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多党合作在四川·农工党卷
18438800000059

第59章 附录一:中国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员会简介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自创建以来,四川就是其开展活动的重要省份。

早在1928年,农工党的前身——中华革命党就开始在四川发展组织,进行反帝、反蒋宣传,开展民主运动和军事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川农工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农工党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的工作,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12月,农工党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成都举行,选举产生了农工党四川省第一届委员会,至2012年,已先后召开11次代表大会,并选举产生11届省委会。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前,农工党四川省委所属党员人数,一直位居全国省级组织首位。

截至2012年7月底,全省已在16个地级市建立了农工党组织,建有成都、自贡、内江、攀枝花、绵阳、德阳、宜宾、遂宁、乐山、广元、达州、巴中、泸州等13个市级委员会,并在眉山、资阳、南充3个市建有省直属基层组织。全省现有基层组织288个,党员6879人,中高级知识分子占90%以上。医卫界党员占59.5%,文教界党员占15.2%,科技界党员占9.8%,人口资源环境保护领域的党员占1.5%,其他界别党员占14%。

党员中现有全国人大代表5人、全国政协委员2人、省人大代表21人、省政协委员35人、市人大代表46名、市政协委员150名。党员中有地厅级以上领导职务的18名,县处级领导职务的117名,各级特约员112名。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第一使命。农工党四川省各级组织发挥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以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导向,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在医药卫生、计划生育、农业、教育、交通、能源、社会治安、反腐倡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提案、议案。这些提案、议案资料翔实,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3年,四川省人大首次公开征集立法建议时,共征集到363条建议。在最终列入立法规划的13条建议中,农工党四川省委有2条,这是唯一由民主党派提出并被采纳的立法建议。2004年,农工党四川省委《关于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2005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被评为全国政协优秀提案;2005~2010年召开的省“两会”,农工党四川省委有近60多件集体提案被各级媒体报道,新华社内参两次引用了省委会提案《四川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关于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的建议》的相关内容;中央电视台“直通地方两会”栏目对《对我省城市餐饮卫生工作的几点建议》《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提案作了专题访谈;提案《积极应对“看病难、看病贵”,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2007年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华西都市报》、四川在线网站联合举办的“年度最具影响力议案、提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提案。与农工党中央共同完成《关于优化医疗执业环境的若干意见》的调研报告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2008年《关于支持“5·12”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若干建议》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作为灾后重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关于稳定医务人员队伍,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建议》被新华社、新浪网、搜狐网、《华西都市报》、四川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在《华西都市报》、腾讯大成网联合举办的“2008年十佳提案”评选中名列第一。

2008年,农工党四川省委和中共四川省水利厅机关党委展开联合调研,完成了《加快震损水利工程重建步伐确保灾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目前,四川已下达了7.3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88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农工党四川省委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以智力支边、扶贫开发、定点合作、对口帮扶、义诊助学等为重点的社会服务活动。1998年开始实施的“农(农工党)宜(宜宾)合作”项目,在当地产生较大影响,先后得到农工党中央主要领导的肯定和好评。近5年来,农工党四川省委在全省开展“三下乡”和“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350次,出动医疗卫生专家4100余人次,近2万群众受益;为地方引进项目46个,引进资金达2亿多元;开展捐资助学活动128次,共捐资180余万元,1780余名学生受益;举办培训班320余次,培训基层计生、医卫人员等近5万人次。

在历次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中,农工党四川省委带领全省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肩负重责、从容应对,与各级中共党委、政府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在抗击“非典”疫情、应对南方冰冻雪灾等重大战役中,农工党全省各级组织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抗病救灾做出了突出成绩。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80%以上的农工党员以各种方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在重灾区一线工作过的党员就有近2000人,他们在上万次的余震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奋战在救灾一线,经受住了大灾的严峻考验,为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农工党四川省委围绕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灾后重建“两个加快”工作目标,积极争取农工党中央和全国农工党组织和党员的支持,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农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竭尽所能,献计出力。全省党员以缴纳特殊党费等形式捐助救灾资金100多万元,各级组织直接捐献、协调捐献款物4000多万元。同时,全省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参政党使命,充分发挥界别优势、智力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各级中共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努力为灾后恢复重建贡献力量。省委会、12个市委会和50多个基层组织荣获“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农工党四川省委多次被农工党中央评为“全国参政议政先进集体”、“全国支边扶贫先进集体”、“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先进集体”、“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农工党四川省委大力弘扬和继承我党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崇高风范,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全面推进高素质参政党建设。

四川解放初期,全省整党后重新登记的农工党员仅163人,地方组织只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和关心下,全省农工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拨乱反正,统一战线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正轨。四川的农工党组织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蓬勃发展。在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农工党四川省委认真开展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放在第一位,在全省各级组织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中,认真组织开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以及多党合作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通过坚持不懈的政治理论学习,保证了全省广大党员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严格做好后备干部的推荐和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后备干部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工作,为各级组织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打好基础。农工党四川省委建立健全了基层组织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工作的督促检查,全省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呈现出团结和谐、积极履职的良好局面。从2007年起,按照农工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在中共四川省委的帮助下,农工党省委在全省农工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骨干队伍中,组织实施开展为期5年,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主题学习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弘扬了农工党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有力促进了全省各级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参政党职能的切实履行。从2010年起,农工党四川省委又积极响应农工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实施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年工作规划,努力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融入农工党履行职能和自身建设的工作实践,努力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从而使全体党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全省各级组织以建设高效、务实、民主、团结的机关为目标,开展了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机关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科学的工作机制,使机关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省委会机关在2008~2010年省直党群序列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中,考评得分连续3年名列各民主党派省委机关第一名,荣获2010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