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19623800000023

第23章 教学改革与特色课程建设(1)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程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又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全国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浪潮。但人们很快发现,素质教育很难落实下去,究其原因,是因为素质教育没有触及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这也是21世纪初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是,可以看出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特色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学校特色课程,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志之一。在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学校拥有了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力,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需要的课程,这对于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创建特色学校,培养特色学生,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如果说课程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问题。课程要想实施好,必须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美国课程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五类,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感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前两类课程是由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正式确定要实施的课程,后三类课程则涉及到师生对实施的课程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可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将直接关涉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探索课堂 促进发展——九龙坡区田坝小学“探索式课堂”实践

九龙坡区田坝小学,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近年来学校及其师生共获市级以上奖80多项,区级奖200多项,学校年年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集体,教研月活动届届获得先进表彰,学校科技艺术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累累的硕果预示着田坝小学美好的未来。这些都取决于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探索式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在这场改革大潮中,田小人更新了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那么什么是“探索式课堂”呢?

一、“探索式课堂”的内涵界定与特征

探索式课堂是“以探索之教,育探索之人”的课堂。探索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基本对象,课堂教学中要发现和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索;二是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要形式;三是以教师有效指导为根本保障,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索,也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和习惯。

二、“探索式课堂”的理论基础

探索式课堂的理论基础包括知识观、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四个方面。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探索式课堂是可知的过程,知识是可以探索的。二是儿童文化观,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儿童有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建构的,儿童是“艺术家”,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中写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三是全域课程观,探索式课堂不局限于教材、教室和教师,而是将整个世界都交予学生探索学习的课堂。四是解放教学观,教学的目的是使人性获得解放。如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

探索式课堂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说就是:问题牵引,如悬疑影片扣人心弦;探索发现,如野外探险一波三折;反思内省,如暗中抛索丝丝入扣。

三、“探索式课堂”的操作模式

(一)“探索式课堂”的基本模式

“探索式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四探”模式,即:第一探——预习质疑,自我探索(通过独立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探——小组互动,合作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解疑,并梳理小组共同的疑问);第三探——汇报交流,集体探索(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第四探——自我反思,学会探索(小结自己的学习情况,问问自己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不足的是什么,思考向别人学习什么)。

(二)“探索式课堂”的主要变式

主要有以下三种变式:

1.“三环节”模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去探索,小组合作探索,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实践运用,拓展创新(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创新)。这种教学模式适合探索的问题比较简单,在探索中不需要教师指导的教学。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在课堂的“两头”,即开课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结课时应当学生去解决问题和创新。

2.“四步骤”模式。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问题,让学生自学探索);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索(教师将学生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大部分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找到答案,留下一个或者几个重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索(教师指导学生弄清知识结构,懂得道理,然后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第四步——激励评价,引申探索(教师对学生探索的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引出要探索的新问题,供学生课外去探索发现)。这个教学模式适合有一定难度的探索学习内容的教学。

3.“五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关注,参与提问(让学生对某个学习内容关注,并参与到问题的提出中来);第二阶段——实验,探索发现(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答案);第三阶段——解释,推出结论(对实验所得的数据、发现等进行解释,得出合理的结论);第四阶段——整合,系统知识(将发现的知识和结论综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画出知识结构图);第五阶段——反思,总结评价(组织学生对探索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学生探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探索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适合难度比较高的探索学习内容的教学。

四、“探索式课堂”的教学策略

“探索式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一)自主探索策略

学生自主探索是探索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课堂中,一是要事先给学生提供探索必需的资料、提示和说明;二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我探索;三是要拓展学生探索空间,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将课堂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发现。

(二)合作探索策略

在课堂中,设立ABBC四人制小组(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小组分工:组长1名,职责是组织、总结、监督。副组长1名,职责是记录、收集组内各种资料。同时,A帮扶C同学,B1帮扶B2同学,结成学习的互帮互助的对子。小组讨论交流程序:首先学生独立思考3~5分钟,然后按照CBBA的顺序进行交流,即学困生先发言,再由中等生补充,最后组长总结提炼。小组汇报模式:共2种,一种是分工汇报,即每人要做事,每人要说话;第二种是代表式,即1人发言,其余人补充。小组评价流程:小组自评(主要评价组内成员合作情况)、全班互评(主要评价学习研究成果)、教师点评(主要评价小组的学习态度、方法与过程)、小组表态(提出今后合作学习应注意的方向)。

(三)指导探索策略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学习时,一是要营造轻松民主的探索氛围;二是整合处理现行教材,创设更具探索价值的情境;三是提供典型的探索材料,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制订方案→检验猜想→形成结论”这样一个探索的全过程;四是培养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探索时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五是规范小组学习,提高合作在探索学习中的实效性;六是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小结,注重强化探索结果。

五、“探索式课堂”的教学设计

探索式课堂形式多样,千变万化,教学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这里特别强调三个设计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化

将学习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要学习的内容,这是探索式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作“问题化处理”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同样的学习内容,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只是切入点不一样而已,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学生探索的效果。二是注重问题的逻辑序列。一堂课,学生可能要探索的问题不止一个,这就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将这些问题或者并列,或者递进,或者由此及彼,或者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帮助学生简洁高效地进行探索。三是恰当设置问题探索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程度等来设计问题的大小,用恰到好处的问题空间来指导学生探索,既不能“大而空洞”,也不能“小而死板”。

(二)探索化

有了问题以后,教师要根据问题设计课堂探索的步骤、方法等,形成教学的基本环节或者步骤,这个过程就是“探索化”的过程。在将问题“探索化”中,要注意四点:一是处理好开放探索与闭合指导的关系。根据学生认知和能力程度,选择全开放、半开放等形式指导学生探索。所谓全开放,就是教师只给出问题,探索计划、方法、路径等都由学生去设计。所谓半开放,就是教师除了设定问题之外,还根据学生实际给予探索计划、方法、资料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探索”,在本质上说是生成性的,尽管教师要预先设定一些东西,如步骤、方法等,但过程和结果都是生成性的。教师既要适度预设,又要有机生成。三是处理好探索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根据探索内容选择探索形式,根据探索形式深化探索内容。四是处理好探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根据学习需要,规划探索的时间,以及探索的空间。既可以用时间赢得空间,也可以用空间换取时间,保证探索活动圆满完成任务。

(三)有机化

一堂探索式课堂并不一定时时处处都是学生在探索,除了探索之外,还有可能有接受式学习,参观性学习等。因此,在设计探索式课堂时,要将探索环节有机地融入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注意四点:一是将“探索活动”放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空之中,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下完成探索学习任务。二是将“探索活动”与其他学习形式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比如,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打基础,探索学习为接受学习作拓展。三是将“探索活动”与教师的指导匹配起来,在学生探索最需要处、最困惑处、最关键处给予恰当的指导。四是将“探索活动”与课程资源的支撑链接起来,让学生可参考,可利用,可发现。

(任平)

自主合作 绽放活力——九龙坡区陶家小学“自主合作”课堂实践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在全区中小学校的深入,学校两年前开始尝试生本教育并提出构建“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体系。两年来,学校每天都在经历新的变化,感受新的成功,生本教育既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更让孩子绽放出生命的活力。老师们说:“教育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现在,我们正在逐渐做到。”

一、“自主合作”课堂的实践

2010年初,学校决定进行“以生为本,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教科室带领骨干老师对生本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总结、借鉴其他地区生本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自主合作”课堂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从而拉开了在全校大力推进生本教育的序幕。

(一)“自主合作”课堂的内涵和特点

什么是“自主合作”课堂?

“自主合作”课堂,是指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真正把教学过程当成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双向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过程,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

“自主合作”课堂的特点:

1.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自主合作”课堂建立在学生已作了充分前置性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是带着问题参与课堂的学习的。学生在课前、课中都要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

2.以学生的小组学习为基础。

课堂上小组学习的运用,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也使教师的教学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建立在思维过程能被观察的基础之上。

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其内部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言语表现了出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适时地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