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本,全面提升学校形象
历经两年的磨砺与探索,学校已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本教育”成果,取得斐然成就。
这里,两年时间内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生本理论与实践研修班。
这里,举办了首届全国小学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大赛。
这里,来自各地的教育教学考察团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交口称赞。
这里,因学生的精彩而多次承办市、区大型活动。
这里,领导和老师们到全国各地去交流、示范。
同时,学校把教学与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成立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研究”科研课题组,并成功申报为中国教师基金会国家级独立重点课题。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为全面提升学校竞争力与影响力,走内涵教育发展之路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2011年,学校开展了以“地球妈妈,我爱您”为主题的“千名儿童绘千米环保长卷”活动。区委书记彭智勇欣然提笔,和学生一起作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重庆电视台卫视频道等十几家媒体都作了相关报道。
五、绽放,成就孩子的未来
生,源自殷殷成长,永不停息;本,归于海纳百川,教育本色。
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以其多元、创新、积极的特性融汇了内涵教育的灵活性与延展性。学校相信:一群满怀激情和憧憬的实验二小人,一群诗意地行走在生本教育路上的追梦者,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希冀的桃花源,找寻到生本教育的理想境界,实现高品位的教育目标。
九龙坡区实验二小,在追寻中尊重理想的召唤,在成功中演绎幸福的童年,这片茂盛之林必定擎起学生的希望,播撒生命的种子,绽放生动的精彩,缔造成长的未来!
(戚凤琴 陈远 汪同福)
森林绿心 课程化人——九龙坡区森林小学“生态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是学校新旧文化磨合交融的过程。而课程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修养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也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全过程,更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的重要载体。
什么样的课程能适应学生当下的生活?什么样的课程又能服务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在学校“拥抱森林每片绿”的校园主题文化引导下,学校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学校与师生间的互相包容,生命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爱的传递。我们认为:以生为本的课程,不是教育的创新,而是教育的还原。
一、构建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根据生态学理论,充分利用课堂生态环境条件而构建的,能促进课堂生命体(教师和学生)最佳平衡发展,对教学过程产生调控的多维开放系统。它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也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它关注课堂内每一个灵动的生命,把课堂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视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健康通道。
(一)构建“2344”生态课堂文化
生态课堂是关注生命的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课堂,是生动、和谐、创造的课堂。
我校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2344”课堂文化:
“2”——两个关注: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课堂行走方式。
“3”——三项权利: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权利、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权利、偶尔出错和评价课堂的权利。
“4”——四个突出: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4”——四个操作环节:导、学、研、评。
(二)打造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导为低入口,旨在把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以学为大感受,旨在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研为深探究,旨在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评为广迁移,使学生在知识迁移中进一步提升实践的能力,从而改变生活,享受生活。
(1)构建生态课堂主体,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
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
以学生的需要为需要——尊重求知欲,相信“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和需求,尤其是孩子。
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教育的价值归结到学生成长上。
(2)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得以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
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理解中感悟,在问题中自己“生产”知识,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心血的知识就是有生命的,这是生态课堂的重要标志。
(3)重视讨论的常态化
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儿童个体是有差异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经验的获得多少不一,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进而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这也正体现了生本教育对生态课堂主体——学生的尊重。
2.生态课堂教学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1)导(引发生活经验,挖掘学习资源)。
该环节强调学习主体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将知识活化于生活,使教育回归本质。当然,这要求教师研究学情,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注重设计精彩的导语或问题情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动力。
(2)学(体验生活过程,发现问题,敢于质疑)。
结合实际生活的生态情景,不同背景的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质疑解惑时,教师注意质疑的层次性、针对性与启发性。该环节主要强化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提出问题”放在学的首位,让学生敢提问、愿意提问,这样,学生才能迈出质疑的第一步,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探究动力。
(3)研(感悟生活真谛,合作探究)。
采用动手操作、角色体验、倾听交流等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关注难点的突破和知识缺陷的弥补,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提供提问、思考、说话、辩论的机会,只有对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学生交流讨论起来才有话可说,你的理解提示我,我的观点启发他,他的分析点拨你,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创造的快乐,这正是“生态课堂”关注的求知过程。
(4)评(践行生活理念,展示成果)。
重视训练及评价,将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是“生态课堂”实现高效的核心所在。及时训练,多方评价,教学同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验对问题探究的乐趣,感受独立探究的愉快,品尝合作探究与展示成果的幸福,这正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推进“生态”校本课程建设
教育要提高育人质量,必须立足小课堂,具备大视野。尊重学生,就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个方面,我们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核心,构建了学校“生态”课程体系。除了深入实施国家颁布的学科课程外,学校还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既要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上的各种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校本课程的目标也要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氛围,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下,教师们能够自觉而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努力在课程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技术,分享同伴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成果。这种文化是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沟通的文化。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通过与别的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合作、沟通,使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责任感、课程开发能力、反省与研究能力等都得到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能够满足并不断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
学校教师开发的生活经验型课程《我与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项目,强化了学生的社会意识,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交”“探究”等多方面需求,学生从中领悟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形成对待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学会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从“关心他人”“生活技能”“行为习惯”“自护自救”等方面为学生积累了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生活经验,实现认知教育与行为教育的结合,使“生活教育”理念在贯穿各个层面的教育实践中,显露学校教育独特的个性风貌。
(三)校本活动课程的实施
以生为本还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评价学生。优秀学生不一定占少数,关键在标准,多一个标准也许就多一批优秀学生。为了面向每一个学生,促使人人有所发展,学校积极为孩子们搭建了各种教育活动平台:
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我计算、我快乐”的数学活动课,“童心童趣看世界”的美术活动课,“全班乘200米”竞赛的体育活动课。
一个个开放的课堂,一个个“玩”的平台,一个个鲜活的课程内容,唤醒了孩子们创造的意识,激发着孩子们创造的灵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集中体现,并影响着学校所在的社区与学生的家长,最终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寻找一个岗位,做好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养成一种品质。
课程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关系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进程。反思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学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继续探索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找到教学的四个环节与现代化要求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二是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主体还需进一步做实、做细;三是对生态课堂的管理和评价策略需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四是教师工作的幸福感有待提高,使之能够自觉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丰富学校的“生态课堂”文化。
(钱昌愈)
读古今书 做世界人——九龙坡区田坝中学“阅读天下”课程建设
学校自1970年建校以来,40余年的发展历程,历经了七十年代的艰苦创业,八十年代的飞黄腾达,九十年代的改制彷徨,世纪之交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速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家、市、区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九龙坡区的教育即将迎来重要的政策机遇期。学校教育也欲承借这教育改革的东风,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
古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等勤勉读书的事例,今有伟人******熟读诗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范。读书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也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尤其是对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当今物质文化日益丰富,很多人仅仅把读书停留在学生时代,一旦跨入社会,就很少读书。而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就在浩瀚的书籍当中,因此学校希望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基于这种思考,办“阅读教育”特色初中开始付诸行动:根据古语“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以及海量阅读的活动启示“自由呼吸着书香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金子般的中学时光应该阅读金子一般的书籍”,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学校提出了“阅读天下”的办学理念,并以“读古今书,做世界人”作为校训。这是因为:
一、“阅读天下”倡导现代意义上的“大阅读观”
“天下”之义,上揽天文,下包地理。现代观点论天下,则为包含自然、人文、地理、科学、政治、经济、艺术、情感等方方面面的虚实之物。
阅读是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机结合,也是渐次推进的思维过程和一种自主行为,具有人性发现、人格改造、价值观重塑等重要功能。“大阅读”就是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通过书籍、报刊、参观、网络及电子读物等多种媒体及方式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从而学会处理和使用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型的思维品质。