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1727200000009

第9章 买书

曾国藩的打算是不直接回湖南,而是从北京先顺道运河到江浙,再从江浙顺着长江回湖南。

为什么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呢?

很容易理解,说不好听,叫散散心;说好听点,叫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好在年轻,年轻就是资本。所以虽然没几个路费了,曾国藩还是按自己的计划去丈量运河和长江了。

但毕竟是没钱了,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曾国藩走到一半,真是一分钱也没了,再这样旅游下去,那就得跟着丐帮一起走了。所以他过了徐州之后,就特意来到了现在江苏的雎宁。干嘛来了呢?借钱!

当时的雎宁知县叫易作梅,刚好是湖南湘乡人,而且跟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都有交情,曾国藩到这种地步只好硬着头皮来找易知县借盘缠。

说这个易县长人还真不错,对落魄的穷考生曾国藩同学没有半分的歧视。他留曾国藩住了两天,通过谈吐,发现这个年青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将来定非池中之物。所以他不等曾国藩开口借钱,就主动借给了他一百两银子。

要知道易作梅一个七品县令,他当时标准的年薪才不过四十几两银子,当然,这不算那些灰色收入。而曾国藩自己进入官场后,熬了好几年,好不容易当到翰林院的五品侍读学士,一年工资也不过八十两白银。所以易作梅肯借给曾国藩一百两白银,这一下让曾国藩喜出望外,也非常感动。

曾国藩告别易知县,这下有了钱了,更不急着回家了。他来到了南京,想在这片“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好好地游览一下。

要知道,南京就是后来太平天国建都的地方,而太平天国后来最大的对头就是曾国藩。而年青的曾国藩早在进入官场之前,除了北京,就到南京仔细考察过,这也算是冥冥中注定的命运了。

曾国藩在南京不仅考察了山川地形,还在南京花光了所有的钱,又成了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他不是有一百两银子吗?怎么花得这么快呢?

只要你会花钱,愿花钱,舍得花钱,再多的钱也能花得完。

曾国藩不是个读书人嘛,他这辈子,包括后来做了朝中大臣、一品大员,一直都很节俭,连老家翻修祖屋都不舍得花钱,甚至连儿子结婚、女儿出嫁也不舍得花钱。唯有一件事,他最舍得花钱,那就是——买书。

曾国藩一生酷爱读书,从小上学不用说了,虽然智商不高,但父亲看管得严,所以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后来终其一生,不论再忙、再累,甚至仗打得再凶险,甚至凶险到要掉命的地步了,他也要把书带在身边。后来,到晚年的时候,他还勤奋读书不止。就是因为太勤奋了,所以最后把左眼都读瞎了。所以曾国藩曾戏称自己是个书痴。

这个书痴之所以在南京一下子就花掉了好不容易借来的一百银子,就是因为他书痴的毛病犯了。

曾国藩来到南京的时候,怀里揣着一百两银子。他是个书痴嘛,有了钱,就又开始逛书店了。结果在一个书肆里看到一部精刻本的《二十三史》,曾国藩非常喜欢,就想买下来。结果一问价,刚好就一百两。大概书店老板是学算命的,算到他有一百两,就这个价,死活不便宜。

这一下曾国藩就很为难了,他现在只有这一百两,不买书的话,很富裕,足够他一路游山玩水、增长阅历的。可要买这套《二十三史》的话,虽然书钱是够了,但一下又一文不名了,别说再到处游历了,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所以说,换一个稍微理智点的人,这套要花巨资的《二十三史》,在书店里免费翻上个几天过过瘾也就行了,要真买,那可真不值当。

可冲动是魔鬼,曾国藩并没多想,就先把书买下来了。但买完后怎么办呢?一套《二十三史》那数量可不得了,放一起,比他的行李多多了,况且连回家的路费都没了,怎么运回去呢?

曾国藩自有他的办法。这时候正是暮春的季节,他到北京赶考带足了冬天的衣服,他一想,就把所有的衣服和行李都到当铺里当掉了,只留了一两件夏天的衣服,虽然天还有点凉,但自己是个小伙子,身体棒,就当是提早过夏天了。再加上从南京到湖南一路水路,花费也不是太大。就这样,这个提前过夏天的高考落榜生,就驼着一大堆的史书和书里厚重的五千年文明史,好不容易回到了湖南的老家。

快到家了,曾国藩犯愁了,该怎么跟父母交待呢?会试考了两回没考上,花光了所有的钱,这还不算,把借来的一百两也花光了。父亲只是个私塾先生,挣点钱也不容易,这可怎么交待呢?

当初买书的时候,一高兴,一冲动,根本没想这些。这时候“近乡情更怯”,简直“不敢见老爹”!

可不敢见也得见,没法说也得说,曾国藩到了家,见了父亲,只好把这一两年的经历就详细地汇报了下。结果他爹曾麟书听完这个落榜儿子的汇报之后,什么埋怨的话都没说,只说了一句话:

“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替你还清所有的欠款。但希望你能用心研读,不忘记买书的初衷,这借的钱,也就不算白费了。”

我个人觉得,曾国藩他爹,虽然一辈子考科举都很失败,但作为一个爹,他真是一个不一般的爹。

不一般在哪儿呢?在他的教育方法实在是太高明了。

第一,儿子会试连着两次落榜,这大概才是曾国藩心头最难受的地方,但作爹的对此一句不提,却只提他借钱买书的事儿。这叫什么?这就叫四两拔千斤啊,轻轻巧巧、平平淡淡地就把儿子最大的心理负担给去除了。

第二,只说借钱买书,也并不埋怨儿子。要知道曾国藩落榜回来,还又一冲动花光了借来的所有的钱,而这笔钱还不是小数目,所以自己心里是有很大压力的,想想父亲多少会对自己要有批评的地方。可曾麟书就是一句埋怨也没有,而且还说借钱买书是好事,这种出乎意料的表态,对曾国藩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所以曾国藩后来一直记得这个事,一直都说这是他一生酷爱读史书的一个最重要的起点。

第三,这个爹在卸下儿子的心理负担之后,又看似轻巧、但却极为关键地点中了读书的窍要,即买书的初衷是读书,而读书的关键是细心研读,并持之以恒。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买书,但我们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把买来的书都认真读完了呢?所谓“书非借不能读”,我当年也是个买书狂,但一直到现在,读的大多数还是从图书馆或从别人那儿借来的书,而自己买的书,很多都只是粗略地翻翻,还有一些翻都没来得及翻,还在书架上当装饰呢。

所以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书,就像结婚的初衷是为了爱情,可书买来了之后,婚结了之后,那个最初的冲动和美好的愿望,也就被我们束之高阁了。就是因为这个恶习,所以一大堆没看过、又舍不得扔的书,才成了搬家里的恶梦;而婚姻也才因此成了爱情的坟墓。

所以,曾麟书真不愧名叫麟书,那就是书中麒麟的意思,一句“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像当头棒喝,给了年轻的曾国藩以极大震撼。他当即发下誓愿,作为一个儒生,他不把这套《二十三史》用心读完,他曾国藩就是个大不孝的畜牲!

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天坚持读史数十页,不仅读,而且细心研读,写读书笔记,两年时间,终于仔仔细细地把一部二十三史彻底通读完了。

而这两年,因为他爹要还这一百两银子的债,所以曾家一直过得还很拮据。两年后,曾国藩再次上京参加会试的考试,家里实在紧张,还是找亲戚东拼西凑才凑出了几十吊钱的路费。等曾国藩省吃俭用到了北京,身上只剩下了三吊钱。

这次比上次还惨,上次是考完后,他变成了穷光蛋。而这次是还没考,他已经是个穷光蛋了。

可就是这个借了一百两银子买书、现在又只剩下三吊钱的穷学生曾国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年,他终于成为湖南曾家历史上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后来,爱读书、爱学习的曾国藩还成了开启整个洋务运动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