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多党合作在四川·农工党卷
18438800000058

第58章 党员风采(10)

还记得几年前,我曾为一位11岁的患儿做完巨大肝脏肿瘤切除手术,为了防止随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连续三天三夜,我不眠不休地守护在患儿的病床前,仔细观察着患儿的一切病情,直到患儿转危为安。

还有一次,我为一个患者做了胆结石手术,本着节约原则为她节约和用好每一分来之不易的医药费。后来她的丈夫告诉我,他们预先带了7000元钱,没想到却只花了5000多元钱,他还高兴地对我说:“曾主任为我节约了2000元的医药费,真是太了解我们山里人的疾苦了!”

在外人眼中,外科医生收“红包”、有“外快”,富得流油。其实不然。我认为:如果一个医生收受或者索要红包,那么这个医生就不配当医生,因为他玷污了一个医生的神圣职责。我做了30年的外科医生、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外科主任,从未收过一个红包。

前几天,一个小女孩住进了市中心医院外二科准备做胆管结石手术。入院前,她的母亲听别人说要给主刀医生拿个红包。她在得知是我为其女儿做手术后,悄悄来到我的办公室,要把红包塞给我,被我婉言谢绝了:“我不能拿你的红包。我是一名医生,如果我拿了你的红包,我就无法去面对外科的同事们,更不配做一名医生了。”

除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外,我还是一名中国农工党员。作为农工党达州市中心医院支部的主委,我带领支部成员不但认真做好支部自身建设工作,还积极参加市委会组织的送医下乡和街头义诊活动。所到之处,常常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大力称赞。正是由于在自身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出色表现,中心医院支部在2006年还被农工党四川省委评为先进基层组织。

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我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写下了数篇高质量的提案。令人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11月,我在工作之余调研得知:通川区新村乡和达县安云乡的交通十分不便,老百姓长期为出行所困扰。为此,在达州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我写下了《关于修复新(村)安(云)公路的建议》这一提案。提案数据翔实,内容具体,有理有据,受到了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就此提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答复和解决。当办理此提案的市政府工作人员得知写此提案的委员居然还是一位医生时,都十分感慨地对我说:“您不仅是一位称职的医生,同时也是一位称职的政协委员。”

(作者系农工党员、达州市中心医院外科系统副主任。本文成文于2007年6月)

荣誉的背后

何延政

1981年,我考入泸州医学院,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两年后又考入重庆医科大学进行研究生的学习。其后顺利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攻读博士学位,被导师和学校选派到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因突出的科研成果和优异的临床医疗技能被留校重点培养,从事血管外科临床与实验研究。其间多次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上海市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获得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1999年5月,我调回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创业是艰难的。我从上海回来,除了技术外什么都没有。我在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人员的挑选、培训,到病房的选择、基本血管外科设备的配置,都一一亲自研究解决。很快,便在泸医附院建立了血管外科专科,这也是西南地区较早创建的专门的血管外科。经过艰苦创业,短时间使该学科成为四川省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并争取到了全国周围血管外科培训项目,常年接受和培训西部地区血管外科专门医师多名,使血管外科的辐射面和影响在西部不断地扩大。每年我都要指导数名硕士研究生,所带领的血管外科于2007年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近几年,我作为泸医附院连体婴儿分离手术专家组组长,成功组织并作为主刀专家参与了3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使医院在国内外名声大振。

“非典”疫情发生后,我作为医院副院长和防治领导组副组长,负责“非典”疑似、高危和发热患者的初步诊断、治疗和观察。在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我全身心地投入“非典”防治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医院和泸州市不同的环境和情况制定一系列的预案,并组织专家找来大量其他地区的病例和影像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其他院领导一起详细、科学、全面地分析泸州可能发生的情况,建立了一个立体的综合防护体系。由于历史原因,泸州市无专门的传染病医院。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为确保四川南大门安全,阻击“非典”疫情扩散和蔓延,决定立即在主城区外选址修建新的传染病医院。地址选好后,我立即组织医院的相关专家会同泸州市有关环保、污水处理、疾控等专家每天昼夜不间断作战,严格按照“非典”防治的要求装修病房,仅用了72小时就把泸医附院感染治疗中心这个专门医院改建成功并保证了中心及时、正常投入运行,受到省、市领导和国家“非典”督查组专家的好评。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于当日即组织了首批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医疗抢险队,日夜兼程赶赴灾区,参加救援。先后组织、派出医疗卫生救护队12批145人赶赴广元市青川县,绵竹市汉旺镇,绵阳市安县、游仙区和北川县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医疗活动,累计救治灾区伤病员6572人次。组织救护车、医护人员,调整各科室腾出床位,亲自带队到灾区转运患者到泸医附院医治,共接收从绵阳江油长钢总医院转诊灾区患者54人,抽调组成了技术力量雄厚的专家组负责对伤病员会诊、治疗和抢救,最终54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同时,24小时关注灾区患者,并抽出专人及时、准确地报送各种抗震救灾资料,协助抗震救灾指挥部顺利完成信息统计工作。从5月下旬起,我又被安排至省卫生厅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全省抗震救灾医疗设备的调配工作。

2008年9月,随着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的公布,我市及邻近地区出现了许多家长携带婴幼儿到泸医附院检查,就诊人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为有效应对短时间内大量增加的诊疗需求,缓解患儿就诊问题,保证救治效果,我立即成立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部署有关工作,各科室和部门也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紧急联系B超、儿内科、儿外科及泌尿科等科,加班加点让患儿得到检查与救治。

作为农工党泸州市委主委,我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实际行动关注社情民意,以真情实意组织和影响党员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四川省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我本着参政为民、心系群众的原则,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医疗卫生改革等实际问题,在省人代会上,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热情贡献良言善谋,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建议,为促进卫生事业的平稳发展频频议政建言,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几年来,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论文多次在国际和全国的学术会议上宣读,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的课题,并开展20多项新技术研发,主编和参编10多部教材和专著。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5项奖项。还担任了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颈动脉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学术职务。泸医附院血管外科曾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农工党省直属泸州支部被农工党中央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被农工党省委评为“基层组织先进集体”、授予“政治交接主题学习活动先进基层组织”称号,个人也被农工党中央评为“抗击非典优秀党员”、“抗震救灾优秀党员”,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防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作者系农工党泸州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本文成文于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