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31

第31章 浙江文化(5)

浙江美术馆作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坚持“重在当代、兼顾历史,立足浙江、面向全球”的立馆方向和“公益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宗旨,努力建立起反映当代美术发展水平和浙江美术大省地位的美术藏品体系、陈列展览体系、学术研究体系、审美教育体系、数字网络体系、交流服务体系。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子湖畔的吉庆山麓,是中国唯一的茶专题博物馆,占地55公顷,1991年4月揭幕开放。博物馆的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四周茶园簇拥,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连,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陈列大楼设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5个展厅,分别为“茶的历史”、“饮茶风俗”、“茶具艺术”、“名茶荟萃”、“茶健康”等5个专题,细致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和中国几千年茶文明的历史轨迹。中国茶叶博物馆不仅是我国茶史文物的收藏陈列馆,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茶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的中心。馆内设有国际茶文化交流馆和学术交流演讲厅,为国内外的茶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年一度的“西湖国际茶会”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台、欧美地区的茶人团体,共同进行茶文化交流。

【中国丝绸博物馆】坐落在杭州市玉皇山北莲花峰下,是展示我国5000多年丝绸文化与发展成就的专题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占地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1992年2月开馆。丝绸博物馆的建筑,既体现民族传统又具有时代特色。陈列面积4700平方米,设有文物一厅、文物二厅、蚕桑厅、染织厅和织造坊等展厅。现收藏文物和藏品近4700件,精品有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丝绸残片——河南荥阳出土的罗织物、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的丝织物——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绢片、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器上残绢痕、古代“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锦等。展厅还介绍了我国当代丝绸生产、研发的最新成就,展现出我国丝绸文化的未来与前景。基本陈列融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于一体,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先后到法国尼斯,捷克布拉格,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喀山、莫斯科和墨西哥墨西卡利等地展出,受到普遍欢迎。馆内中国古代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在丝绸文物鉴定、保护和修复等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中国印学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西泠桥畔。主体馆占地1300多平方米,是在原有的旧建筑——杜庄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基本保持了原建筑风貌。由回廊连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与印社原有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是国内独特的园林式博物馆之一。馆前有一座高42米、有“天下第一印”之称的汉白玉龙纽印章馆标。馆内辟有历代玺印厅、流派艺术厅、印学厅、印材厅、吴昌硕纪念室、印泥展示厅、西泠印社社史厅、印人书廊、印廊等,陈列展示主要分为历代印章和印学的形成与发展两大部分。中国印学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上万人。

【中国财税博物馆】坐落在杭州吴山风景区。于2004年11月开馆,是目前国内和世界上第一家大型财税专业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12平方米。其平面布局采用战国时期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形状,寓意国家财政。许多圆形与方形的组合,寓意秦代货币半两方孔圆钱的形式。在中庭南端设置的一座方形塔楼,取于印章的形状,代表着国家权力的大印;而中庭西墙一片巨大的涌泉瀑布,则象征着财源滚滚。整个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和历史内涵。博物馆旨在通过广泛征集、完美展示和准确诠释财税文物,大力弘扬财税文化,全面普及财税知识,深入宣传国家的财税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服务。该馆致力于建设“一个平台”和“三个中心”,即一个融实体建筑和虚拟数字化为一体,面向社会各界和财税系统的宣传教育、交流沟通的平台,财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学术交流研究中心和财税信息资料中心。推出“古代中国财税历史陈列”、“中国民间财富崇拜”、“近现代中国财税史陈列”、“当代中国财税史陈列”、“世界财税史陈列”等。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拱宸桥,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的大型专题博物馆。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10月1日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5000余平方米。馆内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分设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和运河文化4个展厅,其间穿插漕运故事半景厅、运河模拟游舱两个多媒体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昔日古运河的繁荣景象。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不仅是一个运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运河文物与运河史料的收藏中心与研究中心。博物馆收集和珍藏的文物有与运河漕运水运相关的文物、运河出土文物、运河水上人家生产及生活用具等。

【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杭州市闸口乌龟山西麓南宋官窑遗址。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近年来修建的以古窑遗址为基础、深蕴历史文化内涵的一个专题博物馆。南宋官窑烧制的瓷器造型端庄,釉色晶莹,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官窑、哥窑、定窑、汝窑、钧窑)之首,在我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博物馆按南宋风格构建,分为古窑址保护区、出土瓷器陈列区、传统作坊区三大部分。在古窑址保护区有一座烧制南宋御用瓷器的龙窑和相关的制瓷作坊遗址,窑址保存比较完整,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南宋时期宫廷瓷器生产的精湛技艺。与南宋官窑博物馆近在咫尺的“八卦田”是南宋皇帝祭祀家耕的地方,其旁还有五代吴越国王妃吴汉月的墓葬。这三处毗邻的古迹形成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游览区。

【西湖博物馆】位于杭州市南山路。2005年10月建成开放,是集陈列展示中心、西湖文献资料中心、西湖学研究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国内第一座湖泊类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20144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7920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大面积采用钢架玻璃结构,整座建筑现代、简洁,富有动势。展厅面积2875平方米,设有序厅和4个主展区,分别展示西湖的山水、人文、浚治以及西湖的人文历史影响等,并采用物质手段(实物、图片)和多媒体手段(触摸屏、影院)向游客全方位介绍西湖。现有藏品806件(套),资料品39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22件,三级文物191件。

【南湖革命纪念馆】坐落于嘉兴市区南湖之滨。南湖现面积416万平方米,为浙江四大名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游览名胜。湖中小岛呈圆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岛上有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上海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转移到南湖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并在船上闭幕。代表们在游船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了党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湖、“红船”、烟雨楼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见证和象征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址”的有机组成部分。1959年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决定,嘉兴市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仿制了一艘南湖画舫船,在湖心岛建立纪念馆,于烟雨楼开辟中共“一大”史料陈列馆。南湖革命纪念馆建馆50多年来已三易馆址,“红船”先后已接受2200多万人次瞻仰。建馆之初,馆址设在南湖湖心岛上,借用湖心岛古建筑作为举办党史展览的场所。1991年6月,由嘉兴人民捐资建造的纪念馆馆舍在南湖东岸落成并对外开放。2005年10月,纪念馆扩建项目获得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新馆选址在南湖南岸。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正式落成。新馆由“一主两副”三幢建筑组成,呈“工”字造型,建筑面积19633平方米,展陈面积达7794平方米,具有陈列展览、文物库房、多媒体演示、学术报告厅等功能。主楼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物高度约为25米,是主展区;东、西副楼均为两层,建筑物高度约为11米,西副楼为副展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展陈内容分为“开天辟地”和“光辉历程”两大篇章,整个展陈以“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以党的“一大”为重点,向前延伸至中国近代史,向后延伸至中国当代史。除了照片、文字这些传统的展陈手法之外,新馆更多地运用了雕塑、场景、油画、三维立体影像、多媒体系统、触摸屏等新手法进行展陈,生动展示了中国革命的磅礴气势和艰苦卓绝,富有历史的震撼力。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杭州市一级风景保护区内的云居山上。

1991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烈士纪念馆总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内分7个厅,共陈列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直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近350位革命烈士的斗争史迹,通过1000余幅照片、400多件革命文物将历史背景与具体人物联系起来。

展厅内采用雕塑、沙盘、油画等表现手段,以及运用电影、录像等形式,力求全方位、多层次表现革命烈士的斗争史实,对群众进行生动直观的革命传统教育。馆外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27米,碑身系汉白玉贴面,呈“风帆”形,碑正面镶嵌着陈云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馆碑对应的主甬道南端有大型花岗岩群雕,采用散点布局,与自然景石融为一体。1992年6月17日,国务院批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位于杭州市龙井路南天竺。1993年破土动工,1995年完成,建筑面积266平方米,1997年10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通过“钱江涌起革命潮”、“光复会的成立”、“光复会皖浙起义”、“辛亥年浙江光复”以及“为建设和保卫共和而奋斗”等5个部分展览,真实而直观地展示了中国民主革命这一段血与火的战斗历史。纪念馆还包括辛亥革命烈士墓葬群和纪念碑。墓葬群1981年从孤山迁建于此,占地约75亩,有近代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和战友陈伯平、马宗汗墓,近代民主革命家陶成章和战友杨哲商、沈由智墓,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和葬墓冢等三组墓葬,墓体均用条石及板石构筑,墓碑均用太湖石阴刻,墓台用石板铺设。1991年墓区中央建造了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碑及烈士群雕像。纪念碑为方柱形花岗岩石质,正面镌刻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国魂不死”四个大字,背镌“浙江辛亥革命简史”碑文。

浙江文化产业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浙江省文化经济政策、管理体制机制渐趋合理,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日益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已经夯实。

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6%左右。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5609亿元。浙江省的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门类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10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居全国第3位,其中总产出达到101903亿元,居全国第2位;增加值达到26602亿元,居全国第4位;营业收入达99052亿元,居全国第2位。2009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525家,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电视剧产量全国第2位,票房总收入位列全国第5位。

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浙江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43000分钟,位居全国第2位。截至2010年,全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单位20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100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家,注册资金5亿元,居全国第4位。

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浙江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浙江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块70多个,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台州等地印刷产业集聚区块较多,金华、丽水等地的文体产品和工艺品集聚区块较多。

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浙江省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十多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出版、发行、电影等行业经营性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与此同时,浙江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形成了广厦集团、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一批在全国或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

文化产品服务出口快速增长。目前浙江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是浙江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主要对象,对欧盟和美国出口分别占浙江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30%和27%。

目前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以创意为核心的八大优势文化产业和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集聚性强的文化产业区块,打造了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涌现了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分类标准和浙江省实际,2011年1月浙江出台《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提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明确了八大产业的发展导向和发展载体,全面构筑浙江省文化产业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