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电视文艺对人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审美取向的影响。对电视文艺的关注,也是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态的密切关注。王先霈在《推动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一文中强调了精神生态的观点,认为生态学还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建设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思考的重点要放在推动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要放在推动国民健康的生态观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消费观、人生观的建设上面。生态文艺学所关注的不止是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还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王先霈《推动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载《中华读书网》2003年3月5日。王英琦在《生态之“魂”》中也有类似看法:“一切生态危机及生态污染,都源于人的心态污染,没有人性与精神的污染,就不会有环境和生态的污染。……人的精神生态是生态学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安顿好人的精神,找到人性的本质,使人回归到人之初的纯良自然状态,人才是真正的人,生态才能恢复到原初的生态。……21世纪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世纪,也是人性有可能完全异化成机器人、电子人、数字人的世纪。提倡人的精神生态和人性生态,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杜绝人的非人化、人的物化。”载2004年2月23日《江淮晨报》。]正如电影兴起之初,“电影院是市民们引以为荣的城市纪念碑,是培养高尚兴趣、演奏优美音乐的文化馆”一样,电视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成了另外一个自我,构成了我们主要的精神空间。我们大多数闲暇的时间不再是与朋友的聚会交流,而是在电视机前度过。虽然网络的发展促使了新媒体文化以另外一番面目出现,但是从受众面来看,当今媒体发展中电视仍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其次,电视文艺对于社会生态的影响非常显著。电视文艺既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同时电视文艺的趣味引导和价值判断标准,也会对社会伦理、道德风尚、消费观念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期: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刻的经济体制革命,正在产生重大的连锁影响,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重要的变迁。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电视在这一阶段的迅速成长,对于社会生态的变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电视制造了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各种“明星”,让人们不但对这些明星趋之若鹜,而且竞相效仿,并引发了全民选秀的浩大声势。比如2005年超级火爆的“超级女声”现象,虽然我们听到来自各种不同声音的褒贬,但不管从学生还是家长的角度,都应该看作是电视这几十年对于明星的观念在大众身上引发的强烈折射,是喜是忧值得深思。再如电视对于“消费”生活的观念的引导:电视广告中关于“时尚”、“品牌”观念的渗透,“豪华风”电视剧袭来的“别墅”、“名车”、“高级娱乐场所”的诱惑,即使最偏远的乡村,也知道“脑白金”、“娃哈哈”,电视让数亿偏远、乡村、小城市生活的人构筑了大都市豪华生活的梦想,引发无数青壮年拖儿带女,走出乡村离开土地,如芦苇般被连根拔起,投入到了城市淘金热中。于是有了“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姐姐妹妹闯北京”。充分认识电视文艺对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我们重建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再次,电视文艺具有着对文化生态重构的力量。电视改变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原本处于中心的精英文化********,原本处于弱势的大众文化的隆重登场,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被改变,编辑、记者、主持人、明星以及一些“媒介常客”(布尔迪厄语)成了文化的代言人。无权威、无中心,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文化时代,文化与文明被电视台零打碎敲加以出售。电视创造了很多新的文化景观,如春节联欢晚会成了“新民俗”,“同一首歌”构建了新的音乐广场,韩剧的热播引发了大规模的“韩流”,频道与节目资源的竞争带来的“克隆”节目泛滥,对收视率过分依赖导致娱乐节目几乎“娱乐致死”(波兹曼语)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都是当代文化传播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同时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的还有在全球化传播的语境下中国文化传播策略问题,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文化形象问题等等,电视文艺必须将自己的发展与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文化问题紧密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当前文化生态的优化与和谐。
同样是考察电视文艺和人的关系,精神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分别指向了不同的层面,精神生态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生态关注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文化生态关注的是人与文明的关系。在具体切入点上,可以是宏观考察,也可以是微观考察。以生态哲学为立论依据,消除二元对立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具体方法上又可以广泛吸纳现有的各种批评理论资源,进行综合,以文化研究的视野关注电视文艺的发展。
以上所提到的电视文艺对于精神、文化、社会生态的影响也只是简要分析,作为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核心概念,在本书的第三章“生态批评与电视文艺的高端整合”部分将会有更加详细的探析。
二、电视文艺生态及批评系统结构意义
电视文艺生态及批评的系统结构考察要求我们以“电视文艺”为考察对象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把“电视文艺”还原到它所关联的相应系统结构中。这一点的启示来源于自然生态学中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在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研究中,我们要重点借鉴的是生态思想中的“整体”观念。
1、自然“生态系统”的界定及特点描述[本处论述参考: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版。]
宏观生物学范畴的生态学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一个物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里称为种群(population),所有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为群落(community),生物群落连同其所在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ecosystem)。]其中“生态系统”(ecosystem)这一概念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认为,我们不能把生物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分开,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还包括人们称为“环境”的各种因素自然系统。生物有机体的存活需要不断地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一方面环境向生物有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使生物有机体不断受到环境的作用;而另一方面,生物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环境。生物与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生物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生物似乎总是处于从属、被支配的地位,只能被动地去适应、逃避。事实上,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个方面。生命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能够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还能主动地影响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向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方向发展。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组合而成,是结构有序的系统。根据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能量、物质、信息流的分布方式和特点,可以归纳出这样三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形式:
第一,物种结构(组分结构)。指生态系统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较小的生态系统组成较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时空结构。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运动变化的,在时间进程中演化,并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内,表现了生态时间有序性和生态空间有序性,以及它的时空统一性。
第三,营养结构。一个完整、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生产者、消费者(捕食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群体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物种和自然物质的更新、演替、再生的良性循环。食物网、食物链是生态结构的营养结构,每种不同的物种,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即适合某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结构是否合理体现在生物群体与环境资源组合之间的相互适应程度,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保护资源的持续利用。从时空结构的角度,应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营养结构的角度,实现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极利用与转化,形成一个高效的,无废物的系统;从物种结构上,提倡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