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1829400000016

第16章 社会服务(1)

1983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接见300多名全国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先进代表时指出:“从事个体劳动同样是光荣的,一切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劳动都是光彩豪迈的事业。凡是辛勤劳动,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光彩的。好逸恶劳不光彩,违反劳动纪律不光彩。”

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计划力争在20世纪内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月23日,在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上,9位民营企业家联名向全国各级工商联和所有民营企业家等发出题名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书》。

同年,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迅速确定了把光彩事业“办大、办好、办出成效”的工作方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光彩事业的意见》([统发(1994)42号]),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全国各地推动光彩事业的蓬勃发展。

7月14日,四川省工商联第六届二次执委会上,12名非公有制企业家执委联合发出倡议,在非公有制企业界推行扶助四川省贫困地区的“光彩事业”,号召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会员,坚持互惠互利、形式多样的原则,积极投身到扶贫“光彩事业”中来,为四川省贫困地区做几件实事,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新贡献。

那么,当初刘永好等为什么要倡议发起“光彩事业”?“光彩事业”后来的发展进程如何呢?一切均得从头说起。

刘永好等联名倡议光彩事业的来龙去脉

孙宁 宣旗

十位委员的联名倡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每一位中国人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年,安徽省凤阳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当年他们卖给政府的粮食,就相当于过去26年的总和。

从1979年开始,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就在城市改革还没有形成浪潮的时候,拥有8亿农民的广阔农村率先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副业、办实体,农民开始从土地中解放出来。1983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万里、习仲勋、王震等领导人特意在中南海接见300多名全国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先进代表,针对改革开放之初,有人认为个体私营经济不光彩之说,胡耀邦即席发表《怎样划分光彩和不光彩》的讲话,鼓励个体、私营老板们干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并指出:“从事个体劳动同样是光荣的,一切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劳动都是光彩豪迈的事业。凡是辛勤劳动,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光彩的。好逸恶劳不光彩,违反劳动纪律不光彩。”这就是后来光彩事业的源头。

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决定从当年起实施。1986年,中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20世纪最后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指出,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一是到本世纪末,使全国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00元以上,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条件,减少返贫人口;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提出了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并明确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以及信贷、财税、经济开发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对资金的管理使用、各部门的任务、社会动员、国际合作、组织与领导作出规定。《计划》还提出,今后7年里每年再增加1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亿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等,力争在20世纪内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994年4月23日,在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上,刚刚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刘永好与国内9位民营企业家联名向全国各级工商联和所有民营企业家等发出题名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书》,希望举办一个光彩事业计划,动员民营企业家们到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投资办厂、培训人才,参与社会扶贫,为脱贫致富做一份贡献、献一份爱心!其全文如下:

倡议书

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是个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的和睦大家庭。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老少边穷地区八千万人民的温饱和贫困问题始终牵动着我们的心。消灭绝对贫困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彩事业。

我们,参加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的部分企业代表,以一颗热诚的心,向全国各级工商联执委、常委企业家们、向全体工商联会员企业家们、向所有民营企业家们倡议:举办一个光彩事业计划,让我们投身到这一光彩事业中来,为脱贫致富做一份贡献、献一份爱心!

我们中国民营经济每年为老少边穷地区培训一千个人才,把他们请到我们的企业中来,将我们的技术和经验传送给他们,为其家乡的经济振兴出力。

我们中国民营经济每年为老少边穷地区开发一个项目、传授技术、发展生产、拓展销路。我们中国民营经济每年到老少边穷地区开发十种资源,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互惠互利,共同富裕。

为此,到本世纪末共培训七千人才,办七百个项目,开发七十个资源,完成这个光彩事业计划,为缩小贫富差距做出贡献。

我们发起人在此郑重宣示:我们将竭尽全力,投身到这一光彩事业中来!切切实实,认认真真地为老少边穷地区做成几件实事。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决心在合法经营、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下,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一起谱写我们的共同理想;一起创造我们共同的财富;一起携手共同发展;一起达到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

方小文、王力、王命兴、刘永好、汪远思、张芝庭、张江平、范建中、周晋峰、韩伟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于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七届二次常委会

率先垂范拉开序幕

199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看了刘永好等人有关光彩事业的倡议书之后,请秘书转告倡议书发起人:“光彩事业这个倡议很好。希望付诸行动,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做出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指出:“以扶贫为主体的光彩事业,是一个很好的倡议,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

为此,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强调,要把光彩事业办大办好,办出声势,办出成效。

同年,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迅速确定了把光彩事业“办大、办好、办出成效”的工作方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光彩事业的意见》([统发(1994)42号])。

1994年7月14日,在四川省工商联第六届二次执委会上,省工商联副会长、民营企业家四川禾嘉集团董事长夏朝嘉,成都华侨新苑包装制品公司总经理成甦等12名非公有制企业家执委联合发出倡议,在非公有制企业界推行扶助四川省贫困地区的“光彩事业”,号召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会员,坚持互惠互利、形式多样的原则,积极投身到扶贫“光彩事业”中来,为四川省贫困地区做几件实事,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做出新贡献。

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对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说,“光彩事业这件事很好”,并于1996年4月16日,为光彩事业题词:“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共同富裕。”

1995年10月25日,成立了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为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为会长,胡德平任法人代表、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主要负责人刘延东、梁金泉、张绪武、谢伯阳等人任副会长,民营企业家刘永好也任副会长的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全国各地推动光彩事业的蓬勃发展。

全国各省市也先后成立各地的光彩事业促进会,并且把光彩事业的网络一直推进到各县。光彩事业的特点和宗旨,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包括台港澳侨工商界人士,与老、少、边、穷地区共谋发展。

与政府投资不同的是,光彩事业是通过民间渠道,用市场方式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与民营企业的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合理配置。光彩事业的理念是“互利互惠,义利兼得”,原则是“自觉自愿,量力而行。”

1995年9月,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由四川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共同发起成立的“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在省民政厅登记注册。

与此同时,10位发起倡议、身为企业家的全国政协委员率先垂范,拉开了光彩的序幕。

“光彩1号工程”是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在西昌建成的一家饲料企业。随后,他相继在贵州、江西、河南、山东等地的老少边穷地区建立了23家光彩事业扶贫工厂;河北亨豪集团总裁张江平,在河北省围场县坝上的“北大荒”,开垦万亩荒滩,帮助7000多个农民脱贫;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芝庭,投资2800多万元,开发扶贫项目20多个,帮助贵州山区农民发展黑山羊养殖和金银花种植;福建港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命兴,成立光彩事业集团公司,先后收购3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安置当地劳动力400多人。

为此,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执行会长孟祥林后来回忆说,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经常组团到贫困地区考察投资,一般是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或者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带队,当地都是一把手接待,拿出最好的投资项目和政策。“这是单个企业投资没法比的”。借此,企业也获得了不少宝贵的资源,发展壮大。

光彩事业开展之初,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即编写了《大力推动光彩事业》的宣传提纲,以作为指导光彩事业的纲领性文件。1995~1997年,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创办了面向全国发行的唯一一份《光彩明星报》。

1995~1996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光彩事业的社会影响,探索一条实施光彩事业的有效途径,四川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事业促进会连续组织两批民营企业家分别到三峡库区和凉山进行了扶贫考察、项目洽谈和投资活动。这两次考察活动起到很好的作用,落实了一些投资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995年7月,在赴三峡库区进行的为期8天的扶贫投资考察中,考察团成员与万县市(现为重庆市万州区)及库区有关单位和企业进行交流洽谈,签订正式协议22个(其中,生产型企业11项,房地产开发5项,人才培训1项,信息服务3项,无偿捐赠2项)。希望集团在四川凉山、达川(现达州)和贵州、大别山、江西赣州、永丰兴建6家光彩扶贫饲料工厂,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已全部建成投产,产值达10亿元;四川金骊公司投资7500万元,在革命老区邛崃市宝珠山修建水电站,已于1997年建成发电;该公司还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种猪养殖场,用于帮助贫困农户发展养猪业。

1996年8月,在赴凉山考察活动中,民营企业家们与当地有关部门就商贸、能源、建筑、建材、养殖等项目进行交流洽谈。新希望天然色素公司与当地签订了在西昌种植万寿菊的协议,实行“公司+农户”的扶贫运作模式;大陆集团决定投资1.2亿元,在西昌建设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的“光彩小区”。

上述活动的圆满进行,既扩大了光彩事业的影响,又为项目扶贫迈出了可喜一步。

199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暨一届二次理事会”上,四川有三个光彩事业项目被评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4年来,四川省已实施光彩事业项目130多项,总投资6亿多元,民营企业家直接投资4.6亿元;为贫困地区培训技术人才2万多人次,安置就业人员2万多人,帮助2万多贫困农户解决了温饱问题。

孙宁(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经济处处长、四川省工商联党组成员)

“致富思源”在广安

王鸿璋 刘静 赵丹 鲜翔

工商联的绝妙创意

2000年2月,江泽民在深圳龙岗区南岭村视察时,号召先富起来的人们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同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江泽民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

据此,四川省工商联主席何志尧经反复琢磨后,产生了一个绝妙创意:把广安作为载体,号召最早受益者、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们一起来建设广安,以释放他们心中那份对邓小平的感激之情!

随之,何志尧把这个想法先后告诉了四川省工商联、广安市工商联的有关同志,并向来四川视察工作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严克强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廷翰等,做了汇报。

很快,此事得到全国工商联主席的经叔平、党组书记梁金泉,副主席胡德平、张绪武等的支持。2000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在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工商联报送的专题报告上做了“很好”的批示;同年9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在中央统战部经济局的请示报告上批示:“此事以工商联为主体、我部协助,故请工商联建立工作班子,党组审定,具体实施。”

紧接着,中共四川省委提出,要用10年时间,把广安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基地。为此,广安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这项工作列为“十五”计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2000年10月,在何志尧的陪同下,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严克强率中共中央统战部经济局和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工商联组成的调研组,到广安市及其所辖的5个区县进行了实地考察。

事后,何志尧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谭丽莎采访时,记忆犹新:“严克强副主席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兴致勃勃地和大家一起来到广安城区一幢尚未竣工的20层高楼的屋顶,指点应该在哪儿建‘思源广场’,哪儿建‘思源大道’,哪儿建‘思源林’,哪儿建‘两思’(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