他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没考上。

按理说,会试考试至少要三年一次,轮一回很漫长。但曾国藩还就运气不错,恰巧碰上皇太后的六十大寿,照例增加恩科一次,也就是第二年多给一次会试考试的机会。这一下曾国藩铆足了劲儿一定要考上,所以他也不回家了,还窝在长沙会馆里准备考试。

就这样,他人生地不熟地在北京又住了一年。要知道他带来的钱,除去来回的路费,本来只是够半年用的。这下好,计划不如变化快,他硬是用半年的生活费支撑了一年半,这要是没点艰苦朴素的韧劲儿,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因为生活费不够用啊,所以曾国藩这一年的日子过得可不容易,幸好他住长沙会馆,要不根本撑不了那么长时间。终于又等了一年,又等到会试的机会了,曾国藩心想这下肯定要苦尽甘来了,要不老天爷干嘛把我留北京留一年啊!所以他觉得苦也受过了,难也受过了,会试再一开,好运自然来,这一年就没算白熬。

可令人失望的是——

他,又落榜了。

连考了两回了,说起来他曾国藩也算是个复读生了,连遭两次打击,而且这时候也花光了所有的钱,穷得一文不名,要换了别人,肯定痛苦得不行。可曾国藩呢?

痛,并快乐着!

他还就跟一般人不一样,眼看着下一次会试还要等几年,他收拾好行李,也不回家,居然兴致勃勃地去云游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