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西疆秘史
18691700000023

第23章 三屯庄3-3

3-3

老人们说,想知道东城古镇谁家的穷富,闻一闻人家烟囱的烟味儿就知道。那周谷尤三家大户高耸的大烟囱,缕缕轻烟都飘着松香味儿,他们家灶塘里烧的都是劈的整整齐齐的松木劈柴,燃烧时火焰红亮旺盛,不时发出噼啪噼啪的爆裂声。每年秋收之后,翻好歇地压好冬麦,三家大户的长工就赶着牛车拉上整包的馍馍一大早出发上山拉木头,壮耕牛拉着铁钉木轱辘车从车轮梁上去,到了山沟里,砍倒枯死的松树,砍去枝蔓锯成几截,落日之前装上一车一车整整齐齐的木料晃晃荡荡拉下来,天长日久,车轮梁上就撵出一道道车辙,人们习惯性地把这块地叫车轮梁。那些整截的大木料拉回屯庄,能做材料的就留下,其余的全部用长锯截开,长工们光着膀子伦起开山斧头劈成劈柴码成大垛,供烧坊伙房使用,穷人家哪有这等排场。那烟囱里冒着苦涩味道的白烟的,一定是小户人家灶塘里烧的杨木柳木榆木劈柴,这些河沟里的歪曲溜巴的涅柴,大户人家看不上,小户人家赶着爬犁车刚好拉上。那些烟囱里冒着刺鼻呛人的黑烟,还伴随着火星的,一定是毛毛户人家的灶塘里在烧黄刺红刺蒿子草之类,他们没有牲口进山拉柴火,只能在附近山坡上用镰刀割锄头刨拾掇回来做烧柴过日月……

据史料记载,东城古镇是清朝在北疆最早的垦区,屯垦之初即实行乡约体制。周家是当时的第一大户,下来是谷家、尤家,乡约最初周家执掌多年,后来才由周谷尤三家轮流执掌。说是轮流执掌,实际上周家几代人当乡约的时间最长。

朝廷平定同治之乱后,东城古镇人口回迁。周家屯庄人多地广,良田千亩,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屯庄烧坊,依然是第一大户,重新执掌乡约。谷家最初土地不多,后来谷家出了个人才到古城子县衙做了参议,一时得势,谷家获准开垦荒地,几年时间置地千亩,养了一大群牛羊,开油坊、开磨坊、开醋坊,家业越来越大。谷家家大业大之时,开始与周家竞争乡约治权。尤家从车马户起家,开商铺、开药铺、办粉坊,家业兴起。为了与周谷两家抗衡,据说尤家老太爷下了大本钱,用五匹巴里坤快马从哈萨克人手里换得一张虎皮送给古城子的县太爷,第二年就当上了乡约。尤家这一动作改变了三屯庄轮流执掌的格局,原本的平衡被打破,三家大户开始了三国论战。

周家传到周如海已是三世单传,且都短命。周如海的太爷爷十七岁娶上婆姨,连续生了三个丫头,又娶了二房再生两个丫头,娶了三房又生两个丫头。这一年老爷子五十好几了,一直生不出儿娃子。六十岁上他又娶了个小妾才生下一个老干子(当地方言,小儿子),取名继祖,意思是继承祖业。谁知第二年老太爷就蹬腿了。这个周继祖比他老子还厉害,十六岁娶亲一口气娶了一妻二妾生下五女一男,娃子也是小妾所生,取名周昌盛。周继祖还没活过他大,五十九岁就撒手找他大去了。周如海他大周昌盛比他老子比他爷爷更甚,十五岁娶亲,娶了一妻四妾生了七女一男,娃子也是小妾所生,取名周太山。周昌盛找车轮梁的白道士掐算了一下,白道士说名字太大,太山太高,压着命了。后来,周昌盛就给娃子改名叫周如海。

周如海小时候非常聪明,八岁那年他大周昌盛给他请了私塾先生教他读书识字,他把《三字经》、《百家姓》倒背如流,《千字文》《四书》《蒙学》读得也非常顺溜,周昌盛着实喜欢,心里说,“周家祖上原本也是读书人,几代人中断就没有接上茬,如海这娃聪明好学,将来定能光耀门楣……”周昌盛每每想起祖先的荣耀就兴奋不已,他对周如海更加溺爱,整日让下人好生伺候,不敢有半点疏忽。周如海打小养尊处优,甚至没迈出过屯庄半步,一年四季在屯庄院子里读书玩耍。最多也就是去后院的花园里看会儿花,使唤丫头帮着摘朵红花歘枝绿草扣只蝴蝶揪只蜜蜂捉只蛐蛐挖只窝窝牛。有一次,他见后院榆树上的马蜂窝上有许多马蜂飞来飞去,一会儿,四周的马蜂嗡嗡飞来都聚在那泥疙瘩包上忙忙活活,他心生好奇,哦呀,这个好玩呀,就拿一根长杆子捅了马蜂窝,马蜂窝砰一声掉下来,他正要得意,马蜂群起攻来,把他咬得乱叫,多亏家人及时赶来将马蜂驱散,也幸亏那只是个小马蜂窝,马蜂不多,一会儿就被驱散了,若是大马蜂窝,他定是小命不保。这一次可把他吓坏了,这小小马蜂是不好惹的,简直跟噩梦一般,自从娘胎里生下来到现在他还没有受过这等惊吓,他脑袋肿的好大缩在屋里不敢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