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42

第42章 浙江人物(5)

1933年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主任等。着有《鱼类的细胞核移植》等。

【赵忠尧】(1902-1998)诸暨人。两弹(原子弹、氢弹)元勋,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学家。1925年在南京东南大学毕业。1927年赴美国留学,1930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教授兼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8年起从事核物理研究。留学时首先发现电子的静量,这是对正电子质量最早的测量。瑞典皇家学院院士、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教授认为,单凭这一点,赵忠尧完全应该得到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30年代初与英国和德国的两组科学家分别而几乎同时发现了重元素对硬γ射线除了康普顿散射(Comptoneffect)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吸收。1950年历经艰险回到祖国,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并主持了质子静电加速器的研制,1958年我国第一台高气压型质子静电加速器由此建成。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与何泽慧、杨承宗主编了《原子能的原理及其应用》一书。

【苏步青】(1902-2003)平阳人。数学家、教育家。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大学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早期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后期在高维空间共轭理论、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着有《射影曲面概论》、《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共轭网概论》等。

【谈家桢】(1909-2008)慈溪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在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1930年在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34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及其助手杜布赞斯基。1937年8月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被聘为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61年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其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最早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和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国际编号为354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

【陈省身】(1911-2004)嘉兴人。国际数学大师、中科院外籍院士。

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4-1936年就读于德国汉堡大学。先后担任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研究领域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等多方面,是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创立者,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曾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斯蒂尔奖、世界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等,是有史以来唯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设立“陈省身数学奖”。2004年11月2日,国际小行星中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其对全人类的贡献。

【任美锷】(1913-2008)宁波人。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6年被选送英国留学,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执教,历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第四纪研究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等学术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提出“准热带”、“热带山原”和“深部喀斯特作用”等新的科学理论,发展了潮汐汊道理论。1986年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国际地理学界最高奖——维多利亚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奖章的科学家。200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着有《建设地理新论》、《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

【钱三强】(1913-1992)绍兴人。核物理学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伊莱纳·居里教授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菲来德里克·约里奥教授领导下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1-1942年在法国里昂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3-1948年先后作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和研究导师,在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并指导研究生。

1946年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194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物理研究所所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毛汉礼】(1919-1989)诸暨人。海洋学家。1943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由校长竺可桢介绍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员。1949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进修海洋物理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后,准备整装回国,遭到美国移民局无理阻挠。1954年夏,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严正揭露美国当局无理扣留我国留学生和科技工作者的阴谋后,美方才解除对毛汉礼回国的禁令。离美之前,美国移民局声言要将其送往台湾,被断然拒绝。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及所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1956年,参加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中海洋学规划的制订工作。1962年,任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总指导。1980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委员。毕生奉献于发展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被同行称为中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着有《海洋科学》及《黄海综合调查报告》、《中国海的温盐跃层》、《东海北部的一个冷涡》等论文40余篇。翻译海洋科学着作3种。

【钱学森】(1911-2009)杭州人。物理学家、火箭专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6年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世界着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的学习研究,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1955年,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教、讲师、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等职,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28岁时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回国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