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29

第29章 浙江文化(3)

弘忍的门徒分布全国,其中在越州(浙江绍兴)也颇有影响。南宗当中的洪州宗道一,其弟子庐江人道通,“游方吴越之间,台、明山谷,靡不登陂”。道一另一弟子为衢州人,唐宪宗诏于安国寺,卒后谥曰大彻禅师。禅宗在晚唐五代时分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个派系。入宋以后,禅宗成为佛门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宗派。法眼宗嗣法弟子永明延寿,浙江余杭人,精通经内,提倡“禅、教并重”,又归心净土,社会影响很大,为宋初一代名僧。北宋时代云门禅宗在浙江颇为流行,重显等名僧都曾在浙江传法。临济宗在浙江亦传播甚广,宗杲与浙江关系比较密切,强烈反对秦桧的投降活动,因此受到陷害,晚年先后主持浙江阿育王寺和径山寺,是江南着名的宗教领袖。从明初开始,浙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的禅宗学者,其中最着名者当数楚石梵琦,时人尊称为“国初第一禅师”,是当时全国一流的佛教思想家。梵琦是宁波象山人,其佛学思想以真心一元论和真如缘起论为主体。万历以后,浙江佛教蓬勃发展,禅者风涌,蔚为大观。

晚明时的禅宗学者,有名的有云谷法会、东溪方泽、无趣如空、云栖蘟宏、藕益智旭等。其中,云栖蘟宏、藕益智旭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齐名,号称“明末佛教四大家”,是晚明浙江佛教界出现的两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师级人物。清以后,禅宗继续发展,在浙江仍有较大影响。

【金华学派】金华学派,指以在金华丽泽书院讲学为基础形成的学统,是以地望为纽带联结的学派。金华学派自吕祖谦开创后,历经南宋、元、明,承袭了400年之久,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影响深远。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金华)人。吕祖谦与朱熹、陆九渊是南宋中期理学中的三大派,因解决理学中的基本范畴——理气心性的着眼点不同而产生分歧。吕祖谦兼取理学中“理本论”和“心本论”之长,把朱熹、陆九渊的“理”、“心”作为其最高哲学范畴,认为理是无始终、无生灭的永恒存在,天地万物都出于“理”,同时把“心”抬到世界本原的地位,认为“心即天也,未尝有心外之天”。吕祖谦赋予“气”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些时候认为“气”有着决定“理”的作用,同时因为“气”乃实体,主张“物得气之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气之全,故其理亦全”,提出“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吕祖谦有弟祖俭、从弟祖泰,子延年,侄乔年、康年;在丽泽书院亲聆吕祖谦兄弟教诲的弟子叶"、葛洪、乔行简、时澜、时少章、巩丰、巩嵘等都是金华学派的最初成员。后人言金华学派,范围远远超出吕氏子弟和门徒。明人郑柏的《金华贤达传》记有自南朝梁至明婺州学者名儒133人,在吕祖谦以前的有28人。吕祖谦以后,宋代31人,元代33人,明代41人,共105人,从这些人物身上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这个学派的特点。首先,金华学派的学者大都博学多识,不私一说而兼取诸家之长。其次,金华学派的学者为学务实致用,不尚空言。再次,金华学者的学者多重视历史,但不以古非今,不少人有历史着作。

【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叶适等多为浙江永嘉人,故名。

南宋时期永嘉地区出现了富工、富商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永嘉学派就是代表这些新兴阶层利益的思想家,他们纷纷着书立说,要求抵御外侮,维持社会安定,主张减轻捐税,恢复工农生产,强调买卖自由,尊重富人,提倡实事和功利。永嘉学派的开创者周行己等人,先在太学接受王安石的新学,后来又接受程颐的洛学,且兼张载的关学。随着学术思想的发展,永嘉学派又在与理学及金华学派、永康学派频繁的接触中,吸收各流派之长而于乾道、淳熙时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永嘉事功之学。薛季宣、陈傅良是永嘉学派的导源者,批判了离器言道和颠倒道器关系的观点,肯定道器不离,器决定道;反对轻视功利,反对空谈义理,注重在实际事物上的功用和效果。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学者称之为水心先生。他的事功思想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崇尚功利,主张务实,反对空谈道德性命的理学。认为任何事物、义理都要通过功利表现出来,凡是不能产生实际效果的东西,都是无用的东西;物质生活和农业生产是整个社会的根本,道德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二是批评“贵义贱利”、“重本抑末”,主张“农商一体”发展工商业。要求政府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扶持商贾,发展商业。三是坚持抗金,主张守定而后战。认为北伐是头等大事,应该深谋远虑,不能仓促从事。四是着力解决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提出必须提高胥吏素质,主张精简军队。五是重视经世之学,提出“五经皆史”

的观点。用“古为今用”的观点研究历史,把五经都看成是史籍,提高史学的地位。六是重视培养具有“救时之志、除乱之功”的治国人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安国定邦的人才,教育学生既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经验。

【永康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学派,为浙东学派之一。因陈亮为永康人,故名。又因学者称陈亮为龙川先生,故亦称“龙川学派”。陈亮,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陈亮一反程朱理学讳言功利的倾向,理直气壮地举起了功利主义旗帜,说:“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担当开廓不去,则亦何有于仁义哉!”把功利与仁义统一起来,并以功利作为衡量仁义的标准。在“成人之道”的问题上,提出“学者,所以学为人也,而岂必其儒哉”,“醇儒自律”并不是“成人之道”,“成人之道宜未尽于此”,主张“人生只是要做个人”,所谓“做个人”就是要做一个“才、德双行,智勇、仁义交出而并见者”,做一个“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英雄豪杰,志在天下,为国家、社会建功立业。在认识“道”与“物”的关系上,陈亮反对在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之外,还有一个形而上的理的世界,提出了“盈宇宙间无非物”的命题,只承认一种存在,即客观世界的事物,道或理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在历史观上,陈亮反对有一个离开人的活动悬空独立存在的“道”,“夫不为尧存,不为桀死,非谓其舍人而为道也”。他还认为天理即存在于人欲之中,“天道岂有他哉,喜怒哀乐爱恶得其正而已”,提出了着名的“王霸可以杂用,则天理人欲可以并行”的结论。主要人物还有陈亮门人喻南强、钱廓、凌坚、吴深等。

【甬上四先生之学】南宋时期,浙江学者对陆九渊创建的象山学派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尤以明州人杨简、袁燮、舒瞒、沈焕四人最为突出,因明州境内有甬江,故称为“甬上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瞒、沈焕四人都师事陆九渊,其中杨简对陆学的贡献最大。杨简把陆九渊的“本心说”发展成为“唯心”之论,明确地把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及其法则皆收归于一心,使“心”成为无所不包的最高实体。在修养方法上,杨简认为陆九渊的“剥落”而去蔽去病、“发明本心”的修养功夫无益,认为人生之恶不是由于“私欲”或意见之障蔽,而是源于人心之起意,提出“勿意”

之说,作为他的功夫论之法门。袁燮的学术思想,还受到浙东之学的较大影响,他把“本心”看成是道德行为的根源,而且扩而大之,把“本心”看成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根源,他更多地表现出向朱学靠拢的倾向,在道德观、修养方法上都与朱派接近。舒瞒的学术思想以“平实”为特点,认为只要明白“本心”之明善,即可足以治身处事,以刻苦磨砺为修养方法。

沈焕所谓的为学要先识“肩背”,就是陆九渊的“先立乎其大”,但在修养方法上,主张“慎独”,他还接受了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的治学方法,从事“周览博考”之学。

【《全芳备祖》之植物学】南宋浙江黄岩人陈咏辑录的《全芳备祖》,是我国古代的植物学名着。陈咏自序云:“独于花、果、草、木,尤全且备”,“所集凡四百余门”,称“全芳”,涉及有关每一植物的事实、赋咏、乐府,必稽其始,故称“备祖”。这就概括了这部着作的内容和命名大意。

书分前后两集:前集为花部,着录植物120种左右;后集为果、卉、草、木、农桑、蔬、药凡7部,着录植物150余种,两集合计,为数270余种。

如此荟萃数百种植物资料于一书,除《本草》一类药书(多数是野生植物)外,在当时实属创举。后来如《群芳谱》、《广群芳谱》、《采芳随笔》

诸书,即以该书为蓝本。《全芳备祖》着录植物,各分三纲:一是事实祖,下分碎录、纪要、杂着三目;二是赋咏祖,下分五言散句、七言散句、五言散联、七言散联、五言古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凡十目;三是乐府祖,收录有关的词,分别以词牌标目。这三组旨在“物推其祖,词掇其芳”,从其篇幅多寡说,略于事实而详于赋咏乐府,描述自然、多识草木、探求生物原理的用意就蕴藏于赋咏诗词的描绘之中。

该书对各种植物的形态、性味、生态、分布、用途以至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往往具有较深入、细致、真切、生动的描述,是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所辑集的资料,不少是世间罕见或不传的珍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绝迹人间或已乏传本,因此该书也可作为重要的校勘工具书。

【朱丹溪“滋阴派”医学】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人,因其居住地有河流名叫丹溪而被称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他在元代医学领域取得很大成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撰着的医书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还有经门生整理的着作如《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等。朱丹溪在医学理论研究方面既借鉴前人经验,又能够推陈出新。他精于朱熹的性理之学,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以自然界中天地、日月、阴阳的变化来分析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运动,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认为人体的阴气常处于“难成而易亏”的状态。在临床治疗上,他创用了滋阴降火的重要治法,认为“补阴即火自降”,而泻火也即可以补阴。因其善用大补阴丸等滋阴降火之剂,被后世称为“滋阴派”。朱丹溪对“火”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发挥,提出了“相火论”:“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动,皆相火之为也。”他十分强调“相火”对维持生命的重要意义,说“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惟有衬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才是人体生理机能、生命活动的根本。朱丹溪的学说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对日本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被日本医家奉为“医中之圣”。

【王士性之地理学】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台州府临海县人,是在徐霞客之前的一位了不起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研究祖国地理,十分重视实地考察,反对“藉耳为口,假笔于书”的空疏不实之风,主张研治地理应以实地考察为基础,故其书“皆身所见闻也,不则宁阙如焉”。从考察范围看,明代分全国为两京十三布政司共十五省,他到过14个省。其所撰《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等地理学巨着,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在地理学的某些方面走到了当时世界的前列。王士性对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特别是在人地关系的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泽国、山谷、海滨)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乃至于不同的庶民与缙绅的阶级关系。在此基础上,他以地理要素为主要指标,将浙江地区划分为泽国文化区、山谷文化区、海滨文化区,这在地理学史上是首创。王士性在自然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对长江、黄河河口流量大小不同原因的探讨,对我国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研究,对中国山脉走向的论述都有很大影响。王士性地理学的最大成就是在人文地理学领域,他对经济地理、社会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兵要地理、历史地理等均有研究,如在经济地理方面对自然资源、农业、手工业的分布、商业贸易、交通航运等方面都有翔实的记载,还将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等四大经济区。其所着《广志绎》是明代人文地理学的奇葩。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余姚人,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在陆九渊“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对程朱理学进行解构和发展,建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提出“知行合一”的新说。王阳明心学体系中首要的本体论观点是“心即理”。他丰富了“心即理”说的思想内涵,完成了心理合一的本体论基本构建,将身、心、意、知、物统摄于主体的存在实性之中,提出心不是“一团血肉”,而是意识的主体;心(性)为至善之体,是道德意识的本原、价值判断的依据,也是实践理性的源头;心之体为寂然不动的虚明灵觉,但又感到遂通,自成条理,心的条理即是“理”,其具体展现则为“礼”;意为心之所发,物为意之所在,心外无物。“良知说”的提出,标志着王阳明整个心学逻辑结构的最终完成。王阳明将良知进一步深化为本体概念,并以良知本体论涵盖本体论、知识论与道德论,提出良知即是心体,是主体自身终极的存在实性;良知即是道,是宇宙现象的本体实在论;致良知,实现自我存在之终极实性的现实途径。王阳明说:“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

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纵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在此基础上,王阳明具体展开了“知行合一”以及“格物致知”这两个实践性命题的阐述。他认为若必先知了,然后去行,就有可能导致终身不知不行,因此说“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知行在其本来意义上也原是合一的,两者相须而不得分离。王阳明对宋儒“格物致知”的命题给予了全新解释,认为心即理,物则是意之所在,因而格物就是诚意、正心;而致知则是将自己的良知扩充于万事万物。王阳明心学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独具特色,它以个体自身之终极的道德完善与人格完成为根本目的,不仅在哲学上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同一性问题,而且把人的意动与外在行为、伦理规范与道德实践、事物的现在以至整个宇宙的存在都统一于自我存在的终极实性,充分展示了主体性的崇高与自由本质。阳明心学成为明中叶以后中国思想界的重要潮流。

【浙东史学派】浙东史学派,因清代浙东学派对史学的贡献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万斯同、邵廷采、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