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昌都
18641100000033

第33章 附录(4)

甲、以十八军率五十二师三个团,军侦营、炮兵营及支援司令部之一个工兵团,由玉隆、德格、邓柯之线出动,攻击昌都,并以主力迂回昌都以西,切断敌之退路,而歼灭之。以上部队应于9月上旬在甘孜、玉隆、邓柯线集结完毕,9月中旬由该线开进,争取于十月十日前后占领昌都。另以五十三师之一个团,同时由巴安出动,歼灭宁静之敌,尔后向昌都攻击前进,配合五十二师钳击昌都,详细部署由十八军拟定,报告我们。

乙、以云南十四军之有力一部与十八军进军昌都之同时,歼灭盐井之敌,而控制之,并与十八军宁静部队确切联系,另以一部同时相机占领与控制竹瓦根(科麦、察隅间)。

三、建议西北军区令玉树部队与十八军之五十二师切取联系,并归该师指挥,加强昌都作战。

七、十八军对执行

昌都战役部署的报告

1950年9月11日

一、藏军以七个代本(四千余人)及民兵三千余,总共约八千余,布防于昌都周围地区,主点在邓柯昌都间之生达,根据最近了解情况敌已集结两个代本及二千余民兵于生达及附近地区,企图阻击我军自邓柯向昌都进军。

二、根据目前进军准备工作,我们决定五二师(缺一个营及机关工杂人员一部)军属炮兵营、侦察营、工兵营,五四师炮兵连、五三师一五七团及该师属炮兵连,支司辎重团及青海骑兵支队一万五千人,山炮、无座力炮、九二步兵炮、追击炮五七门,各式弹药三个基数(云南一二六团未计算在内)执行占昌都战役任务,并予定于十月(四月)。二、三两日分别在予定位置渡江聚歼类乌齐、恩达及澜沧江以东地区之敌,如敌在生达集结主力与发动作战,我决于主力先歼生达敌人。

三、具体部署如下:

(1)五二师(缺一个营及工杂人员一部)附军炮兵营辎重一团于9月30日在邓柯地区集结完毕,于十月二日应先以一五四团附师炮兵连隐蔽渡江,自生达外翼取捷径以勇猛迅速之动作直插类乌齐、恩达,在途中应不顾少数敌人之阻碍袭击,以求迅速迂回昌都断敌退路,协同师主力聚歼敌军于昌都地区,师直率一五五团、五六团(缺一个营)军炮兵营,10月3日晨自邓柯渡江,取道生达直取昌都。

(2)青海骑兵支队,务于10月4日(更具体适当时间由五二师确定),自玉树出动向囊谦及类乌齐攻击前进,保证一五四团右侧背安全,并迅速运动积极配合一五四团歼灭类乌齐、恩达地区之敌,如一五四团在类乌齐抓住一个代本以上之敌单独进行歼灭时,则青海骑支应自类乌齐外翼(西侧)绕道挺进至恩达断敌退路。

(3)军侦察营、工兵营附五四师炮兵连,归侦察营长苏相卿,军直政处主任王达选统一指挥,于9月20日在德格新村(岗拖渡口东岸)地区集结完毕,于10月3日午自岗拖渡江向同普、江达之敌攻击前进,务求抓住该地区之敌,以配合五二师歼灭昌都地区敌之主力,以上各部统一归五二师指挥。

(4)五三师前指率师炮兵连及一五七团于9月30日在巴安及其附近地区集结完毕,于10月2日晚,以两个营轻装由巴安北宋瓦卡美附近偷渡,直插宁静以西,断敌退路,10月3日晨以一个营自牛古渡、竹巴笼附近渡江,向宁静攻击前进,首先聚歼宁静之敌,尔后视情况向察雅攻击前进,配合五二师主力作战。

四、我们建议军区令云南一二六团应于10月2日向盐井攻击前进,除攻占盐井外,应防敌向察隅逃窜。

五、军指挥位置为便于侦察掌握敌人纵深情况,拟暂位于甘孜。

以上部署当否,请审核指示。八、西南军区关于十八军

进军昌都情况向军委的报告

(1950年10月1日)

现将进军昌都近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十八军五十二师(欠一个营)附军侦察营、炮兵营及一个辎重团于9月16日全部集结甘孜,9月22日起西进,26日先头部队抵甘孜以西一百五十余里之松林口,其主力进驻白利、绒坝岔线,刻正继续西进中。因甘孜康定段公路曾发生故障,粮物来能及时前送及五十二师在甘孜以西修路三天,已不能按预定计划集结邓柯、德格地区,观决定改于10月7日开始渡金沙江西进,五十三师之一五七团主力9月11日由康定西进,29日全部集结巴安,拟以五十二师同时渡江。云南之十四军部队拟10月7日以一个营攻占门工、碧土(德钦西北)并以一部出札衣(碧土西北四日程),另以四个连由德钦北进,协同由碧土北进之部队钳击盐井。

(二)进军部队所需之被服,除一部皮衣正在赶制外,其余皮大衣、棉衣等均已发齐。27日甘孜及其以西地区已有粮二百万斤(含代饭粉、饼干、蛋黄腊在内),可供部队一个半月之需。为争取明年进军少发生一些困难,故拟定昌都战役后,仍将已入康藏地区之部队(十八军及支援部队共约两万人,三千匹牲口)都留昌都(三千人)、甘孜、巴安及二郎山以西,以便习惯其在康藏地区之生活及遂行修路修机场,并进行整训等工作。为此则尚需前运粮物一千万斤,以现有汽车全力抢运至11月底,可争取前送七百二十万斤,其余二百八十万斤,拟以空投与在甘孜、昌都地区购买一部粮食及牦牛补助之。

(三)甘孜竹庆段公路9月初以一个工兵团开始抢修至26日,小吉普已通玉隆,10月初可通车至竹庆东南之海子山,由海子山至金沙江以西,用牦牛运输。现在玉隆邓柯线已集中牦牛五千头可供需用。

(四)雅甘沿线9月份以来不断落雨,康定至甘孜多为草原路基不坚,两侧排水设备亦差,大量雨积溢路面,致有数段成为沮洳地带,最严重者为道孚南之乱石冈垩口塔公寺及营官寨西北之东俄洛四段(共约十二公里)泥泞深达一公尺,汽车多遭陷阻,每行一公里半耗油达四加仑,机件损坏严重,原由康定至道孚本一日半可达,因上述原因竟有延至四日半之久者,对进军及运输影响极大。经工兵部队全力打轨道桩与抢架旱桥后,已可勉强通过,但为时尚需三天。这段水草地本可以沿高地修公路迂回过去,避免陷车,但因急于修成直过,反为费时费力。九、中国人民解放军

五十二师命令

(康战字第三号)

(1950年10月4日)

(一)情况;详见情字五号通报。

(二)基康战字第二号昌都战役基本命令,我师决于本(十)月六日早七时开始由邓柯渡江,执行解放昌都,聚歼藏军主力于澜沧江以东及恩达、类乌齐地区之任务。具体部署如下:

A、右路——该路部队由青海骑支、师骑兵侦察连、一五四团全部共同组成,统归阴副政委、李参谋长指挥、为我师昌都战役右翼强大力量,其意义在于步骑两兵种能够取得密切配合,相互取长补短,迅速达成迂回包围噶伦、拉鲁整个阵地,便于中路部队分割、穿插围歼敌人。能否歼敌三个代本以上兵力,奠定明年进军拉萨,解放全藏之良好基础,其关刍即决于该路部队完成任务之好坏(即包多歼多包少歼少否则扑空),基此决定:

青海骑支(附师骑侦连、一五四团炮兵连—个排无后座力炮二门)于九日由玉树出发,以七日行程取道囊谦,经囊谦寺、知牙、多藏卡首先包围类乌齐之敌,依自力和情况能歼则歼,否,交一五四团处置(如敌逃跑在一日行程内该支队有追歼任务),尔后直取恩达,断敌由昌都退太昭之路,并阻敌援兵。

—五四团,于六日由邓柯渡江,以二十日行程绕道玉树南五十华里之巴塘,尾骑支跟进,至囊谦后,取道囊谦寺、朵工巴、甲藏卡、再歼类乌齐之敌,歼敌后即留一个营兵力(并组一收容所)于该地断敌由昌都退黑河之路,尔后主力直取恩达,任务同骑支。

B、中路:由一五五团、一五六团、军炮兵营、师直组成,直接归师指挥,其主要任务:分割、穿插噶伦、拉鲁阵地,各个消灭(必要时连为单位单独作战),最后聚歼藏军主力于昌都地区。基此决定:

一五五团于八日早七时由邓柯渡江,绕国德经卡贼松多至牙要松多展开,以一个营兵力迂回生达以南地区,协同一五六团首先歼生达、甲卡松多、国德之线敌人,完成任务后继续前进直接洞洞竹卡,其主力经毛井到分路,以一个营兵力速抢面达之桥,另一个营沿江西沟南下急抢江西桥和德当工巴之桥梁,以保主力通过和堵围生达方面逃窜之敌。完成任务后该营应迅速强渡扎曲河,控制洞洞竹卡以西河岸和渡口,接应团主力渡河,全团会合后即取道牛厂(洞洞竹卡西南方向)沿昌都以北之山岭南下,直取昌都。

一五六团(缺一个营附军炮兵营)于十日由邓柯渡江,取捷径直插生达,另派小部队迂回生达以南地区,与—五五团共同歼灭生达守敌(三团牟暇所部),尔后取道衣曲卡、都兰都抢占四川桥(昌都宗郊),尔后会攻昌都,前进途中应随时注意围歼由金沙江沿线西窜之敌,并注意与工、侦两营联系。十、昌都古城红旗飘

昌都是西藏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素有藏东门户之称,是进军西藏的咽喉要道。西藏地方当局为阻止人民解放军进藏,在昌都及周围地区层层设防。为打通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进藏部队实施了昌都战役。

1950年1月初,毛泽东下令以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为主,在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配合下准备进军西藏,驱逐在西藏的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人民。10月6日,西南军区以进藏部队一部发起昌都战役。次日,解放军渡过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克服道路艰险、气候恶劣等各种困难向昌都进军。10月11日,驻守芒康城的藏军第九代本(相当于小团)主官德格·格桑旺堆在解放军的积极争取和军事压力下,于18日致电毛泽东、朱德,宣布起义。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当天即致电慰问。

然而,大部分藏军仍据险顽抗。于是,解放军向昌都发起强大攻势,于10月19日进占昌都。残余藏军向昌都西北地区溃逃。至20日,滞留在竹阁寺一带的昌都总督署及藏军2700余人经过商议,由阿沛·阿旺晋美下令藏军放下武器。24日,昌都战役胜利结束。此次战役共歼灭藏军主力部队5700余人,俘获英、印特务4人。

昌都战役的胜利,不仅给帝国主义和西藏地方分离势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他们妄图以武力阻止解放军解放西藏的图谋,而且为和平解放两藏扫清了道路。

昌都,是我军进军西藏的必经之地。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积极扩充武装,企图在昌都和金沙江西岸的主要渡口阻止我军向拉萨进军。

显然,我军与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的军事较量已不可避免。

为了打好昌都战役,18军军长张国华决定,组织部队对昌都实行南北两线钳形进击作战。北线主力由52师担任。南线由53师157团负责。

北线部队又分为左中右三路:中路部队正面进攻;左路部队迂回昌都以南,配合中路作战;右路由154团和师骑兵侦察连、炮兵连以及青海骑兵支队组成。绕道青海玉树,南下囊谦、类乌齐,直插恩达,对昌都实施千里大包抄,断敌退路,并阻止可能增援昌都之敌。

为了迅速解放昌都,52师首长在部队出发前就发布指示,号召“全军上下,万众一心,用百倍的信心来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任务”。指示说:“不怕突不破敌人的阵地,只怕包不住敌人……敌人可能顽强抵抗,这是我们所希望的,……敌人也可能望风而逃,不战而退,若如此,势必增加我们歼敌的困难……敌人一触即溃,满山遍地与我们纠缠的可能性也有,这就更增大我们歼敌的麻烦,必须准备爬大山、钻森林,日以继夜,不停不息,跟踪追剿,直至全歼敌人。”由此可见,能否圆满按上级意图歼灭昌都守敌,关键就在能否包住敌人!

1950年9月21日,154团离开甘孜沿金沙江向邓柯进发。部队一出甘孜,逐渐进入康藏高原的雪山地区。全团干部战士斗志旺盛、情绪饱满,在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海子山后,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那天,我154团行军60里,在一块平坝子上用草皮堆起一个简单的主席台,挂上国旗和毛主席像,庆祝国庆。

渡过金沙江逆江北上到哲古草原,尔后往西,部队慢慢进入雪峰林立的高寒地带。此时正是秋天,低矮的山峦正在换装,青黄相间。越往前走,山越高大。没有路,部队只能依据指北针判定方向。这些从来也没有人走过的荒山野岭,渺茫寂静,荒无人烟,只能偶尔见到几只秃头鹰在啄吃山崖上的死野兽,发出一两声凄厉的长鸣。马匹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常常跌倒。下坡,战士们解下绑腿,拉着马不让马匹摔倒。可走着走着,就有人一跤跌下了山崖。

到达青海玉树地区的哲古草原后,我154团补充了一些粮食和牛羊肉,然后向西南,急转直下。道路越走越难走,偏偏又赶上青藏高原的雨季。战士们在雨中行走,大雨把干粮浇湿,把被子、皮大衣淋透。有时,狂风突然从山上刮下来,暴雨夹着冰雹,打在战士们的脸上,疼得钻心。有些马匹的眼睛也被冰雹打瞎了。

老天爷就像孙猴子的脸,变得特别快。风雨一过,跟着来的是漫天银白色的雪片。大家的帽沿上、眉毛和眼睫毛上都挂着白花花的冰凌子,鼻子和面颊冻得发麻。内衣被体温烘得冒着蒸气,而外面的军装已经结了冰,像生牛皮一样硬,走起来嚓嚓作响。大雪慢慢遮盖了路,有的山沟被雪填平了,人马一踩,就掉进了雪窝里。战士们只好把担架杆抽出来,一边探路,一边往前走。

晚上,部队就在雪山上宿营,第二天早起一看,部队晚间宿营的地方,白花花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起床的军号一响,被大雪覆盖的战士们像蚕一样,这儿冒起一个,那儿钻出一个。有时,大家从雪地扒出一个战士,并不是他没有听见号响,而是昨夜的大雪已经把他冻死了。

部队在耀眼的阳光下翻越连绵起伏的雪山群峰。部队的卫生条件差,大家的卫生保健知识也贫乏,根本不懂什么叫雪盲。离开玉树几天后,不少干部战士就喊眼睛疼,接着,眼睛慢慢肿起来,痛得像刀剜一般,什么也看不见了。军医告诉大家这就叫雪盲。有的连队几乎一半的同志失明。行军时,战士们把绑腿解下来,互相牵着走。干部们焦急地说:“这么多瞎子,遇上敌人怎么办呢?”连队为此还作好了应急准备。后来,在军医指导下,战士们想出种种预防雪盲的办法:有的把长头发耷拉下来遮住眼睛;有的撕下一块军衣布把双眼蒙上;还有的用蓝墨水把救急包里的纱布染成蓝色罩在眼睛上,许多人的眼睛才慢慢复明。

寒风吹、冰雹打,大家脸上都脱了几层皮,脱皮后露出嫩肉,寒风一吹疼得像刀割,不少人到昌都战役结束才敢洗脸。

青藏高原的雪山总是同冰河在一起。我军常常是翻一座雪山,就要淌好几条冰河。这些冰河表面结着冰,冰下是湍急的流水。天寒地冻,冷风刺骨。要淌冰河,特别是早晨淌河,一脚下去,一股寒流就浸透全身。河面上用脚踩破或用棍子敲碎的冰,像刀子一样锋利。人和马在河里行走,腿被冰凌一划,立刻是一道血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