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30

第30章 浙江文化(4)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犁洲先生,余姚人,是浙东学派开山祖。他强调史学必须“经世致用”,致力于明代兴亡史的探索和研究,还通过长期授徒讲学为浙东培养了一批史学人才。黄宗羲编着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学术思想史着作,并且为中国史学创立了一种新史体——学案体。万斯同是黄宗羲的门生,字季野,号石园,鄞县人。他把史学视作“治国平天下之业”,反对脱离现实的烦琐考据之学,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经世致用的历史研究,表现在重视明史研究和历代典章制度研究以及表彰宋明忠义之士三个方面。万斯同主撰完成长达500卷的《明史稿》,是后来《明史》的主要底稿。邵廷采,字念鲁、九思,余姚人。他把“经世致用”和民族意识结合起来,重视晚明事迹的研究,探求明代灭亡的原因,表彰宋明忠烈之士,还对阳明学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亭长,鄞县人,上承黄宗羲、万斯同,下启邵晋涵、章学诚,是第三代大师,被称为“浙东史学大柱”。他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对晚明清初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对学术史的编纂,以及对乡邦文献的重视三个方面,主要着作有《鲒亭集》,还续补黄宗羲《宋元学案》。邵晋涵是邵廷采的从孙,字与桐,又字二云,自号南江,余姚人。他在负责撰写《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提要的同时,极重宋、元、明、清历史的研究,帮助毕沅审定《续资治通鉴》,辑有《旧五代史》。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绍兴)人,是杰出的史学理论家与方志学的奠基人,也是浙东史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史学经世论与六经皆史论、史义论与史德论,并在史书编纂论、校雠学和谱谍学理论、方志学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他的着作主要有《浙东学术》、《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参与和主修过《天门县志》、《顺天府志》、《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湖北通志》等多部志书。浙东史学不仅执清代史坛之牛耳,而且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王国维哲学思想】王国维,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永观,海宁人,是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多个方面成就卓着。王国维从20世纪初开始从事哲学研究,是中国近代较早将哲学作为一门学术来研究并做出比较系统阐述的学者,其哲学方面的着作主要有《哲学辨惑》、《康德之知识论》、《释理》、《论性》、《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原命》、《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等。王国维认为哲学是“求真理、求智力发达”的知识,“不研究哲学则已,苟研究哲学,则必博稽众说,而惟真理是从”。他在中国最早介绍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哲学思想,并运用康德、叔本华等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代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指出儒家从经验上所知的善恶表现来推论普遍的人性是不确定的,“性之为物,超乎吾人之知识外也”,只有“立于经验之上”言真性,才不至于矛盾,但真性是不可知的。他论证了“理”实际上包含着理性、理由两义,宋儒理学的根本错误是将理性与伦理混为一谈。他既批判了中国儒家的“命定论”(宿命论),也否定了西方哲学家的“自由意志说”,而接受了叔本华的关于因果律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意志中的观点,认为“命”只存在于观念而不在直观中,“自由意志”其在经验之世界中不过一空虚之概念。王国维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主要是康德、叔本华)美学理论,并最早阐述了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他认为事物之美并不在于它的内容或使用价值,“一切美皆形式之美也”,美的性质在于它的超功利性。

他在中国第一次对美进行分类,开创性地提出了美的范畴:自然美和艺术美、优美和壮美、悲剧和喜剧、古雅美、眩惑等,并对这些范畴进行了分析。其美学论着主要有《红楼梦评论》、《论哲学家美术家之天职》、《屈子文学之精神》、《古雅在文学上之位置》、《人间嗜好之研究》、《人间词话》等。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对我国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我国近现代思想启蒙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浙江社会科学】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社会科学研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紧围绕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创新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解读和阐释,组织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等系列研究。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方面,组织了“长三角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若干理论思考”、“法治浙江研究”、“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研究”、“转型时期浙江民间信仰”、“浙江基层民主的实践与创新”等系列研究和重点调研。在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方面,开展“浙江当代发展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和“浙江历史文献整理”,组织了“共和国领袖在浙江”、“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实践”、“浙江改革开放30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研究,组织了“浙江历史文化专题史”、“浙江现代村落经济社会变迁”、“浙江古村落”、“浙江望族家族史”、“民国浙江史”等多个专题研究,出版了《浙江通史》、《南宋史研究》等系列丛书,开展了“浙江文化名人”、“浙商文化与商界名人”等系列研究,设立了“浙江历史文献集成”、“浙江地方史料文献丛刊”、“四库全书的影印与出版”等重大工程项目,出版了《宋画全集》、《吕祖谦全集》等重要历史文献和名人文集。

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浙江历来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落实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文化设施网络化、供给多样化、载体品牌化、服务均等化、投入多元化、保护科学化,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浙江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

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85%。全省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费达178元,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达069册。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办理借书证,开通网络图书馆,推进公共图书馆系统“一卡通”工程,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实行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92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目前全省有民营剧团500余家,在全省242家博物馆中企业、个人和行业组织等主体投资兴办的有57家。全省共有全国文化先进县27个,省级文化先进县42个,“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镇545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431个。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领跑全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率先颁布实施。全省累计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榜数位居全国首位。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入选129项,居全国首位;《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有58个项目上榜,数量居全国第一。省政府先后三批公布了58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项目,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先后三批认定了73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政府补贴。象山县被列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省命名了20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18个全省重大文化节庆活动,33个省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62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2个省级“非遗”旅游经典景区(景点)和9个省级“非遗”生态保护区试点。全省已建成不同类型的“非遗”展示馆、“非遗”展示中心和“非遗”陈列室等140多座。全省70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9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被批准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浙江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114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98个,市级城建档案馆10个,省级部门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1745余万卷(件、盘、册),资料200余万册,寄存、代管档案资料200余万卷。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向社会开放档案350多万卷,公布开放档案目录2500多万条。年均接待利用者20万人次,提供档案利用超过140余万卷(件、盘、册)。

【浙江图书馆】位于杭州市曙光路,是国家举办的大型综合性省级公共图书馆。现有馆舍4处,以曙光路馆舍为总馆,另有孤山路、大学路馆舍和湖州南浔嘉业藏书楼,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曙光路总馆面积34万平方米)。浙江图书馆从具有近代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到现代化图书馆,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1月,杭州藏书楼创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扩充改建为浙江藏书楼,宣统元年(1909年)浙江官书局归并浙江藏书楼,正式以图书馆命名。1912年,孤山路馆舍建成。1932年,大学路馆舍正式开放,蔡元培先生题写馆名。

1951年11月,接收着名藏书家刘承干先生捐赠的嘉业堂藏书楼。曙光路新馆1994年9月奠基,1996年4月开工,1998年12月落成开放。现有馆藏文献500余万册(件),其中古籍83万余册(善本145万册),板片13万件。文种涉及中、英、日、俄、德、法等。馆藏珍品首推文澜阁《四库全书》,此外有敦煌经卷、宋元明刻本、稿抄本、名家批校题跋本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外国刻本,并藏有家谱、名人手稿和书画等特种文献。拥有大量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处理及服务系统,目前已购置各类数据库3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14个,数据总量达29TB。服务覆盖全省,在全省各地设有8个分馆、30个流通站、24个馆外服务点,可提供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网络服务、展览、讲座、教育培训、缩微阅读、视听服务、专题服务、馆际互借、读者自修等服务。还发挥着信息交流中心和市民终身教育学校的作用,形成了以“文澜讲坛”、“文澜展窗”和“文澜读书”为主要内容的“文澜”系列读者活动品牌。2008年,被列入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孤山南麓,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西湖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旧馆址的一部分为江南着名藏书楼文澜阁。

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新馆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新增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10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风光如画,景致宜人,成为天堂杭州一处耀眼的文化新景点。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7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镜和湖州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闻名遐迩的瑰宝。

浙江省博物馆以斑斓多彩的文物展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浙江古老悠久的历史。文物长年在历史文物馆、书画馆、青瓷馆、工艺馆等陈列馆展出。同时,精品馆不定期地推出各种高品位的专题展览。浙江省博物馆还有位于栖霞岭的黄宾虹纪念室、位于龙游路的沙孟海书法艺术馆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名人馆舍系列。1999年底落成的浙江西湖美术馆,又为浙江省博物馆拓展了新的天地。2004年1月1日起,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率先向全社会常年免费开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高档次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的相继推出,赴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文物展览的成功举办,大型学术刊物《东方博物》以及《浙江七千年》等一系列文物图书的出版,浙江省博物馆的影响日渐扩大,已成为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博物馆之一。

【浙江自然博物馆】原馆位于杭州市教工路,现已迁址西湖文化广场内,是我国自行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迄今已有80年的历史。

博物馆的前身为西湖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1952年为浙江博物馆自然部,1984年7月单独建制。原馆舍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陈列馆建筑面积3051平方米,于1998年1月建成开放。馆藏古生物、矿物、岩石、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及自然油画等藏品达12万余件,门类齐全,珍品荟萃。其中江山恐龙、临海浙江翼龙、鲸鲨、灰鲸等百余件标本堪称国内外同类标本之最。主持和参加编撰出版的学术着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单独建制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考和科研项目70多项,其中有20多项获奖;举办陈列展览(含流动展览)100余次,其中“恐龙与海洋动物陈列”荣获1998年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04年成立浙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09年7月,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常设展厅面积9000平方米,临时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库房面积5000平方米。与老馆相比,馆舍面积扩大了38倍,陈列展示面积扩大了近5倍,藏品库房面积扩大了35倍。

【浙江科技馆】位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A号区块,整体建筑以西南角巨型球体为标志,总建筑面积30452平方米。科技馆以提高全省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融展示参与、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展品研发于一体,以学科综合的手段普及科学知识,以参与互动的方式启迪观众智慧。科技馆内共设有十大常设展区,100多个展项、300多件展品,既有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原理内容,又涉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十几个学科领域知识。科技馆内的中医展项、化学展项在国内科技馆属于首创展项,能源剧场、量子论剧场、行走机器人、微软技术工作室等展项将尖端科技成就与现代展示技术巧妙结合。

【浙江美术馆】位于杭州市南山路,是一家承担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征集、收藏、陈列、展示,并利用美术馆资源开展教育推广、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和文化休闲服务等职能的省级美术馆。2005年5月开工,2007年底基本竣工,将于2009年下半年开馆运行。浙江美术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余平方米,拥有各种规格的展厅14个;库房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具有一流的专业照明灯光和恒温恒湿设备设施。藏品征集和陈列展览的重点是:反映浙江美术发展历程特别是近现代浙江籍和在浙江有重要美术活动的美术家作品、文物、文献;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美术流派、美术家代表作品及文献;当代美术创作、研究、教学代表性成果;古代美术、现代美术、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