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李四光的故事
18827300000014

第14章 学府教师工科进士

拳拳报国志,眷眷思乡情。

李四光踏入可爱的国土,首先赶回家乡探望亲人。

这时,他的全家已由下张家湾迁至附近的香炉山。3年前,他从东京弘文学院毕业,曾经利用暑假回来一次。当时,发现乡亲们饮用塘里的混水极不卫生,便在困难的条件下因陋就简地发明一种土法过滤器。确保全村各家各户喝到了干净的清凉水。这件事感动了乡亲们,多少年来一直念念不忘。这次回来更使人感到亲切。父亲母亲高兴,兄弟姊妹高兴,全村男女老少无不为他感到庆幸。

当年,清朝政府对官费留学生做出两条强行规定:一是回国之后必须到北京参加学部的统一考试;二是考试合格之后必须履行执教5年的应尽义务。李四光以自己的时间仓促为理由没去参加当年的考试,先被当局派到设在武昌昙花林的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

武昌,多么亲切的城市!她是李四光的第二故乡。尽管已经阔别7个春秋,然而当年那“十四”两个字仍在自己心中留着不可磨灭的印象。是的,由14岁到21岁,由李仲揆到李四光,由普通的小学生到中等工业学校的堂堂教师,这其中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当年的教师大都健在,无不欣慰地称道:当初没有看错这个来自乡下的佼佼学子!

李四光任教的单位是湖北省惟一的中等工业学府。他在这里备受重用,一身兼任3职,即教师、翻译和实习工场的负责人。校内聘有日本理化科教师,其课堂讲授均由李四光用汉语进行翻译,工作量比其他教师增加一倍。校内同时附设木模、锻工、翻砂和打磨等实习]二场。因为李四光在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实修课成绩突出,所以又被委任实习工场的总负责人。李四光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而且自己又有熟练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技能,为学府管好工场自然责无旁贷。那么,他的工作量要比一般教职员增加多少倍也就无法计算了。

这时的李四光既是新型的知识分子,又是民主革命的先锋战士。他牢记孙中山先生“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谆谆教诲,心里点燃一盏引航的明灯,预感到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有着这样的革命动力牵引,想到建设中华民国的时代重任,他每天都是忘我乃至无我地奉献全部力量,因而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信赖与崇敬。

这期间,湖南的醴陵、浏阳和江西的萍乡纷纷举行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众起义。孙中山先生号召中国同盟会员响应这次民众起义行动,以此扩大民主革命的力量。李四光立即与正在武昌的黄冈战友吴昆、熊子贞和刘通结成4人小组,同到雄楚楼秘密聚会,以“雄视三楚”4个大字表明共赴大业的决心。其中的“三楚”是指江陵、彭城(今徐州市)和苏州。他们以英雄的视野纵览天下,并且积极联系曾受同盟会影响的在校师生和各界人士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起义浪潮做好应有的准备。

不巧的是,宣统三年(1911年)的暑期,李四光再一次被催促到北京参加留学生的归国考试,他无奈只好前去应付。这一年的七月十日(公历9月2日),他到北京参加“辛亥第6次游学毕业考试”,成绩列为“最优秀”,被赐予“工科进士”。

进士,意即我国封建时代的贡举人才,历代皆以进士科为最重要。也就是说科举的考生只有获得进士学位才有资格走向仕途。一般的级别是由秀才考举人,由举人考贡士,再由贡士经过宫廷主办的殿试考核中赐予进士,或留在朝廷或派往府、州、县衙任职,获有较高的官位和相应俸禄。

然而,李四光并不计较个人的名利,何况又是他所憎恨的朝廷赐予的官衔。他不在乎这顶桂冠,也不指望朝廷加封,更对北京的生活不以为然。正在这时,北京传来武昌起义爆发的信息。于是,他不顾一切地立即收拾行李赶回武昌,投入这场举世闻名的辛亥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